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一中

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3)

1. 卷之四

專事適口之味而愈者,胃氣久虛,非味莫之起耳。語云口滋味而百節飽,亦養正邪自除之義耳。雖然,此但言其調治脾胃中之脾胃病有如此,而五臟之中更有脾胃病之說,又不可不察也。東垣曰:五臟生化之源在脾胃,虛則五臟之邪不一而集。如人右關脈緩而弱,脾之本脈也。

食少肌虛,噁心嘔吐,嘈雜吞酸,作瀉作腫,脾胃之本病也。而或兼見弦急,弦長之脈,與肋滿筋攣,諸風掉眩,寒熱往來諸證者,乃肝之脾胃病也,而或兼見洪數、洪散之脈,與煩燥肌熱,口苦面紅,怔忡驚惱,盜汗自汗諸證者,乃心之脾胃病也。而或兼見浮短、浮澀之脈,與哮喘咳嗽,喉癢咽疼,皮膚皺裂諸證者,乃肺之脾胃病也。

而或兼見沉微、沉細之脈,與足軟腰疼,骨蒸盜汗,遺溺遺精諸證者,乃腎之脾胃病也。又當各隨所兼脈證而調治之,不可泥定脾胃之病,只在脾胃之中,而不博考周詳,以知其遍。

(旁證甚徹)如頭眩耳鳴之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脾弱經愆,往來寒熱之用逍遙散者,非即肝之脾胃病乎?思慮傷脾以致怔忡、驚悸之用歸脾湯,食少肌虛不得寐之用辰砂遠志丸者,非即心之脾胃病乎?唾咯痰涎,胸膈不利之用潤下丸,二陳湯,脾虛咳嗽之用保脾清肺丸者,非即肺之脾胃病乎?泄瀉之用四神丸,脾虛之用八味丸,水氣日久之用金匱腎氣丸者,非即腎之脾胃病乎?人自不察耳。唯不察,所以但知調治脾胃,而不知調治脾胃有如此之微,如此之費,如此之難耳。

嗚呼!如此之微,如此之費,如此之難。有淺陋拘閡者,所克窺其藩籬哉?毋惑乎老生常談之不屑聞,掩耳而走也。吾因是而深有望焉。烏乎望?望天下同志之人,無一不惕然於生死之關而猛然於脾胃淵源之學(滿腔熱血。吾道其幸乎!蒼生其幸乎!)

莫謂產後之熱無實熱,而不知有寒涼也。莫謂實熱之熱終實熱,而不知有溫補也。有一婦,產僅五辰,得發熱之候,手揚足擲,譫妄欲狂,大渴思冷飲,而脈數且洪。余以產後氣血兩虧,縱多熱證,不可遽用寒藥,止取生地黃為君,當歸為臣,柴胡、玄參、牡丹皮為佐,炒黑乾薑為從治而兼引用,更加童子小便,以襄清熱之功,宜其當矣。不謂一飲猶是,再飲猶是,加人參一錢飲之,亦猶是。

復細審,脈加旺而諸證悉有餘,確為實熱,改用人參白虎,及黃連解毒等湯五、六劑,並啖梨、桔、寒泉諸涼快之味而熱始解。若執產後之熱無實熱,其不失者幾希矣!一少年子,病傷寒,始則身熱頭疼,畏寒,脈浮數,醫從而汗之,表已罷而傳及里。不畏寒,反畏熱,躁喝狂譫,不得臥,六脈數而洪,實熱無疑矣。

夫何以涼藥攻之,而熱益以劇,不只熱劇,而脈亦益以數,一息之間,幾近八至,且至熱之來,局蹐不整,一似趨不旋踵而時蹶者(謂之陰證似陽可,謂之陽證變陰亦可。),蓋由真氣之虛,不克管束脈道而然,此是不足之數,非真有餘熱也。即以人參三錢煎汁,入童便一杯飲之,脈勢漸退而熱亦少解。

白話文:

[卷之四]

