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谷蓀醫話》~ 谷蓀醫話(卷一) (1)

回本書目錄

谷蓀醫話(卷一) (1)

1. 壽命短長

壽命短長,各有定分,然於職業亦有關係。某報述英國新志之說,謂人與壽命,最短者,客棧之茶房及大餐房之侍者,平均一年間,死亡之數為千分之二十三;其次賣酒者,為千分之十八;其次掃除修築煙囪者,屠牛者,為千分之十四弱;其次制鉛工匠,泥水匠,漆匠,為千分之十一;其次制面包者,為千分之十點零五;其次礦夫,為千分之九零九。

最強壯長壽者,大概為屋外辦事之人,即以花匠、園丁為第一,其死亡之數,不過千分之五云。按此即《內經》生氣通天之理。天之空氣,即人之生原,壽夭視吸受之多寡而分,花匠、園丁吸受空氣最多,故壽命最長;茶房、餐房之侍者,所受空氣最不鮮潔,故壽命最短。觀此可悟衛生之術。

白話文:

人的壽命長短,各有天定,但職業也會影響壽命。有報導說,英國的新書提到,壽命最短的是旅館的茶房和餐廳的侍者,平均每年死亡率為千分之二十三;其次是賣酒的人,為千分之十八;再其次是清掃煙囪的人和屠夫,為千分之十四左右;再其次是鉛製品工匠、泥瓦匠、油漆匠,為千分之十一;再其次是麵包師傅,為千分之十點零五;再其次是礦工,為千分之九點零九。

而最健康長壽的人,可能是戶外工作者,尤其是花匠和園丁,他們的死亡率僅為千分之五。這符合《黃帝內經》中「生氣通天」的道理。空氣是人體生命之源,壽命長短取決於吸入空氣的多少。花匠和園丁吸入的空氣最多,所以壽命最長;而茶房和餐廳的侍者,吸入的空氣最不乾淨,所以壽命最短。從中可以看出衛生保健的重要性。

又按張景岳京師水火說,謂燕京房屋,當開頂隔,以透空中所爇煤氣。余謂此論尚未完備,以其僅知煤氣之害人,不知空氣之養人也。至謂窗隙不如頂隔透氣之速,則尤不然。蓋熱氣漲則上升,他處冷空氣必自旁入,以填其空隙,故開頂隔以透碳氣,仍需窗隙以納空氣,方見二氣互換出入之妙。

白話文:

根據張景岳在《京師水火論》中所言,認為燕京的房屋應當開頂隔,以透出屋內燃燒煤炭所產生的氣體。然而,我認為此論尚未完整,因為它只注意到煤氣對人體的危害,而忽略了空氣對人的滋養作用。至於說窗隙不如頂隔透氣快速,這就更不妥了。因為熱氣上升,其他地方的冷空氣必定會從旁邊進入,以填補空缺。所以,開頂隔以透出煤氣,同時也需要窗隙以納入空氣,才能達到二氣互換出入的最佳效果。

2. 形色

朱丹溪云:「凡人之形,長不及短,大不及小,肥不及瘦。蓋人生全賴陽氣。短小而瘦者,氣勝形;長大而肥者,形勝氣也。」又云:「人之色,白不及黑,嫩不盡蒼,薄不及厚,蓋色生於色油,色油即中醫所謂陰液,色黑蒼厚者,陰必旺,色白嫩薄者,陰必虛也。」然有形色相符者,有形色兩歧者,如短小瘦之人,又見黑蒼厚,則為陰陽兩旺;長大肥之人,又見白嫩薄,則為氣血兩虛,此形色相符者。

如長大肥而見黑蒼厚,又為強健之徵;短小瘦而見白嫩薄,又為早衰之質,此形色兩歧,當舍形而從色者也。形以驗其陽,色以觀其陰,陰陽雖並重,而陰實為陽之根。陰旺陽亦旺,故黑蒼厚之人,不患其長大肥,如充盈之家,支用不妨干浩繁也。陰虛陽亦虛,故白嫩薄之人,無取乎短小瘦,如貧乏之家,雖節儉猶苦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「一般人的形體,高瘦不如矮胖,肥胖不如瘦弱。因為人活著全靠陽氣。身材矮小瘦弱的人,陽氣勝過形體;身材高大肥胖的人,形體勝過陽氣。」

他又說:「人的面色,白皙不如黝黑,嫩白不如蒼老,薄弱不如厚實。因為面色源於血氣,血氣就是中醫所說的陰液,面色黝黑蒼老厚實的人,陰氣一定旺盛,面色白皙嫩薄的人,陰氣一定虛弱。」

然而,形體和面色有時相符,有時卻相悖。例如,身材矮小瘦弱的人,卻面色黝黑蒼老厚實,這就是陰陽都旺盛的表現;身材高大肥胖的人,卻面色白皙嫩薄,這就是氣血兩虛的表現,這就是形體和面色相符的情況。

