《素軒醫語》~ 素軒醫語 (5)

回本書目錄

素軒醫語 (5)

1. 二十 衛病而榮不病,是神經病

大論云:「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。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,宜桂枝湯」。又云:「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者,此衛氣不和也,宜桂枝湯」。柯韻伯即以為桂枝湯可治雜病之據,誠知言也。若就大論本文而論,此二條者,皆言衛病而榮不病。以今語表之,皆是神經病,殆末梢神經衰弱證也。

原桂枝湯以桂芍二品為主藥,方書言桂能疏肝木之郁,芍能伐肝火之炎,則皆肝藥也。夫肝即神經之代詞,幾成學界之定論。腦部充血,則謂之肝風,以藥緩馳神經,則謂之柔肝,皆其明證。然此姑不論,總之,以桂枝湯治衛病,即以神經病藥治神經病。推之凡破氣行血通滯化郁泄熱去痞之藥,直接能使人循環通暢,消化順利,排泄舒快;間接能使人氣分怕適,胸次開豁,心神曠爽者,皆肝經藥,即神經藥也。

又推之凡擊球、跑步、行深呼吸、打八段錦,以至彈琴、下棋、研究樂天派文學,亦與服桂枝湯有殊途同歸之妙,所憾吾不能起仲景於九原而問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說:「病人經常自汗出,這是榮氣和諧的表現。因為衛氣與榮氣不協調,所以要用桂枝湯。」又說:「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卻時常發熱自汗,這是衛氣不和,應該用桂枝湯。」柯韻伯因此認為桂枝湯可以治療各種雜病,確實說得很有道理。如果從《傷寒論》原文來看,這兩條都說明是衛氣有病,而榮氣沒有病。用現代的語言來說,都是神經系統疾病,大致是末梢神經衰弱。

原本的桂枝湯以桂枝和芍藥兩味藥為主藥,古籍記載桂枝能疏通肝氣鬱結,芍藥能消除肝火,所以都是針對肝的藥物。而肝在中醫裡,幾乎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神經系統,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了。腦部充血就稱為肝風,用藥物緩解神經緊張就稱為柔肝,都是很好的證明。這些暫且不論,總之,用桂枝湯治療衛氣的病症,就是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。推而廣之,凡是能疏通氣血、消除瘀滯、化解鬱結、泄熱、去除痞塊的藥物,都能直接讓人氣血循環通暢,消化順利,排泄舒暢;間接也能讓人心情舒暢,胸懷開闊,精神愉悅,這些藥物都是作用於肝經的,也就是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藥物。

再推廣開來,像打球、跑步、深呼吸、打八段錦,甚至彈琴、下棋、研讀樂觀積極的文學作品,都和服用桂枝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只是可惜我無法將張仲景從墓裡請出來詢問他了。

2. 二十一 古中醫學,多從「力」字上用功夫

或曰,吾子以榮衛為體,於事理固可通。以榮氣衛氣之「氣」字為用,於古訓實無據,恐是杜撰。答曰,讀書貴仔細,固未可掉以輕心者。《內經》云: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。注云,陽無形,故化氣。陰有質,故成形。玩此句經文及注,氣為無形而有「用」明矣。唐容川乃以有體質之空氣解氣字,而猶自詡為匯通中西,誠令人齒冷也。

且氣為陽,血為陰,方書之恆語也。陰陽非體用之代詞乎。《周易》朱子注云:道具於陰而行於陽。夫言行於陽,則亦以陽為用已。故氣不得血,則無所附。血不得氣,則莫以行。氣與血,固二而一也。讀者苟以吾言為玄談乎,則請徵諸近世科學家之說。科學家言,凡占空間,可分析,可稱量者,謂之「質」。

其附於質而範質也,謂之「力」。質即體,故血亦即質也。力即用,故氣亦即力也。須知古中醫學說,多從「力」字上用功夫。如言諸很皆升,諸子皆降,水居者潛陽,有介者攻堅,皆從物質之「潛力」「傾向」為說。

