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一中

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5)

1. 卷之二

趙養葵曰:「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,此二至最為緊要。至者,極也。陰極生陽,絕處逢生,自無而有。陽極生陰,從有而無,陽變陰化之不同也。若春分秋分,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。然其尤重者,獨在冬至。《易》曰:「先生以至日閉關,」閉關二字,須看得廣,《月令》云:「是月齋戒掩身,以待陰陽之所定,則不止關市之門矣。」

又曰:「冬至一陽生,當漸溫暖,何為臘月大寒,冰雪反盛?夏至一陰生,當漸清涼,何為三伏溽暑,酷熱反熾?」曰:「此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隱微之際,未易以明也。蓋陽復於下,逼陰於上,井水蒸而堅冰至也。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雷電合也。凡病面紅、口渴、煩躁、喘咳者,誰不知是火盛之極,抑亦自有腎中陰寒所逼而然者,豈可概用寒涼之藥害人生命乎?」

何柏齋先生曰:劉河間論三消之證,皆由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盛所致。《玉機微義》深取其說,且謂治此疾者,補腎水陰寒之虛,瀉心火陽熱之實,則病自己。復斥世論以暖藥補腎之誤,不知世論大是有理,特詞不足以發之耳。蓋腎主元陽,元陽之火盛,則能升腎藏之水,使津液上行(從未有發),以制心火而為既濟。

元陽之火衰,則腎藏之水不升,水之入於腸胃者,皆從其降下之性而不升散,故心火無制,熾盛而作渴,此蓋水火未濟,而未可遽謂濕寒之陰氣極衰也,若謂補其腎水陰寒之虛,便可止渴,則水固陰寒之物也,渴者飲水不絕何以不能補其陰寒之虛而止其渴耶?其論之非明矣(透快驚人)。

世論用暖藥補腎使腎水上升以制心火,不為無見,但消渴之證,必燥熱之陽氣有所鬱結而成,若不求而去之,輒用暖藥補腎,則藥病扞格,暖藥未得收補腎之功,而先用助邪之害,則消渴愈甚,又不可不慮也,法當用涼藥食後服之,以清其上,更用暖藥空心服之以培其下,權其輕重緩急而施治之,庶無偏弊耳。

世傳有渴病,誤飲躁絲湯而止者,蓋緣絲湯所煮者,蠶繭也,蠶性極熱,煮而為湯,澄冷而飲之則熱性歸下而不扞格,故能升腎水以制心火而止其渴(格理精微),所謂熱因寒用者也,世人雖知有此治,而未能明其旨,茲故及之。

朱丹溪先生曰:西北之地多風寒,故患外感者居多。東南之地本卑濕,故患濕熱者恆眾。蓋北方高阜,天不足西北而多風,東南卑下,地不滿東南而多濕。方土之侯,各有不齊,所生之病,多隨土著,醫者必須因時處治,隨地判宜,治北人之病,宜以攻伐外邪為多;治南方之疾,宜以保養內氣為本。何也?西北氣厚,飲食倍常,居室儉素,元氣不戕,一有疾病,輒用疏利,其病如脫。

若夫東南,體質柔脆,腠理不密,飲食色欲,與西北迥別,概用疏利,不幾於操刀殺人耶?雖然,西北固厚,安能人人皆實?南方雖薄,安得人人皆虛?必觀其人,因證而藥,斯無一偏之弊耳。

白話文:

[卷之二]

趙養葵說:「冬至一陽生,夏至一陰生,這兩個節氣最重要。‘至’的意思是極點。陰氣達到極點就生陽,絕境逢生,從無到有。陽氣達到極點就生陰,從有到無,這是陽變陰化的不同。至於春分秋分,不過是從中間平分而已。然而最重要的是冬至。《易經》說:‘君子在冬至這一天閉關’,‘閉關’兩個字,要廣泛理解,《月令》說:‘這個月要齋戒沐浴,等待陰陽的確定’,這可不是僅僅關閉市集的門而已。」