但也有身材高大肥胖的人,卻面色黝黑蒼老厚實,這就是強健的徵兆;身材矮小瘦弱的人,卻面色白皙嫩薄,這就是早衰的體質。這種形體和面色相悖的情況,就要舍棄形體而觀察面色。形體用來驗證陽氣,面色用來觀察陰氣。陰陽雖然同等重要,但陰氣是陽氣的根本。陰氣旺盛,陽氣也旺盛,所以面色黝黑蒼老厚實的人,不必擔心他們身材高大肥胖,就像富裕之家,即使開支巨大,也不怕吃虧。陰氣虛弱,陽氣也虛弱,所以面色白皙嫩薄的人,也不必執著於身材矮小瘦弱,就像貧窮之家,即使節儉也依然入不敷出。

3. 嗜欲不同

孟子曰:「口之於味,有同嗜也。」然有不盡言者,如文王嗜菖□,武王嗜鮑魚,楚王嗜芹葅,屆至嗜芝,曾督嗜羊棗,劉邕嗜瘡痂之類,此豈可以概諸人人。又如我國人之嗜臭豆腐、臭鹹蛋,西人之嗜臭雉,波斯人之嗜阿魏,俄人之嗜醃菜、臭北墨,愛斯及母人之嗜魚油臭,爪哇人之嗜土,羅馬人之嗜昆蟲,皆不可以常理者。故《內經》曰:「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

」西諺曰:「惟味與色,不可理釋。」此之謂也。夫臭味之與嗜好,且難強同,而況氣性之於體質,又安能強合耶?孔子,聖人也,動為世法。而王潛齋醫藥所載,竟有學孔子不撒姜食而致危者,孔子且不可學,況其他乎?《居易錄》云:「江南蕭某,食香蕈則死。又有王生者,飲茶則死,必二、三日始蘇。

白話文:

孟子說:「人們對於味道,都有共同的喜好。」然而,也有一些人對味道的偏好不盡相同,例如文王喜歡吃菖蒲,武王喜歡吃鮑魚,楚王喜歡吃芹菜葅,屆至喜歡吃芝草,曾督喜歡吃羊棗,劉邕喜歡吃瘡痂,這些口味怎麼能一概而論適用於所有人呢?

再比如,我們中國人喜歡吃臭豆腐、臭鹹蛋,西方人喜歡吃臭雉,波斯人喜歡吃阿魏,俄國人喜歡吃醃菜、臭北墨,愛斯基摩人喜歡吃魚油的味道,爪哇人喜歡吃土,羅馬人喜歡吃昆蟲,這些都是無法以常理來理解的。因此,《內經》說:「喜好不同,各有所通。」

西方諺語說:「唯味與色,不可理釋。」這正說明了這個道理。臭味和喜好,尚且難以強求相同,何況氣性和體質,又怎麼能夠強行合在一起呢?

孔子,聖人也,他的行為舉止都成為世俗的典範。然而,王潛齋在醫藥著作中記載,竟然有學孔子不撒薑食而致危的例子。連孔子都不可學,何況其他人呢?

《居易錄》記載:「江南蕭某,吃香蕈就死了。還有王生,喝茶就死了,必須兩三天才能恢復。」由此可見,飲食的偏好和身體的適應性,差異甚大,不可強求一致。

而潛齋又親見食鱉則醉,飲蔗則衄,啖海參必發熱者,食物且然,而況乎藥?」今之醫者,不明體質之陰陽,風土之強弱,以一時偶驗之方,視為定法,以個人賦稟之偏,視為通例,擔頭鬥火,篋里盤冰,欲圖十全,豈不難哉?

白話文:

潛齋親眼見過有人吃鱉就醉,吃甘蔗就流鼻血,吃海參就發燒。食物尚且如此,更何況藥物呢?現在的醫生,不明白病人體質的陰陽差異,以及風土的強弱變化,就將一時偶然有效的方子,視為固定的法則,將個人的體質特徵,視為普遍通例。他們像是在頭上戴著斗笠,卻在懷裡抱著冰塊,想要達到十全十美,難道不困難嗎?

4. 養老

人身百體,必有部分,而為之連絡於其間者,血管也。《靈蘭秘典論》曰:「使道閉塞不通,形乃大傷。」使道為何?即是血管,血管不啻,則百體失其功用,而知覺、運動於以廢止,故血管不啻交通之輪電也。而血球即其裝運之貨物也,貨物缺乏,則求接濟干飲食,飲食入胃,以其滋養分,輸入血管,化而為血,以循環於周身,除舊布新,以生以長者也。雖然血管之接濟,由於飲食,血管之壅塞,亦由於飲食,此事從未有知之者。

英人愛凡司著《延年益壽論》發明土性鹽類,令人變老之質,其說最為明悉。謂人之變老,皆因飲食中含土性鹽類,日積月累,充塞血管之中,使之變硬,變細,變無,因此百骸皆失其用,而人以死。故人年愈老,血管愈細,必稀血,物如水果等,方易通入。而各酸又能滅身中熱度,以免養氣之侵削,自可延年而益壽,其意欲人單食水果,事雖不可行,而言不為無理。朱丹溪言:老人當茹淡,香辣甘膩皆能助火。

