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四 (2)
卷之四 (2)
1. 卷之四
即或有能計及者,亦不過述前人所謂脾胃為一身之主,而以白朮、參、苓、山藥、薏苡仁之類,加減於治寒治熱、治血治氣之藥中而已矣,更有他乎?噫嘻!此皆不知調治脾胃之法之不易易故耳。調治脾胃之法,有從主不從容者,有從客不從主者。有欲攻之而先補之者,有欲補之而先攻之者。
有補多而瀉少者,有補少而瀉多者。有舍湯就丸而變丸為散者,有旦同夕異而旦異夕同者。又自有勿藥而愈,節飲而愈,灼艾而愈,專事適口之味而愈者。不可以成見拘、古方執、與語言盡也。何以謂之從主不從客?昔一人,腸胃堅結,大便不行,客邪其實矣。余見其形瘠而脈遲,知為中氣虛寒之侯,專此參、歸、薑、桂,連服五、六月,絕不行結而結自行。又一人,腸血與寒熱,醫都舍脾而施治。
余診之,關獨沉而噁心不知味,則知其積飲傷脾,致生寒熱,並不能攝血歸經耳。與之逐飲扶脾,而諸證咸失。舉若此者,即從主不從客之調治脾胃法也。何以謂之從客不從主?昔一人,脾泄經年,補之澀之從無驗,脈來滑以洪,膈間飫欲嘔。此痰火客於中宮,於水谷混淆而作泄。
治以桔、半、蒼、連燥濕清痰火諸藥而泄自止。又一人,卒倒無知,六脈幾絕,眾皆測以虛極。迨細審,則胃中大滿而且堅,此由食物之傷,氣閉不行所致。急投破氣攻堅之藥,頓覺脈復而神蘇。舉若此者,即從客不從主之調治脾胃法也。何以謂之欲攻而先補?如一人,痞滿壅塞不能食,在法似宜攻,謂六脈皆衰,形色瘁而不澤。先用補中益氣湯五、六劑,俟其脈旺神強,而後繼之消伐,始克無虞。
又一人,滯下初成,勢難驟補,見其手足厥冷,脈數無倫,而為無陽之虛極。急煮參、姜,桂、附等藥疊進之。後覺脈有序而肢體溫,始行通利而獲瘳。如此之類,皆欲攻先補之調治脾胃法也。何以謂之欲補而先攻?如一婦,胎痢日久,似宜從補,不意腹中多滯而脈實,尚在可攻不可補之候,余即乘其可而攻之。攻後,痢即減,隨進人參大補脾丸,以培胎氣。
又一婦,崩暈交發,百藥不瘥,其脈甚沉滑而腹中實且堅。此食滯於脾,脾虛氣弱,崩暈無從施效耳。施用滯丸導其滯,崩暈頓止。續與參苓散而痊。如此之類,皆欲補先攻之調治脾胃法也。所謂補多而瀉少者,邪已去而胃已清,胸膈無膩凝之患,飲啖漸可通耳。補少而瀉多者,邪雖去而胃未清,胸膈尚多壅礙,未便加餐耳。
舍湯就丸者,胃虛有濕,不敢恣投湯藥,轉傷胃氣耳。變丸為散者,丸緩而散速使藥力易行,而胃易清耳。旦同夕異,旦異夕同者,因藏府殊途,虛實交併,一藥不能獨治耳。勿藥而愈者,服藥過多,胃氣為藥所傷,勿得更加攻補耳。節飲而愈者,飲聚胸中,不能思食耳。灼艾而愈者,病根深固,多藥必妨腸胃,必藉火攻而後驗可臻耳。
白話文:
即使有人能考慮到這些,也不過是沿用前人所說的脾胃為一身之主,然後在治療寒熱、血氣的藥物中加減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山藥、薏苡仁等藥物而已,還有其他方法嗎?唉!這都是因為不知道調治脾胃的方法並不容易啊。調治脾胃的方法,有從主症入手而不從次要症狀入手的,有從次要症狀入手而不從主症入手的。有想攻邪先要補益的,有想補益先要攻邪的。
