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三 (12)
卷之三 (12)
1. 卷之三
善讀書者,幸勿以此為迂。
凡用補藥,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。譬之滌衣,先除垢膩,而後粉飾可加耳。若專事補,而不知邪氣之當瀉,補必為害。
無病時之脈各有不同,或偏洪大而浮者;或偏細小而沉者;或偏有力而數者;或偏無力而遲者,此各本來所賦使然,非關病也。必於平時,預與善診者,審究詳明,熟識本來脈狀,庶有病之時,易為推測,而無認彼作此之誤。
瀉病無他治,寧飢毋飽,是其治也。諺云:肚瀉無藥醫,餓到日蹉西。言雖俚鄙,切中病情,不可不為之三複。然可戒而不可犯者有五:一酒,二晚餐,三湯飲,四生冷,五油膩腥膻。戒之而瀉不愈者,未之有也;犯之而瀉得愈者未之有也。
病之加於小愈者,因小愈而放其心也。天下事處逆者,恆多易,處順者,反多難。病當未愈而求愈時,欲不得逞,志不敢肆,凡語言動止,飢飽寒溫,以及情性喜怒之間,無不小心翼翼,自然逆可為順,不期愈而不愈者鮮矣。
愈則此心不覺康強自慰(豈啻自慰,並侍奉者亦慰,便多不能保護處矣),保護漸疏,恣口吻也,爽寒溫也,多語言也,費營慮也,近房室也,順情性而煩惱也,廣應酬而不自知為勞且傷也,有謂病不反加於此者無之矣。因憶孟夫子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之說,信不可不書紳而銘座右也。
人咸謂神昏之病原於心,心清,神乃清。愚謂神昏之病原於胃,胃清,神乃清。或疑神藏於心,於胃何與。曰藏神者心,而攝神者氣,氣出於胃,胃氣不清,則不能攝神歸舍,而心神之昏昧也必矣。子如不信,不觀醉酒之人乎,醉酒之人,醉胃不醉心也,何以神昏而語言錯亂也。
不觀飽食之人乎,飽食之人,飽胃不飽心也,何以神昏而頹然欲寐也。不觀痰涎壅塞之病乎,痰涎壅塞之病,病於胃,未嘗病於心,何以神昏而瞑眩無知若中狀也?不觀陽明內實之病乎,陽明內實之病,病於胃,未嘗病於心,何以神昏而躁妄狂譫如祟也?或乃為之撫然曰:命[中]之矣。
凡有以問疾來者,勿得與之相接。一人相接,勢必人人相接,多費語言,以耗神氣。心所契者,又因契而忘倦,心所憎者,又因憎而生嗔,甚或坐盈一室,竟起談風,縱不耐煩,又不敢直辭以去,嗟嗟,有病之人,能克幾何,而堪若此,恐不終朝,而病已增劇矣。然此猶為害之小者耳。
更有一等搖唇鼓舌好事生非,病者一或輕聽,必致惱怒填胸,不知自愛,而其為害,又不可言,智者於此,休將性命做人情。
病中但可安分調攝,不可偏信師巫,殺害生命。不唯損貲造業,更使心志狐疑,溺情鬼窟,而切身珍愛之圖,反置勿問,愚孰甚焉。
病人臥榻,不可薄以茵褥,致使隱寒犯背,寢傷五臟之陽,變證增邪,莫此為甚。《仙經》曰:背以陽為主,而五臟之俞穴通焉,一被寒侵,則寒氣由愈入臟而臟寒,臟寒,則陰盛,陰盛,則陽衰,陽衰,則轉輸遲滯,傳送乖違,氣血亦為之損敗,輕病必重,重病必至於死矣,可不慎乎(世都忽而不察所以,夭折者多矣)。不特病時不可,即平時亦是不可。
白話文:
卷之三
善於讀書的人,別誤以為這些內容迂腐。
所有使用補藥,都必須同時瀉去邪氣,邪氣去除後,補藥才能發揮作用。比方說洗衣服,要先去除污垢,才能再進行裝飾。如果只顧補益,卻不知道要瀉去邪氣,補益反而會造成傷害。