他又說:「冬至一陽生,應該漸漸溫暖起來,為什麼臘月大寒,冰雪反而更盛?夏至一陰生,應該漸漸涼爽起來,為什麼三伏天這麼酷熱? 」他說:「這是將來要發生的事情在暗中推進,已經成功的事情在暗中退去,在隱微之際,不容易明白。蓋因陽氣從下往上復甦,逼迫陰氣向上,所以井水蒸發而堅冰形成。陰氣從下往上盛行,逼迫陽氣向上,所以井水變冷而雷電交加。凡是病人面色紅潤、口渴、煩躁、喘咳的,誰不知道這是火盛到了極點?但也有腎中陰寒所逼迫而成的,怎麼能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,危害人的生命呢?」

何柏齋先生說:劉河間論述三消的病症,都是由於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,燥熱的陽氣太盛造成的。《玉機微義》深入闡述了他的觀點,並且說治療這種疾病,要補益腎臟的水分和陰寒之虛,瀉去心火的陽熱之實,那麼病就好了。他又批評世人用溫熱的藥物補腎的錯誤,不知道世人的說法其實很有道理,只是詞不達意而已。因為腎主元陽,元陽之火旺盛,就能提升腎臟所藏的水分,使津液上升(從未有發),來抑制心火,達到平衡的狀態。

元陽之火衰弱,則腎臟所藏的水分就不能上升,進入腸胃的水分,都隨著它下降的特性而不上升散佈,所以心火沒有制約,熾盛而導致口渴,這其實是水火不平衡,還不能遽然說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。如果說補益腎臟的水分和陰寒之虛就能止渴,那麼水本來就是陰寒之物,口渴的人不停地喝水為什麼不能補益陰寒之虛而止渴呢?他的論述不夠明晰(精闢)。

世人用溫熱的藥物補腎,使腎水上升來抑制心火,並不是沒有道理,但是消渴的病症,必定是燥熱的陽氣有所鬱結而造成的,如果不把它去除,就用溫熱的藥物補腎,那麼藥物和疾病就會互相抵觸,溫熱藥物還沒能起到補腎的作用,反而先助長了邪氣的危害,那麼消渴就會更加嚴重,這也是不得不考慮的。方法應該是用涼藥飯後服用,來清洩上面的熱,再用溫藥空腹服用來培補下面的元氣,權衡輕重緩急施治,才不會有偏頗的弊端。

世上有口渴的病症,誤飲蠶絲湯而痊癒的,是因為蠶絲湯是用蠶繭煮的,蠶的性質極熱,煮成湯後,澄清冷卻後飲用,則熱性下降而不互相抵觸,所以能夠提升腎水來抑制心火而止渴(道理精微),這就是所謂的熱證用寒藥治療。世人雖然知道有這種療法,卻不明白它的道理,所以在此說明一下。

朱丹溪先生說:西北地區多風寒,所以患外感疾病的人很多。東南地區本來低窪潮濕,所以患濕熱疾病的人總是很多。因為北方地勢高亢,天不足於西北而多風,東南地勢低窪,地不足於東南而多濕。地方的氣候,各有不同,所產生的疾病,大多隨地方而異。醫生必須根據季節治療,根據地區判斷,治療北方人的疾病,大多宜用攻伐外邪的方法;治療南方人的疾病,宜以保養內氣為本。為什麼呢?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飲食比南方更豐盛,住房簡樸,元氣不受損傷,一旦有疾病,就用疏利的方法,病就好得很快。

但是東南地區,體質柔弱,肌膚疏鬆,飲食和情慾,與西北地區截然不同,如果都用疏利的方法,不就等於殺人嗎?雖然西北地區的人體質強健,但是也不能說每個人都陽氣充足;南方地區的人體質虛弱,但是也不能說每個人都陰氣不足。必須觀察病人,根據病症用藥,這樣就不會有偏頗的弊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