而世所謂「氣化」二字者,亦皆指此潛力此傾向而言也,乃江湖醫以此為神秘,科學醫誣此為玄虛,蓋兩失之,吾執筆至此,言下又恍然於謝無量之言,謝氏《中國哲學史》解孟子學說,謂孟子形容養氣諸語,即指神經纖維中之力,是謝氏亦以氣為「力」已。又吾前言衛為末梢神經者,與謝說亦不謀而合也,特彼從哲學上立論耳。

然哲學醫理,固可相通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你以榮衛為人體的本體,在道理上雖然說得通,但以榮氣衛氣中的「氣」字為作用,在古籍中並沒有根據,恐怕是杜撰出來的。我回答說,讀書要仔細,不能掉以輕心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化氣,陰成形。」註解說,陽無形,所以化為氣;陰有形體,所以成形。仔細研讀這段經文和註解,可知氣是無形的,卻是有作用的。唐容川竟然用有形體的空氣來解釋「氣」字,還自詡為融匯中西醫學,實在令人齒冷。

況且,氣屬陽,血屬陰,這是醫書中的常說。陰陽豈不就是體與用的代名詞嗎?《周易》朱熹注說:「道具於陰而行於陽。」既然說行於陽,那麼也是以陽為作用了。所以,氣離了血,就無處依附;血離了氣,就無法運行。氣與血,本就是二而一體的。讀者要是認為我的話是玄談,那麼請參考近代科學家的說法。科學家說,凡是佔有空間、可以分析、可以測量的,叫做「質」。

附著於質而影響質的,叫做「力」。質就是體,所以血也就是質;力就是用,所以氣也就是力。要知道,古代中醫學說,多半是從「力」字上著力。例如說,諸多向上走的病症都上升,諸多向下走的病症都下降;水中的陰陽潛伏,有堅硬物質的則攻擊堅硬之物,這些都是從物質的「潛力」、「傾向」來說的。

而世人所謂的「氣化」二字,也都是指這種潛力、這種傾向而言。江湖醫生把它神秘化,西醫則把它斥為玄虛,兩者都錯了。我寫到這裡,又猛然想起謝無量的話,謝氏在《中國哲學史》中解釋孟子的學說,說孟子關於養氣的論述,是指神經纖維中的力量,也就是說,謝氏也把氣當作「力」了。而我前面說衛氣是末梢神經,也和謝氏的說法不謀而合,只是他從哲學角度立論而已。

然而,哲學與醫理,本是可以相通的。

3. 二十二 氣化者,即佛家言「用」,科學家言「力」也

中醫學者,氣化之學也。氣化者,即佛家語體用之「用」字,科學家言質力之「力」字也。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,乃至全部中醫理,皆當作如是觀。故若以解剖學之眼光觀察中醫學,即無異以「體」、「質」之義衡論中醫學,宜其無往而不冰炭也。《傷寒論》曰:「發汗後,臍下悸,欲作奔豚者,苓桂甘棗湯主之」,以甘瀾水煮之,甘瀾水者,一名勞水,擊之而成沫,揚之而成珠者是也。古今治傷寒者,皆熟視無睹。

獨惲鐵樵曰,井水與金山泉、惠山泉不同者,水中所含成分不同也。流水與止水,生水與熟水不同者,乃水之各微分原子交互不同也。今以二斗之水,揚之則有珠,未揚則無珠,是既揚以後,水中已有「力」加入也。此「加入之力」,必經一定時間,然後消耗淨盡。當其未消耗時,用以煎藥,使入腹後,圓轉流動,不生障礙,是用甘瀾水之微意,此說可謂前無古人。

故不佞謂方書言衛氣、榮氣、氣化諸氣字,皆「力」字「用」字之代詞,說雖奇創,而理至確已。說者謂西醫有補血之法,無補氣之方,不知彼固從「體」、「質」方面衍成學說體系者,中西醫理根本之異撰,蓋一虛一實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核心是氣化學說。所謂「氣化」,在佛教中指「用」,在科學中指「力」。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乃至所有中醫理論,都應該從這個角度理解。如果僅用解剖學的眼光看待中醫,就等於用「體」、「質」的觀點來衡量中醫,自然會覺得格格不入。例如,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「發汗後,臍下悸動,想要奔豚(一種氣逆症狀)者,用苓桂甘棗湯治療」,並要用甘瀾水煎煮。甘瀾水,也叫勞水,用力攪動會起泡,用力拋灑會成珠。古今治療傷寒的醫生,大多都忽略了這一點。

