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一中

《裴子言醫》~ 凡則

回本書目錄

凡則

1. 凡則

醫之道,難言矣。余何人斯,敢僭言也?唯是醫教衰,而醫日流於弊。古聖賢仁壽之傅幾歸淪沒,遂不自禁其婆心之熱,率蠡見而僭言之也,知我罪我,其在茲乎!

是帙,余之隨筆也。偶有得,隨筆而載之,雖不及別門序類,一一詳言,而其理則無一不貫,蓋醫者,意也。言不足以盡,觸此便可通彼耳,善讀書者,當不作殘編斷簡觀。

帙中一畫,小心,治虛,傷藥,傷飲,久病後,金匱丸,大補脾丸,不執本草主治諸篇,皆言古人所未言者,命門,二火,陰證,用權,補中湯,陰陽氣血,流濕潤燥,柏齋水火辨諸篇,皆言古人所已言而未得其旨者、勿藥、王霸、產後、胎前,執流守主,內傷元氣,脾胃統論,好古、節齋人參論諸篇,皆言古人言不克竟與邪說亂真,而未經補救者。余則但言常變時宜,平易近情道理,以挽習俗之非。

白話文:

醫之道,難言矣。余何人斯,敢僭言也?唯是醫教衰,而醫日流於弊。古聖賢仁壽之傅幾歸淪沒,遂不自禁其婆心之熱,率蠡見而僭言之也,知我罪我,其在茲乎!

醫學之道,實在難以一言道盡。我不過是個普通人,怎敢妄言談論醫術呢?只不過是現在的醫學教育衰落,醫術日益流於弊病,古聖賢仁壽的醫學精髓幾乎要失傳了,我實在抑制不住自己的一片熱心,就憑著自己淺薄的見識,冒昧地說些想法。你們要理解我的用意,也請責備我的過失,就在這裡了!

是帙,余之隨筆也。偶有得,隨筆而載之,雖不及別門序類,一一詳言,而其理則無一不貫,蓋醫者,意也。言不足以盡,觸此便可通彼耳,善讀書者,當不作殘編斷簡觀。

這本書,是我隨手寫下的筆記。偶爾有所得,就隨手記錄下來。雖然不像其他醫書那樣門類分明,一一詳述,但其中的道理卻貫穿始終。因為醫術的核心是意,是理解。語言無法完全表達,只要觸類旁通,就能舉一反三。善於讀書的人,就不會只看片段,而忽略整體的意旨。

帙中一畫,小心,治虛,傷藥,傷飲,久病後,金匱丸,大補脾丸,不執本草主治諸篇,皆言古人所未言者,命門,二火,陰證,用權,補中湯,陰陽氣血,流濕潤燥,柏齋水火辨諸篇,皆言古人所已言而未得其旨者、勿藥,王霸,產後,胎前,執流守主,內傷元氣,脾胃統論,好古、節齋人參論諸篇,皆言古人言不克竟與邪說亂真,而未經補救者。余則但言常變時宜,平易近情道理,以挽習俗之非。

書中論述了許多醫學內容,例如小心謹慎,治療虛症,藥物損傷,飲食損傷,久病後調養,金匱丸,大補脾丸等。不拘泥于本草藥物的主治,更提到了古人未曾論及的命門,二火,陰證,用權,補中湯,陰陽氣血,流濕潤燥等。還解析了古人所言卻未能精通的內容,例如勿藥,王霸,產後,胎前,執流守主,內傷元氣,脾胃統論,好古,節齋人參等。也指出了古人言論的不足和謬誤,並加以補救。我所闡述的,只是一些常變應時,平易近人的道理,希望藉此挽救醫學的弊病。

醫書,生死書也,最忌迂而不切,晦而不明,以滋學者之惑,此余所不得已而作此既明且切之言,以便學者觸眼即豁,不致低徊沉索也。雖然言非徒言,恐又不可因其觸眼即豁,而不低徊沉索也。

人身所賴唯脾胃,脾胃所賴唯元氣,元氣非脾胃不能運行,脾胃非元氣不能生化,此形上形下不得相離之至理,以故本帙中無一字一句不是照顧脾胃、元氣之言,是在閱者沉心理會始見,但其間微理而費,不克盡余所欲言,心竊未映。

近來言醫者,類重方藥而輕調攝,若余則重調攝而輕方藥。蓋方藥止優於祛病,而不優於養生。調攝則不止優於養生,而更優於祛病,在昔歧黃靈素,醫學祖也。千萬語言,只是教人節飲食,慎起居,少嗜欲,適寒溫,勿失養生之道而已,曷嘗有所謂方藥哉!深於醫者,以為然否?