健康時的脈象各有不同,有的偏洪大而浮,有的偏細小而沉,有的偏有力而數,有的偏無力而遲,這些都是天生體質使然,並非疾病。必須在平時,就請經驗豐富的醫生仔細診察,熟知自己本來的脈象,這樣生病時,才能更容易判斷,避免誤判。
治療瀉痢沒有其他方法,寧可餓著肚子,也不要吃飽,這就是治療方法。俗話說:「肚子瀉痢沒藥醫,餓到太陽下山。」雖然說法粗俗,卻切中病情,不可不仔細思考。但有五種情況需要注意避免:一、酒;二、晚餐;三、湯飲;四、生冷食物;五、油膩腥膻的食物。避免這些,瀉痢就不會不好;犯了這些,瀉痢就絕不會好轉。
病情好轉一點就疏忽大意,是因為小好轉就鬆懈了警惕。天下事,處於逆境時往往更容易,處於順境時反而更困難。疾病尚未痊癒時,想要痊癒,慾望不能放肆,心志不能驕縱,無論言語行動,飢飽冷暖,以及情緒喜怒之間,都必須小心翼翼,這樣逆境就能轉為順境,不期而癒的情況很少見。
痊癒後,人會感到身心舒暢(豈止自己舒暢,連服侍的人也輕鬆了,因此往往也就鬆懈了照顧),保健措施漸漸疏忽,飲食隨意,不注意冷暖,說話多了,操心費神,房事過度,順從情慾而煩惱,應酬頻繁而不自知勞累傷身,說沒有因此病情加重的人,那是不可能的。想起孟子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的說法,確實值得銘記在心。
人們普遍認為神志昏迷的病症源於心臟,心臟清淨,神志就會清淨。我認為神志昏迷的病症源於脾胃,脾胃清淨,神志就會清淨。有人可能會疑惑,神志藏於心臟,脾胃與此有何關係?我說:藏神的是心臟,但攝持神志的是元氣,元氣來自脾胃,脾胃元氣不清,就不能攝持神志歸位,因此心神昏昧必然發生。不信的話,看看那些醉酒的人就知道,醉酒的人,醉的是脾胃而非心臟,為什麼神志昏迷,言語錯亂呢?
看看那些暴飲暴食的人就知道,暴飲暴食的人,飽的是脾胃而非心臟,為什麼神志昏迷,昏昏欲睡呢?看看痰涎阻塞的病症就知道,痰涎阻塞的病症,病在脾胃,從未病在心臟,為什麼神志昏迷,頭暈目眩,失去知覺,好像中風一樣呢?看看陽明經實熱的病症就知道,陽明經實熱的病症,病在脾胃,從未病在心臟,為什麼神志昏迷,躁狂妄言,像被鬼附身一樣呢?也許有人會感嘆說:這是命運使然。
凡是有病人來求醫的,都不要與他們過多接觸。一個人接觸,勢必人人來接觸,說話太多,會耗損元氣。心裡喜歡的人,因為喜歡而忘記疲倦;心裡討厭的人,因為討厭而產生嗔怒。甚至一屋子人,竟然談論起來沒完沒了,即使不耐煩,也不敢直接拒絕離開,唉,有病的人,能承受多少這樣的應酬,恐怕不到半天,病情就會加重了。而這還只是傷害較小的。
更有一類人,搬弄是非,說長道短,病人稍微輕信,必定導致惱怒胸悶,不知自愛,其造成的傷害更是不可估量,聰明人應當在此事上,不要拿性命做人情。
生病期間,只可安心調養身體,不可偏信巫師,危害生命。不僅浪費錢財,造下惡業,更使心志狐疑,沉溺於迷信,而對自身健康的照顧反而被忽略,愚昧莫過於此。
病人臥床,不可鋪薄墊子,導致寒氣侵犯後背,損傷五臟陽氣,加重病情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《仙經》說:後背以陽氣為主,而且五臟的俞穴都通於此,一旦受寒,寒氣就會通過俞穴進入臟腑,臟腑受寒,陰氣就會盛,陰氣盛,陽氣就會衰,陽氣衰,氣血運行就會遲滯,傳輸就會紊亂,氣血也會因此受損,輕病必重,重病必死,不可不謹慎啊!(世人都忽略了這一點,所以夭折的人很多)。不僅生病時不可,平時也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