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三 (4)
卷之三 (4)
1. 卷之三
或問痢之初發,吐之無度,新產之昏暈,大吐血之不止,傷寒發熱不休,腹中痞堅如石,胸痹腫突如嵐,胃脘脹悶不能食,氣喘痰升不得眠,以至冷氣嗆心,狂言奔走,坐臥不寧,腹中按之硬痛,大便不通之數證。
世皆執為有餘之證,而不敢用人參以補之者(蓋此數證,有餘者居多,人參之所以難用耳),子獨於此數證之間,屢用人參而屢獲驗,果何渭哉?曰:此皆似有餘而實不足之證,非真有餘也,不用人參以補之,則虛虛之禍,易可勝言。曰:何以知其似有餘而實不足也?曰:全憑乎脈,而兼徵形色之榮枯,呼吸之衰旺,與手、足、面鼻之寒溫,乃得之耳。曰:既憑乎脈,其所現之證似有餘;而所現之脈或不足,猶可憑其脈而斷其虛。
若所現之證似有餘,而所現之脈亦似乎其有餘者,則將何所憑而斷其虛乎?曰:其所現之脈似乎有餘者,非洪大則數極耳。人見其脈之洪大,遂謂有餘,殊不知脈雖洪大,而以指按之,必隨指而軟散,不能與指相搏矣。《素問》所謂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者此也。至於數極之脈,似為有熱,而不思有熱之數,數而有敘,無熱之數,數而無倫,無倫者言脈來之數極,而至數不克整齊耳。
既得其脈,而又以形色、呼吸、手、足、面、鼻之虛實而推測之,則其似有餘,而實不足之證,自無可匿其情矣。此時縱有大實大滿大熱之候,豈可遽執堅者削之,留者攻之,升者降之,熱者寒之之法,而誤人於非命哉(垂教萬世無窮)。
世俗謂產後三日內不可用人參,測其意,恐瘀血之不行耳。噫,果瘀血之不行而謂不可用,誠是矣。設有行之不止,以至昏眩無知,六脈幾絕,手足盡冷,而為血脫陽亡之候,其亦可以不用乎?竊恐此際即立煮人參、薑、桂急救之,亦有不及濟者矣,安問三日與不三日也。
今之病家醫家,未經參究,每遇產後,但知有瘀血不行之可慮,而不知有血脫陽亡之可危,恆坐視人之死而不救,可悼也夫。
一巨家室,五月而小產,產不逾時,而即血崩不止,六脈虛微,神情昏倦,此血欲脫而陽欲亡之候也。予甚惶怖,急以人參一兩,肉桂二三錢,不切而咀,即注爐頭沸水,急急煮飲,以追既耗之元陽。煮未半,而室已運(暈)去,更視之,則六脈幾絕,手足冷而通體涓涓汗矣。
予惶怖益甚,忙取二大磁甌,不待參味煮全,旋以一注參汁少許,急持與飲,復以一又注少許,急持與飲,如此遞相持飲,飲盡,即脈起神蘇,手足溫而汗已收矣。既而胸中作滿,疑故於參,予謂此非參故,乃湯飲多而不能頓行故也。頃俟腹中有汨汨行下聲,自平耳,未幾果然。
然其所以用參之不切而咀,而又以沸水急煮者,何也?恐稍緩不及濟事耳。其注參汁於大甌,而遞相少進者,又何也?恐參汁熱而驟難下口,轉致遲遲耳,非有他也。不如是,則徒有救人之心,而無救人之術,與不救者何以異?
白話文:
[卷之三]
有人問到:痢疾初期發作、嘔吐不止、產後昏迷、大吐血不止、傷寒持續發燒、腹部堅硬如石、胸部腫脹突出像山嵐、胃脘脹悶吃不下東西、氣喘痰多睡不着覺、甚至出現冷氣嗆心、胡言亂語奔走、坐卧不安、腹部按壓疼痛、大便秘結等多種症狀。
世人都認為這是實證(身體有過多之物),所以不敢用人參來補益。(因為這些症狀大多屬於實證,所以人參很難使用)您卻在這些症狀中多次使用人參並屢獲成功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說:這些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,實際上卻是虛證(身體不足),並非真正的實證,如果不使用人參補益,虛上加虛的後果,不堪設想。問:怎麼知道這些症狀是看起來像實證,實際上卻是虛證的呢?我說:完全依靠把脈,同時觀察形色是否衰敗,呼吸是否衰弱,以及手、足、面、鼻的寒熱,才能判斷出來。問:既然依靠把脈,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;但脈象卻顯示不足,還能依靠脈象判斷為虛證嗎?我說:如果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,但脈象也似乎是實證,那該如何判斷為虛證呢?我說:脈象看起來像是實證,不過是脈象洪大或脈搏過速而已。人們看到脈象洪大,就認為是實證,卻不知道即使脈象洪大,用手指按壓,也會隨手指而軟散,不能與手指相搏擊。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」就是這個意思。至於脈搏過速,看似有熱證,但是要區分有熱證的脈搏是規律的過速,而無熱證的脈搏是紊亂的過速,紊亂指的是脈搏雖然過速,但是脈來不規整。
既能通過脈象判斷,又能根據形色、呼吸、手、足、面、鼻的虛實來推測,那麼那些看起來像實證,實際上是虛證的症狀,就再也隱藏不住了。此時即使有明顯的實證、滿證、熱證,也不能草率地採用削實、攻邪、降逆、清熱等方法,以免造成 fatal 的錯誤(這教誨將永世流傳)。
世俗認為產後三日內不能使用人參,其用意是擔心瘀血運行不暢。唉,如果真是瘀血運行不暢而認為不能使用人參,確實是對的。但是如果瘀血運行不止,以至於昏迷不醒,六脈幾乎斷絕,手腳冰冷,出現血脫陽亡的徵兆,還能不用人參嗎?恐怕此時立即用人參、生薑、肉桂急救,都來不及了,還談什麼三日與非三日呢?
現在的病家和醫生,沒有仔細研究,每逢產後,只知道有瘀血運行不暢的顧慮,卻不知道有血脫陽亡的危險,總是坐視病人死亡而不施救,令人痛心啊!
有一個富裕人家,五月懷孕而小產,產後不久就出現出血不止,六脈虛弱,神情昏倦,這是血將要脫,陽氣將要亡的徵兆。我非常害怕,急忙用人參一兩,肉桂二三錢,不去切片而直接咀嚼,立即放入沸水中急急煮飲,以挽回已經耗損的元陽。藥還沒煮好一半,產婦就已經昏迷了,再看她,六脈幾乎斷絕,手腳冰冷,渾身微微出汗。
我更加害怕,急忙取來兩個大瓷碗,不用等藥完全煮好,就先倒出一點藥汁,馬上給她喝,又倒出一點,馬上給她喝,這樣反覆地給她喝,喝完之後,脈象就恢復了,精神也蘇醒了,手腳溫暖,汗也止住了。然後胸中感到飽滿,我懷疑是人參的藥效,我說這不是人參引起的,而是藥湯喝得太多,不能很快消化吸收引起的。不久之後,果然聽到腹部有汩汩的聲音,然後就好了,沒多久就恢復正常了。
那麼為什麼要用人參不切片而直接咀嚼,又用沸水急急煮呢?因為擔心稍微緩慢就來不及救治了。為什麼把藥汁倒在大碗裡,一點點地給她喝呢?因為擔心藥汁太熱,一下子喝不下去,反而會拖延時間,沒有其他的原因。如果不這樣做,就只有救人的心,而沒有救人的方法,和不救人有什麼區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