專門依靠合口味的食物來治病的人,是因為胃氣長期虛弱,沒有美味的食物就提不起精神。俗話說「入口滋味百節飽」,也是說調養正氣,邪氣自然消除的意思。然而,這只是說脾胃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此,而五臟之中也有脾胃疾病的說法,這點不可不注意。李東垣說:五臟生化之源在於脾胃,脾胃虛弱,則五臟的邪氣就會聚集。例如,人的右關脈緩弱,這是脾臟的本脈。

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、噁心嘔吐、胃部嘈雜、吞酸、腹瀉、水腫,這些都是脾胃的本病。而如果同時出現脈象弦急、弦長,以及肋部滿脹、肌肉拘攣、各種風證、頭暈目眩、寒熱往來等症狀,這是肝臟的脾胃病;如果同時出現脈象洪數、洪散,以及煩躁、肌膚發熱、口苦面紅、心悸驚恐、盜汗自汗等症狀,這是心臟的脾胃病;如果同時出現脈象浮短、浮澀,以及哮喘咳嗽、喉嚨癢痛、皮膚乾裂等症狀,這是肺臟的脾胃病;如果同時出現脈象沉微、沉細,以及腿腳軟弱、腰痛、骨蒸盜汗、遺尿遺精等症狀,這是腎臟的脾胃病。應該根據所兼有的脈象和症狀分別治療,不可拘泥於脾胃病只在脾胃之中,而不廣泛考究,全面了解病情。

(旁證很充分)例如,頭暈耳鳴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脾弱經期不調,寒熱往來用逍遙散,這些不都是肝臟的脾胃病嗎?思慮傷脾導致心悸、驚恐用歸脾湯,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、失眠用辰砂遠志丸,這些不都是心臟的脾胃病嗎?唾液、痰液阻塞,胸膈不通用潤下丸、二陳湯,脾虛咳嗽用保脾清肺丸,這些不都是肺臟的脾胃病嗎?腹瀉用四神丸,脾虛用八味丸,水腫日久用金匱腎氣丸,這些不都是腎臟的脾胃病嗎?人們自己不注意而已。正因為不注意,所以只知道治療脾胃,卻不知道治療脾胃有如此的微妙、如此的繁複、如此的困難。

唉!如此的微妙,如此的繁複,如此的困難。淺陋拘泥的人,怎能窺探其邊緣呢?不要疑惑於老生常談而不屑一顧,掩耳不聞而逃避。我因此而深懷希望。希望什麼?希望天下志同道合的人,都能警覺到生死攸關,而深入研究脾胃的淵源。(滿腔熱血。我的學說有幸了!蒼生有幸了!)

不要認為產後發熱沒有實熱,而不知道有寒症;不要認為實熱最終還是實熱,而不知道有溫補的必要。有一個婦女,生產才五天,出現發熱,手舞足蹈,神志不清,想要發狂,口渴想喝冷飲,脈象數而洪大。我認為產後氣血兩虛,即使有多種熱證,也不可立即用寒涼藥物,只用生地黃為君藥,當歸為臣藥,柴胡、玄參、牡丹皮為佐藥,炒黑乾薑為使藥,並加童子尿,以增強清熱之效,應該很合適。沒想到喝了一劑還這樣,喝了兩劑還這樣,又加人參一錢再喝,還是這樣。

再次仔細診察,脈象更加旺盛,各種症狀都屬於實證,確是實熱,於是改用人參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等五、六劑,並且讓她吃梨、橘子,喝冷泉水等清涼之物,熱症才減退。如果執著於產後發熱沒有實熱的觀點,那麼病人很難痊癒!一個少年,患傷寒病,開始是發熱頭痛,怕冷,脈象浮數,醫生就讓他發汗,表證已解而傳入裡證。不怕冷,反而怕熱,煩躁、胡言亂語,不能臥床,六脈皆數而洪大,無疑是實熱。

為什麼用涼藥攻之,熱症反而加劇,不僅熱症加劇,脈象也更加數,一分鐘脈搏幾乎達到八次,而且熱症來勢凶猛,病況危急,好像一步步走向死亡(可以說是陰證類似陽證,也可以說是陽證轉變為陰證),這是因為真氣虛弱,不能約束脈道造成的,這是虛弱的脈象,不是真的有餘熱。於是用人參三錢煎汁,加入童尿一杯服用,脈象漸漸減弱,熱症也減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