惲鐵樵獨具慧眼指出,井水、金山泉、惠山泉之所以不同,是因為水中成分不同;流水、止水、生水、熟水之所以不同,是因為水分子間的交互作用不同。同樣,用兩斗水,用力拋灑就會形成水珠,不拋灑就沒有,這說明拋灑的動作在水中加入了「力」。這種「加入的力」,需要一定時間才會消耗殆盡。在力尚未消耗殆盡時用來煎藥,藥物進入體內後就能順暢運行,不會產生阻礙,這就是甘瀾水妙用的奧秘。這個說法,可謂前所未有。

因此,我认为方书中所说的卫气、荣气、气化等“气”,都是“力”和“用”的代名詞。雖然這種說法很新穎,但其道理卻是十分確切的。有人說西醫有補血的方法,卻沒有補氣的辦法,這是因為西醫的學說體系是從「體」、「質」的角度出發,與中醫的根本理論完全不同,一個偏向虛,一個偏向實。

4. 二十三 由潛力之理,悟得同氣相求之理

或曰,根升子降,介破水潛,此徐洄溪、唐容川輩之讕言,而非可語於科學時代也。今吾子反拾其唾餘,引之以解釋氣化,自矜創穫,不幾為科學家所笑乎。答曰,先生此難,乍聆之,似亦有理。抑先生固自命為有科學常識者,亦知科學上有「能力不滅」之定律乎?今夫升降潛破,固多物體自身各具之能力也。及其為湯藥也,又加之火煎之力。

下咽也,更益以消化之力,即於升降潛破之外,又多數種運動能力焉。則其在人體而能升降潛破,固其宜也。此吾潛力之說也,然吾意猶以為未盡焉者。則以彼能升降潛破之物,論者將謂其生命已矣,雖能力不滅,而升降潛破之功用,必隨以俱亡。不知此說非也,彼升降者形體雖死,而升降之傾向,固未死也。

潛破者生命雖亡,而潛破之傾向,仍不亡也。曾聞某醫學家之論雞內金矣,所謂雞無齒,故胃之消化力特強,推之凡一切鳥類之胃,亦必消化力特強,故皆可借之以消食,此醫學家固中西並通者也,吾一時特忘其名耳。然彼固以死雞胃死鳥胃為可以助消化也,則亦吾「傾向」之說耳。

夫知「氣化」為潛力為傾向,始知「同氣相求」之說之有真理,而以脾補脾,以胃補胃諸說之非盡屬空說,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中醫講的「根升子降」、「介破水潛」是徐洄溪、唐容川等人的謬論,在科學時代不適用。你現在又拿這些過時的說法來解釋氣化,還自以為創新,難道不會被科學家笑話嗎?

我回答說:先生您這樣批評,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。但是,您自詡懂科學,難道不知道科學上有「能量守恆定律」嗎?所謂升降潛破,本來就是許多物質本身就具備的能力。當這些物質成為湯藥後,又加入了火煎的力量;服下後,還增加了消化系統的力量。也就是說,除了升降潛破本身,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能量運動。因此,這些物質在人體中能升降潛破,是很自然的事。這就是我說的「潛力」。但我的想法還沒完。

有些人認為,能升降潛破的物質,生命力已經消亡了,雖然能量不滅,但升降潛破的功能也會跟著消失。這種說法是錯的。升降的物質,雖然形體死了,但升降的趨勢(傾向)並沒有消失;潛破的物質,雖然生命消亡了,但潛破的趨勢(傾向)仍然存在。我曾聽過一位中西醫兼通的醫學家(一時忘記名字了)談論雞內金。他說,雞沒有牙齒,所以胃的消化能力特別強。以此推論,所有鳥類的胃消化力都應該很強,因此都可以用來幫助消化。這位醫學家是用死雞胃、死鳥胃來幫助消化,這也正符合我的「傾向」之說。

明白了「氣化」就是潛力、傾向,就能理解「同氣相求」的道理,就知道「以脾補脾」、「以胃補胃」等說法並非完全空穴來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