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一中

《裴子言醫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卷之二

須知此證,腹中攻不克盡,與旁流者恆多,唯期脈靜、身涼、口不渴(老到),便可圖進水穀,慎勿過攻,俟其水穀融液,腸胃充盈,不攻亦可自去。若必欲去盡而後與之食,不將速其死乎!雖然,此皆陽證之攻補法也,亦有元氣內損之病,治療失宜,損中復損,內雖熱結,外則手足未冷而鼻先寒,六脈沉遲,或虛疾無倫次,則又是陽證變陰之侯,急當以桂附參姜酌微甚而溫補之,又不可與瓜梨橘藕、承氣、玄明粉同日而語治者矣(陽證變陰者甚眾,庸醫不曉此理,每以誤人,良可嘆也。)。

智者於此,不可不熟審而通其變。噫嘻!豈特傷寒為然哉?凡雜病日久,鮮有不犯此證者,余於治按中每詳言之矣。

一婦,年五十許,傷寒旬越不得汗,其家欲取其汗,肩戶塞牖,垂幕多衾以劫之,病者煩躁悶亂,譫妄欲狂(熱極矣。)。急延余治,甫入臥室,便熱穢熏蒸不可近,速令開窗啟幕,揭去所覆者大半,病者始揚手呻吟,有喜涼畏熱狀,徵其面則赤,舌則焦燥有胎,詢喜冷水飲否(此水攻法。),病者不能言,唯頷之。

遂與新汲水一大碗,飲盡,不食頃,輒戰慄,須臾通身大汗而解。或問辛溫發散藥,服十餘劑,不能取汗涓滴,飲以水,汗反大出,其故何也?曰:是即水火既濟之義也,譬火燃金枯,以水沃之,氣液沸騰,必然之理,又何疑焉?眾皆聳然自失。

無病服藥之流弊久矣,而今為甚,此皆執前人服藥於未病與上工治未病之說而謬焉者也。不知服藥於未病者,即致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也。善致治者,尊賢使能,振綱肅紀,則政修民和,苞桑萬世在茲矣。若無故興師,則內生反側,外兆邊塵,不反自貽伊戚哉。然則保國保身無二理,用藥用兵無二術。

善衛生者,能於平時節飲食、慎起居、少嗜欲、寡縈慮,使五官安職,百體清和,將遊華胥而躋齊松矣。苟思患預防,審醫可也,問藥性可也,讀岐黃書可也。若以草木偏攻,則寒者戕賊脾元,熱者煎熬血脈,是猶小人陰柔巽順,似乎有德,而國家元氣,鮮不為之潛移者,古人謂壁中用柱,壁中添鼠,不可不深長思也。

至若不治已病治未病,則又是有說,如肝邪旺,恐傳變於脾,當先瀉肝以平之;心邪旺,恐傳變於肺,當先瀉心以平之之類是也,是則治未病者,治病之未傳也,非治人之未病也。服藥於未病者,調攝於朱病也,非未病而先服藥也(無病服藥者,讀之能猛醒不?)。二說各有所指,皆非無病服藥之謂也。

夫何貪生者,假為棲真玄牝之丹,縱欲者,泥為嬰兒奼女之術,岐黃浩戒,視若弁髦,伐性斧斤,恬如衽席,是以疴端呈現,種種乘張,蒂固根深,卒難期效,而猶咎刀圭無補,毋乃愚乎!

白話文:

[卷之二]

要知道這種病症,腹痛不完全好轉,常常會向其他部位蔓延。只有等到脈象平穩、身體涼爽、不口渴(老年人除外),才能考慮進食,一定要謹慎,避免過度治療。等到水谷(飲食)化為津液,腸胃充盈,即使不治療,也能自行痊癒。如果一定要等到完全治癒才進食,豈不是會加速死亡!雖然這些都是陽性病症的攻補方法,但也有一些元氣受損的疾病,治療不當,會造成病情加重。雖然內部熱結,但手腳還沒冰冷,鼻子卻先發冷,六脈沉遲,或者虛弱症狀雜亂無章,這就是陽證轉陰的徵兆,應當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生薑等藥物稍微溫補,絕對不能與瓜、梨、橘、藕、承氣湯、玄明粉等同日使用。 (陽證轉陰的情況很多,庸醫不懂這個道理,常常誤治病人,令人惋惜。)

聰明的人,必須仔細研判,通曉疾病的變化。唉!豈止傷寒如此呢?凡是各種疾病拖延日久,很少有不出現這種情況的,我在行醫過程中經常詳細講述這些。

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,患傷寒十多天了,一直沒有出汗,她的家人想讓她出汗,便堵塞門窗,掛上厚厚的窗簾,蓋上許多被子來逼她出汗。病人煩躁不安,神志不清,幾乎要發狂(熱極了)。她緊急請我治療,我剛進臥室,就被一股熱氣和臭味熏得無法靠近,立刻叫她打開窗戶,揭開大部分被子,病人才開始揮手呻吟,表現出喜歡涼爽、害怕炎熱的樣子。觀察她的臉色,發現臉紅,舌頭乾燥發焦,上面還有一層苔。我問她是否想喝冷水(這是水攻法),病人說不出話,只是點頭。

於是,我給她一大碗剛打來的清水,她喝完之後,不久就開始發抖,一會兒功夫,渾身大汗,病就好了。有人問: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治療十幾劑,都不能讓她出汗,為什麼喝水就能大量出汗呢?我說:這就是水火既濟的道理,好比燒紅了的鐵,用水澆上去,氣液就會沸騰,這是必然的道理,有什麼好奇怪的呢?大家都很驚訝,自己也感到迷惑不解。

無病服藥的弊端已經存在很久了,現在更是嚴重,這都是執迷於前人“未病先服藥”和“上工治未病”的說法而造成的錯誤。不知道“未病先服藥”是指在疾病還未發生時就進行治療,就像在國家還未發生危機時就做好防範措施一樣。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要尊重賢能,任用人才,整頓綱紀,使國家政事修明,百姓安和,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,萬世綿延。如果沒有理由就興兵動武,就會內心不安,外部產生戰亂,最終只會自食其果。因此,保國保身,用藥用兵,道理和方法都是一樣的。

善於養生的人,能夠在平時注意飲食,小心起居,減少嗜欲,減少憂慮,使五官正常工作,身體各部分都舒暢和諧,就能長壽健康。如果想預防疾病,可以向醫生請教,了解藥物性質,閱讀《黃帝內經》等醫書。如果用草藥單純攻邪,寒症會損害脾胃的元氣,熱症會損傷血液循環,這就像那些陰險奸詐的小人,表面上溫順服從,好像很有德行,但實際上卻在暗中損害國家的根本,古人說“牆內安柱,牆內加鼠”,我們不可不深思熟慮。

至於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也有道理,比如肝邪盛,擔心會傳變到脾臟,就應該先瀉肝以平肝;心邪盛,擔心會傳變到肺,就應該先瀉心以平心,等等。這就是“治未病”,是治療疾病尚未傳變,而不是治療沒有生病的人。未病先服藥,是指在疾病初起時就進行調理,而不是在沒有生病時就服藥。(沒有生病就服藥的人,讀到這裡能猛醒過來嗎?)這兩種說法各有其指,都不是指無病服藥。

那些貪圖長生的人,妄圖服用煉丹以求長生;那些縱情享樂的人,沉迷於所謂的房中術,卻把《黃帝內經》的告誡視若無物,任意損害自己的身體,就像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案板上的肉,任其宰割。所以,疾病的根源日益加深,各種病症不斷發展,最終難以見效,還怪罪藥物無效,不是很愚蠢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