有補益多而瀉少的情況,也有補益少而瀉多的情況。有改用丸藥而不用湯劑的,也有將丸藥改為散劑的。還有早上用一種藥,晚上用另一種藥,或早上晚上用藥都不同的情況。此外,還有不用藥而痊癒的,少喝水而痊癒的,用艾灸而痊癒的,專吃合口味的食物而痊癒的。不能被固有的觀念所束縛、被古方所限制、被語言所局限。為什麼說從主症不從次要症狀?以前有個人,腸胃阻塞,大便不通,這是外邪作祟。我觀察他形體消瘦,脈搏遲緩,知道是中氣虛寒的徵兆,就專用人參、當歸、生薑、桂枝,連續服用五、六個月,大便不通的情況就完全消失了。
還有一個人,腸出血伴隨寒熱,醫生都忽略脾胃而治療其他症狀。我診斷後,發現他關脈沉弱,噁心食不知味,就知道他是積聚飲邪傷了脾胃,導致寒熱,而且不能使血液歸經。我給他治療積聚飲邪,扶助脾胃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像這樣的情況,就是從主症不從次要症狀的調治脾胃方法。為什麼說從次要症狀不從主症?以前有個人,脾虛泄瀉多年,用補益或收斂的方法都沒有效果,脈搏滑數有力,膈間飽脹想嘔吐。這是痰火客犯中焦,與水谷混淆而導致泄瀉。
我用橘皮、半夏、蒼術、連翹等燥濕清痰火的藥物治療,泄瀉就停止了。還有一個人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六脈幾乎絕息,大家都認為是元氣耗盡。仔細檢查後,發現胃中脹滿而且堅硬,這是因為食物損傷,氣機阻滯不通所致。我立刻用破氣攻堅的藥物治療,他立刻脈象恢復,神志清醒。像這樣的情況,就是從次要症狀不從主症的調治脾胃方法。為什麼說想攻邪先要補益?比如一個人,胸腹痞滿阻塞不能進食,按理應該攻邪,但是六脈都衰弱,面色萎黃沒有光澤。我先用補中益氣湯五、六劑,等到脈象旺盛,精神轉強後,再用消導的藥物治療,才能成功。
還有一個人,下痢剛剛開始,病情危急,不宜立刻補益,但是我看見他手腳厥冷,脈數無規律,這是陽氣虛衰的徵兆。我立刻用人參、生薑、桂枝、附子等藥物加量服用。後來,脈象規律,肢體溫暖,然後大便通暢而痊癒。像這樣的情況,都是想攻邪先要補益的調治脾胃方法。為什麼說想補益先要攻邪?比如一個婦女,胎痢很久,好像應該補益,但是發現腹部脹滿,脈象實數,仍然可以攻邪而不能補益,我就抓住這個機會攻邪。攻邪後,痢疾減輕,然後服用人參大補脾丸,以培補胎氣。
還有一個婦女,崩漏暈眩反覆發作,很多藥物都不見效,脈象很滑數,腹部脹滿堅硬。這是食物停滯在脾胃,脾虛氣弱,崩漏暈眩無法治療。我用導滯的藥丸去除停滯,崩漏暈眩立刻停止。繼續服用參苓散而痊癒。像這樣的情況,都是想補益先要攻邪的調治脾胃方法。所謂補益多而瀉少,是指邪氣已經去除,胃已經清利,胸膈沒有膩滯之感,飲食就能逐漸恢復正常了。補益少而瀉多,是指邪氣雖然去除,但是胃還沒有清利,胸膈仍然壅滯,還不能增加飲食。
改用丸藥而不用湯劑,是指胃虛有濕,不敢大量服用湯藥,以免損傷胃氣。將丸藥改為散劑,是指丸藥緩慢,散劑迅速,使藥力容易通行,而胃容易清利。早上用一種藥,晚上用另一種藥,或早上晚上用藥都不同,是因為臟腑功能不同,虛實並存,一種藥物不能單獨治療。不用藥而痊癒,是因為服藥過多,胃氣被藥物損傷,不能再加用攻補藥物。少喝水而痊癒,是因為飲邪停聚在胸中,不能思食。用艾灸而痊癒,是因為病根深固,很多藥物都會妨礙腸胃,必須用灸法才能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