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一中

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4)

1. 卷之一

或曰:以子言之,則古人謂氣屬陽,血屬陰之義何居?余曰:屬猶根也(以根字訓屬字妙),言氣根於陽,血根於陰也,血根於陰,則血不即陰,而出於陰,所謂陰中之陽是也;氣根於陽,則氣不即陽,而出於陽,所謂陽中之陰是也。是則血虛為陰中之陽虛,陰虛之微者也,陰虛為陰中之陰虛,血虛之甚者也。

氣虛為陽中之陰虛,陽虛之微者也,陽虛為陽中之陽虛,氣虛之甚者也。故東垣先生於補中益氣湯有曰:氣虛之甚者加附子,以行參耆之功;虞天民曰:血脫補氣,血虛者,須參耆補之,若真陰虛極,而為勞瘵者,參、耆不可驟用,繇此觀之,得非有氣虛,又有陽虛,有血虛,又有陰虛之別乎!夫何謾不加察,而執四君子湯以語人曰:此補氣藥也,勿論氣虛、陽虛,混之而施。

執四物湯以語人曰:此補血藥也,勿論血虛、陰虛雜焉以進,有不背聖經而戕民命者!恐未之前聞,試即二湯之旨言之,亦各有陰陽互濟之理在,如氣用四君子湯,而人參、白朮則是氣中之陽藥,茯苓、甘草則是氣中之陰藥矣。血用四物湯,而當歸、川芎則是血中之陽藥,地黃、芍藥則是血中之陰藥矣。

以故血弱有寒,禁服地黃、芍藥;陰虛吐衄,禁服當歸、川芎。氣虛下陷,茯苓不可多用,氣虛火盛,人參不可頓加,氣虛嘔吐,不宜甘草,氣虛喘嗽,不宜白朮,一湯之中亦各有陰陽順逆之理,可謂氣虛便是陽虛,血虛便是陰虛,而謾然施療乎。

人之一身,無非病也,亦無非藥,泥、金、石、草、木、鳥、獸、蟲、魚為藥,偏矣,亦後矣。飢飽待時飲食,藥也;寒溫適所衣服,藥也;動靜有常起居,藥也:色不視邪則目明,聲不聽淫則耳聰,口無莠言,行無顛步,則口體正,均藥也。使有人焉,知填精而不知寡欲,知養氣而不知守默,知保神而不知絕慮,亦焉往而得藥?《素問》,醫之六經也。但言順四時,少嗜欲,節飲食,不為邪氣凌犯,初未嘗以藥言。

其五志為病者,即以五志為藥。如曰:悲勝怒,病怒者,悽愴哀苦以感之;喜勝悲,病悲者,謔浪佚豫以娛之;恐勝喜,病喜者,迫遽危亡,以怖之;怒勝思,病思者,汙辱欺妄以激之;思勝恐,病恐者,沉疑搜剔以緩之。

至如逸可治勞,靜可治躁,處陰以避暑,就燠以避寒,凡此之類,皆非熱非寒非酸非苦,無煩採製不費㕮咀,隨在而得之之聖藥,遠逾草根木皮萬萬也,則請為尊生者,揭未病之藥。

《素問》曰: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,夫不曰補其虛,而曰治其虛,大有深義,治字、補字,難易大不相侔(從未有發治字之義者)。補其虛者,只有虛而別無邪氣夾虛中,譬猶弱國時也。治其虛者,不足之中,兼有餘之證,譬國勢強弱相半時也。

白話文:

[卷之一]

有人問道:照你的說法,古人認為氣屬陽、血屬陰的道理是什麼呢?我回答說:「屬」字就像「根」字的意思(用「根」字來解釋「屬」字最妙),意思是氣的根本在於陽,血的根本在於陰。血的根本在陰,但血並非直接就是陰,而是從陰中產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陰中之陽」;氣的根本在陽,但氣並非直接就是陽,而是從陽中產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陽中之陰」。所以,血虛是陰中之陽虛,是陰虛的輕微表現;陰虛是陰中之陰虛,是血虛的嚴重表現。

氣虛是陽中之陰虛,是陽虛的輕微表現;陽虛是陽中之陽虛,是氣虛的嚴重表現。因此,東垣先生在《補中益氣湯》中提到:氣虛嚴重者要加附子,以增強人參、黃耆的功效;虞天民說:血脫要補氣,血虛者,需要用人參、黃耆來補益,但如果真陰虛極度嚴重,而導致勞瘵,就不能驟然使用人參、黃耆。由此看來,豈不是有氣虛、陽虛、血虛、陰虛的區別嗎?為什麼不仔細觀察,卻用四君子湯敷衍了事地告訴病人說:這是補氣的藥,不管氣虛、陽虛,都用它;

用四君子湯敷衍了事地告訴病人說:這是補氣的藥,不管氣虛、陽虛,都用它;用四物湯敷衍了事地告訴病人說:這是補血的藥,不管血虛、陰虛都用它?這樣不違背古訓卻損害人命的做法,恐怕從未聽聞!試從這兩種湯藥的功效來說,它們都包含著陰陽互補的道理。例如,氣虛用四君子湯,人參、白朮是氣中之陽藥,茯苓、甘草是氣中之陰藥;血虛用四物湯,當歸、川芎是血中之陽藥,地黃、芍藥是血中之陰藥。

所以,血虛畏寒,就要禁忌地黃、芍藥;陰虛吐血衄血,就要禁忌當歸、川芎;氣虛下陷,茯苓就不能多用;氣虛火盛,人參就不能突然大量服用;氣虛嘔吐,不宜用甘草;氣虛咳嗽喘息,不宜用白朮。一劑湯藥之中,也都有陰陽順逆的道理,怎能說氣虛就是陽虛,血虛就是陰虛,而草率地治療呢?

人一身的疾病,也是藥物。泥土、金屬、石頭、草木、鳥獸、蟲魚都可以做藥,這些都偏頗,而且落後。飢飽按時飲食是藥;寒溫適宜穿衣是藥;作息有常是藥;不看邪惡的事物使眼睛明亮,不聽淫穢的聲音使耳朵聰明,不說壞話,不走歪路,使身心正直,這些都是藥。如果有人知道補充精氣卻不知道節慾,知道保養元氣卻不知道保持沉默,知道保護精神卻不知道消除思慮,又怎麼能得到真正的藥呢?《素問》是醫學的六經,只說順應四時,少嗜欲,節飲食,不讓邪氣侵犯,最初根本沒有提到藥物。

五志致病,也可用五志來治療。例如:悲能克怒,如果怒氣攻心,就用悲傷、哀痛來感化他;喜能克悲,如果悲傷過度,就用歡樂、娛樂來消遣他;恐能克喜,如果過於喜悅,就用危急、恐怖來嚇唬他;怒能克思,如果思慮過度,就用侮辱、欺騙來刺激他;思能克恐,如果過於害怕,就用深思熟慮來緩解他。

像休息可以治療疲勞,靜養可以治療煩躁,待在陰涼處避暑,待在溫暖處避暑,凡此種種,都不是寒熱酸苦,不需要採集、炮製、煎熬,到處都能得到,是上等的藥物,遠遠超過草根樹皮無數倍。所以,請教您養生之道,就是告訴我們未病先防的良方。

《素問》說:「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。」「治」字和「補」字,意義大不相同(從未有人闡明「治」字的意義)。補其虛,是指只有虛弱,沒有邪氣夾雜在虛弱之中,好比一個弱小的國家;治其虛,是指不足之中,兼有餘邪的證候,好比國力強弱相當的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