白話文:

醫學著作,是關於生死的學問,最忌諱的是理論迂迴而不實用,含義晦澀不明,這會使學習的人產生困惑。因此我不得不撰寫這篇既明確又直接的言論,以便學習者一目瞭然,避免在疑惑中徘徊尋求解答。然而,即使語言清晰易懂,仍然必須提醒學習者,理論的深入理解與思考是必要的,不可因理解簡單而忽略細節和深入的探討。

人體的依賴主要在於脾胃和元氣,脾胃又依靠元氣運轉,元氣也需脾胃來生成。這是上下兩者的相互依存的基本原理,因此本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圍繞著脾胃和元氣來討論的。只有深入閱讀並用心思考,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華。但其中有些細微的原則和深奧的道理,可能無法完全表達出我的全部想法。

近年來,許多醫學理論家傾向於重視藥方和藥材的作用,而忽視了調養和保健的重要性。相比之下,我更強調調養和保健,認為它們不僅對於養生有益,而且對於治療疾病也有更好的效果。從古至今,岐伯、黃帝、靈樞等醫學典籍,都是醫學的基礎和根源。千言萬語,只是教導人們要節制飲食,謹慎起居,減少慾望,適應寒熱,不要忘記養生的方法,又有誰曾提及藥方和藥材呢?對於深入研究醫學的人來說,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?

帙中所載治案,有虛反攻,而實反補者;有寒治寒,而熱治熱者;有取彼得此,而取此得彼者;有病同藥異,而病異藥同者;有處變視之以常,而處常視之以變者。是皆因其病,用其法,非故設不經之奇幟,以炫己而欺人也。第邇來諱疾者恆眾,故只就病載病,不表姓名,古來明醫家鮮有不知太極之理者。

知有太極,則知人有所以生而非形矣,形有所以死而非病矣,病有所以治而非藥石矣。余雖不敏,早歲時已參其旨,嗣後攻苦日深,漸臻悟境,便不為形下之學所拘,故此書雖不言言及太極,而太極之理無勿寓。噫!此固造化根也,眾妙門也,不止醫學所從出也。

白話文:

書中所記載的治療案例,有虛症用反攻之法,實症用反補之法;有寒症用寒涼之法,熱症用清熱之法;有取用某種藥物能治療兩種病症,而取用另一種藥物也能治療另一種病症;有相同病症用不同的藥物,而不同病症卻用相同的藥物;有面對突發狀況以平常心應對,而面對平常狀況則以變化應對。這些都是根據病症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,並非故意設定奇特的方法來炫耀自己,欺騙病人。只是近年來諱疾忌醫的人很多,所以書中只記載病症,不寫病人姓名。古往今來,明醫家很少有不了解太極之理的。

了解太極,便明白人有其生之根本而非僅是形體,形體有其死亡之必然而非僅是生病,疾病有其治療之方法而非僅是藥石。我雖然愚笨,但年輕時已參透其中道理,後來不斷深入研究,逐漸領悟其精髓,便不再被形而下的學術所束縛。所以本書雖然沒有明言太極,但太極之理卻無處不在。哎,這真是造化的根本,通往妙境的門戶,不僅是醫學的起源。

是峽謬辱楚中毛槐眉,吳門金聖嘆,云間蔣斧山,四明張振仲,武林趙聲伯,禾郡朱子若,同邑鍾孺西、胡孝轅、陳則梁諸先生,各錫瑤序並其首,是無異蠅之附驥,不難不千里行矣,第皆獎借過實,大非涼德所堪,用是懷慚,不敢遽梓,僅自序其略焉耳。

白話文:

這是謬誤,辱及楚中毛槐眉先生,吳門金聖嘆先生,云間蔣斧山先生,四明張振仲先生,武林趙聲伯先生,禾郡朱子若先生,同邑鍾孺西先生、胡孝轅先生、陳則梁先生等,都為此書寫了序言並將我的名字列在最前面。這無異於蒼蠅附在驥馬身上,沾光便能走千里。然而,他們都過譽了我的才能,實在是愧不敢當。因此,我心懷慚愧,不敢貿然出版,僅在此自序略述一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