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卷之四
擇醫療病,不在臨時,而在平時。能幹平日知得深。信得確,則臨病相延,不患不濟事也。(居安思危,處常思變,保身之切要。)今夫世之擇醫者,在平日,則恬不經心,及有病,即手忙腳亂,妄聽妄從。有謂此良遂延此者;有謂彼良,更延彼者。甚至道途之人,絕不曉醫為何事,而或徇其舉薦之情,無一不可延之者。
幸而愈,以為得人。不愈,則曰:疾既已劇,無可奈何,甘下泉而不悔矣(人情世態,大抵如斯)。愚者不怪,智者亦比比如之,可勝悼嘆!
醫家之誤人有六:有學無識,一也;有識無膽,二也;知常不知變,三也;意有他屬,四也;心煩冗沓時,五也;偶值精神疲倦,六也;為醫者,不可不深加自省也。至有一等重惜名譽,知有生機而袖手。更有一等中懷勢利,因貴賤貧富而岐心。甚有一等未經明理,強作知醫,而率意妄投湯劑,以致誤彼蒼生者,又不可與醫類同日而語也。
昔胡孝轅先生深痛醫道之衰,忽不自覺其失聲曰:善醫者吾不得而見之矣,得見善學者斯可矣。予曰:善學者吾不得而見之矣,得見善問者斯可矣。自此三十有年來,絕不見一善問者。(善問者必善學。)
徐東皋云:古醫十四科,而今亡之矣。《道藏》經中頗有是說,自宋、元以來,止有十三科。考醫政,其一為風科,次傷寒科,次大方脈科,次小方脈科,次婦人胎產科,次針灸科,次眼科,次咽候口齒科,次瘡瘍科,次正骨科,次金鏃科,次養生科,次祝由科,國朝亦唯取十三科而已,其脾胃一科,終莫之續。
元之李東垣先生,著《脾胃論》,極其精詳,但不言十四科之缺,不知其得舊本而加已意,抑盡為創著而得上古之同然歟?是誠醫道之大幸也。
凡本病中,有兼胸腹不利,飲食少餐,與噁心嘈雜,嘔吐痞悶,作痛,作脹,作瀉一二症者,便是脾胃有病,當先調治脾胃,而後用本病之藥。亦有不必用本病之藥,而本病亦自能因脾胃之愈而與之俱愈者。即或本病之勢不容緩,不得不捨脾胃而先治之者,亦勿得終置脾胃於罔聞也。
何也?脾胃者。元氣轉輸之關也,宜行不宜滯。一有滯,元氣即不克轉輸,藥石亦因以滯而不化,不能取驗矣。東垣所謂非藥之不能治病也,元氣之不行藥力也,此固人身中自然之至理,知之,則能令人生,不知,則未有不致人於死者。故本刻中不避重複之嫌,每曉曉不已。
惜乎世都不明此理,每聞予言,輒掩耳而走,曰:此老生常談耳。及察其臨證所施之法,所裁之方,則又似絕不知老生常談者。見寒病唯知有治寒之藥而已矣。見熱病,唯知有治熱之藥而已矣。見血病氣病,唯知有治血治氣之藥而已矣。全不計及脾胃之有病不病也。
白話文:
選擇醫療方式,不應該在生病時才臨時抱佛腳,而是在平時就要做好準備。如果平時能深入了解醫理,並且對它有堅定的信心,那麼即使生病了,也能及時得到適當的治療,不用擔心病情無法控制。(這就像是居安思危,在平時就思考變化,這是保養身體最重要的原則。)
現在人們選擇醫生,平時對健康毫不在意,一旦生病了,就手忙腳亂,盲目聽信別人的話。有的人說這個醫生好就找他,有的人說那個醫生好就換他。甚至有些完全不懂醫學的人,也因為人情關係隨便找醫生,什麼樣的醫生都敢用。
如果運氣好病治好了,就覺得自己選對了醫生。如果沒治好,就說:病已經很嚴重了,沒辦法了,只能等死了,也不後悔(人情世故,大抵如此)。愚笨的人不覺得奇怪,聰明的人也像他們一樣,實在令人嘆息!
醫生誤診的原因有六種:一是只有醫學知識,沒有實際判斷能力;二是知道病情,卻沒有膽量承擔責任;三是只知道一般情況,不知道變通;四是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,不專注;五是心緒煩亂的時候;六是偶爾精神疲憊的時候。當醫生的,不可以不深深反省自己。還有一種人非常愛惜名譽,明明知道病人還有救,卻袖手旁觀。更有一種人心中充滿勢利,因為病人的社會地位、貧富貴賤而差別對待。甚至還有一種人,沒有真正理解醫理,卻硬要裝懂,隨便開藥,導致病人受害,這種人根本不能算是醫生。
以前胡孝轅先生非常痛心醫學的衰落,他甚至不自覺地說出:我見不到醫術高明的醫生了,能見到好學的人也就可以了。我說:我見不到好學的人了,能見到善於提問的人也就可以了。從那以後三十多年,我再也沒有見過一個善於提問的人。(善於提問的人,必然善於學習。)
徐東皋說:古代醫學有十四個科別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《道藏》經典中有記載,從宋朝、元朝以來,就只有十三個科別了。考察古代的醫療制度,第一科是風科,其次是傷寒科,再次是大方脈科,然後是小方脈科、婦人胎產科、針灸科、眼科、咽喉口齒科、瘡瘍科、正骨科、金鏃科、養生科、祝由科。清朝也只採用十三科,唯獨脾胃一科,沒有人能把它繼續下去。
元朝的李東垣先生,寫了《脾胃論》,非常詳細精闢,但他沒有提到十四科缺一的事情,不知道他是得到了舊版本加以自己的見解,還是完全自己創造出來,卻與上古醫學不謀而合?這真是醫學的一大幸事啊。
凡是本病,如果同時有胸腹不舒服,食慾不振,或者噁心、嘈雜、嘔吐、胸悶、疼痛、腹脹、腹瀉等一兩種症狀,那就是脾胃生病了,應該先調理脾胃,然後再用治療本病的藥。有時甚至不必用治療本病的藥,本病也會因為脾胃的痊癒而一起好轉。即使本病的情況很緊急,不得不先治療本病而暫緩脾胃,也不能一直忽略脾胃。
為什麼呢?因為脾胃是元氣輸轉的樞紐,應該保持暢通,不宜停滯。一旦停滯,元氣就無法輸轉,藥物也會因此停滯而無法消化吸收,就不能發揮作用了。東垣所說的,並不是藥不能治病,而是元氣不能運行藥力。這是人體自然存在的真理,了解它,就能救活人,不了解它,就可能把人推向死亡。因此,本書不避諱重複,反覆強調這個道理。
可惜世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,每次聽到我說這些,就捂著耳朵走開,說:這都是老生常談了。但看他們診治疾病時所用的方法、所開的處方,卻好像完全不知道這些老生常談。見到寒症就只知道用治寒的藥,見到熱症就只知道用治熱的藥,見到血病氣病就只知道用治血治氣的藥。完全不考慮脾胃是否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