白話文:

人體血管與健康:古代醫學觀點

人體的各個部位,都需要藉由一些東西互相連結,這就是血管。

《靈蘭秘典論》中提到:「使道閉塞不通,形乃大傷。」這個「使道」指的就是血管。當血管阻塞不通時,全身各部位就無法正常運作,感知和運動功能都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血管就好比交通運輸的鐵路和電線,而血球就像運輸的貨物。

當身體缺乏養分時,我們需要從飲食中攝取營養。食物進入胃部,被消化吸收後,營養物質會被輸送到血管中,轉化成血液,並循環至全身,將老舊的物質排出,提供新的養分,使我們生長和維持生命。

然而,血管的阻塞也可能源於飲食。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一點。

英國人艾凡司在《延年益壽論》中提出「土性鹽類」導致人體衰老的觀點,非常清晰易懂。他認為,人們之所以會衰老,是因為飲食中含有大量的土性鹽類,這些鹽類隨著時間的推移,會沉積在血管中,導致血管硬化、變細、甚至消失,進而影響全身功能,最終導致死亡。

因此,隨著年齡增長,血管會變得越來越細,血液循環也會變差。這時,就需要食用一些稀釋血液的食物,例如水果,才能讓血液更容易流通。而酸性食物可以降低體內的熱度,避免損傷人體的精氣,有助於延年益壽。雖然單純食用水果並不可行,但艾凡斯提出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。

朱丹溪也曾說過,老年人應該吃清淡的食物,辛辣、香甜、油膩的食物都會助長體內熱氣。

夫香辣助火,人所知也,甘膩只是難化,何以亦能助火?豈非以血管變細,甘膩之物不能流通,故鬱而為火耶?蘇東坡曰:「人能淡食而徐飽者,當有大益。」李祠部曰:「食欲得少而數,不欲頓而多,此於養老為宜。」蓋淡食則無壅滯之患,少食則省消化之力,既易消化,又無壅滯之患,則百脈常通,生機不壅,縱不能長生久視,亦可以終其天年矣。

白話文:

大家都知道香辣的食物容易上火,但為什麼甘甜油膩的食物也能助火呢?因為甘甜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,血管變細後,這些食物就無法順暢流通,導致淤積,最終化為火。蘇東坡說:「能吃清淡食物,慢慢吃飽的人,一定有很大益處。」李公說:「吃東西要少量多次,不要一次吃太多,這樣最適合養生。」清淡的食物不會造成消化不良,少吃能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,既容易消化又沒有積食,血液就能暢通無阻,生機不息。雖然不能長生不老,但也足以善終了。

5. 精神治療

莊子曰:「醉者之墜車,雖疾不死,骨節與人同,而犯害與人異,其神全也。」淮南子曰:「執獄牢者無病,罪當死者肥澤,刑者多壽,心無累故也。」神全而心無累,真攝生之妙訣,《芷園臆草》載沈君魚病,無他恙,只是畏死,令參禪而愈,即神全而心無累之效也。《福建通志》劉菽,邑諸生也,因善病學醫,醫多奇中,嘗自言負病時獨居一室,設木案置瓦瓶食器,雞飛其上,器輾轉欲墜地,不為動色,於是療者曰病可治。故其為醫也,亦以此法愈人,此亦神全而心無累之說也。

催眠術家言,人之惡念,由別善惡筋而發,能阻天君筋之作用,用催眠術令別善惡筋不用事,則天君筋所發命令,全身奉為神明,故醫學家利用之,而成精神治療之法。昔耶蘇呼跛者起、癲者愈,即是此術,此與全神養心之說,其理自通。

白話文:

莊子認為,醉酒的人從車上摔下來,即使速度很快也不至於致命,骨骼與常人無異,但遭受的傷害卻不同,這是因為他們的神志完好。淮南子則說,身陷牢獄的人不會生病,該死的人卻會身體肥胖,受刑的人反而長壽,這都是因為他們心無罣礙。神志完備、心無雜念,正是養生的秘訣。《芷園臆草》記載沈君魚生病,身體並無大礙,只是懼怕死亡,於是參禪修煉而痊癒,這就是神志完備、心無雜念的功效。《福建通志》記載劉菽,是當地秀才,因為經常生病而學醫,醫術精湛,常常自言負病時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裡,擺放木桌、瓦罐、食器,雞飛到桌上,器物搖搖欲墜,他卻面色不改,於是治病者就知道他的病可以治好。所以他行醫時也用這種方法治病,這也是神志完備、心無雜念的道理。

催眠術家說,人的惡念,是由“別善惡筋”發出,它會阻礙“天君筋”的作用,用催眠術讓“別善惡筋”停止運作,那麼“天君筋”所發出的命令,全身就會奉為神明,所以醫生利用這個原理,發展出精神治療方法。以前耶穌讓跛子行走、癲狂者痊癒,就是運用這種方法,這與全神養心的道理是相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