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50)
病症卷三 (50)
1. 一、傳染病類
10.泄瀉,此症為肺癆病末期臨危之現象,每伴浮腫以俱宋,蓋其腸內,已滿布結核菌,完全失其吸收之作用,血液來源,既漸減少,血行障礙,勢所必致也。以中醫說,則為脾腎虛弱已極之現象,總之病者滋養缺乏,已成難治之症,若再加以泄瀉,則所進些微食物,完全在腸內不能吸收,養源斷絕,不死何待?故善治肺癆者,在病人尚未十分衰弱之時,即當先顧脾胃,此是要訣以預防此症之演變。
不幸病者發現此症,此時萬不可服魚肝油等若欲求一時速效,則阿片末、次硝酸蒼鉛、單那而並等西藥,均有確效。凡肺癆病者,飲食下嚥後,既覺腹痛,即是泄瀉之預兆,不可不防。然中藥之蓮子、山藥、苡仁等亦有效,但力緩耳,病勢至此,十之八九,不能挽回矣。
肺癆病治法總論
余既認定虛弱為肺癆原因,結核為肺癆結果,故余治此症專注於脾胃及腎之清補,使病者脾胃強壯飲食增加,自然氣血漸旺,腎陰潛和自然虛陽歸納,可以根本限制結核菌之繁殖。此症不適用補氣、(參、耆)補血(當歸及鐵劑)等藥,蓋以此病例有一種虛無飄渺之熱,游離於肌肉皮膚之間,稍加燥補,則熱更升高,而肺之炎症部,受其灼爍潰爛更甚,無益有損也。
是以蒺藜、熟地、山藥,白芍、蓮子、扁豆、苡仁、茯苓等品,看似清淡,然補養脾胃及腎,不溫不燥,適合於有虛熱之病體也。夫虛熱何由來?蓋因病者氣血太弱,失其溫煦涵潤之正規,不能抵抗菌毒,遂致生此慘敗熱象,此熱並非由毒素產生,乃人體內抗毒力量,勉強掙扎,不肯受死於菌毒,而發生筋疲力竭自救之呼聲。西醫退熱藥,乃多半退實熱,用之於此,是將此些微掙扎之自救力,而又加以解除也。
是以因用退熱藥,誘起自汗者實多,不但無益,而反害之,此種虛熱,恍惚迷離,如因風之遊絲,不可捉摸。蓋熱之正當生理,本應涵蓄於吾入氣血之中,氣血若無此熱之溫煦,則不能生長,此熱若無氣血之含吸,則亦失其附麗。
此症氣血與熱,因身體太弱,愈離愈遠,則愈虛愈熱,愈熱愈汗,愈汗愈虛,陰陽脫鈕,日久抱合愈難,勢必消耗灼爍,使人體之內無絲毫自救能力而後已,故肺癆臨危,反不熱不咳矣,若只認為菌毒,猶淺見也。
在稍有生活力病者,常服此種健脾養胃補腎之藥,使其真陰漸固,消化容易,納食健全,得一分食物即多一分氣血,久久自能氣血漸旺,抵抗力增加,此種無著之虛熱,即漸漸與氣血濡合,而歸於平靖,故氣血暢旺,未有不退熱者。然用此等中藥,必合大劑養陰之品用之,白芍、生地、阿膠、地骨皮、牡蠣等以促其陰陽之攏合,一面兼顧肺癆。
唯一目的,必先止嗽,蓋不震動肺體,而後可望減少炎症產出物,不令其為害於血液,希望游離之熱,不再受其擾動,而後安靜含濡,容易潛藏入陰,則健脾藥亦有用武之餘地,使肺之病灶不再擴大。有數日不咳,則脾胃藥得其機會,大見功效,漸漸生長,氣血調和,自然不咳不熱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肺癆患者臨終前常出現腹瀉,伴隨浮腫。這是因為結核菌已佈滿腸道,導致腸道吸收功能喪失,血液供應減少,造成血液循環障礙。中醫角度來看,這是脾腎極度虛弱的表現。病人營養缺乏,已屬難治,若再腹瀉,則進食的食物無法吸收,營養斷絕,性命堪虞。因此,治療肺癆要訣在於病人尚未極度衰弱時,就應先調理脾胃,以預防腹瀉的發生。
若不幸出現腹瀉,切勿服用魚肝油等追求速效的藥物,阿片、次硝酸鉛等西藥雖有效,但仍需謹慎。肺癆病人進食後腹痛即為腹瀉先兆,應預防之。蓮子、山藥、薏苡仁等中藥雖也有效,但療效緩慢,此時多已回天乏術。
肺癆治療總論
我認為虛弱是肺癆的病因,結核是結果。因此,我治療肺癆專注於調理脾胃和腎臟,使病人脾胃強健,飲食增加,氣血自然旺盛,腎陰潛藏,虛陽歸納,從根本上抑制結核菌繁殖。此症不適用補氣(人參、黃耆)、補血(當歸、鐵劑)等藥物,因為此病有一種虛浮游移的熱,散佈在肌肉皮膚之間,燥熱的補藥反而會加重病情,使肺部炎症加劇,弊大於利。
因此,我使用蒺藜、熟地、山藥、白芍、蓮子、扁豆、薏苡仁、茯苓等藥物,這些藥物看似平淡,卻能滋補脾胃和腎臟,不溫不燥,適合有虛熱的體質。所謂虛熱,是因為氣血太弱,無法溫煦滋潤,抵抗不了菌毒,導致這種虛熱的表現。這種熱並非毒素產生,而是人體抗毒力量的掙扎,是身體在力求自救的反應。西醫的退熱藥多半是退除實熱,用於此症,反而會減弱人體的抵抗力。
因此,使用退熱藥反而容易導致自汗,無益反而有害。這種虛熱虛浮不定,難以捉摸。正常的生理熱應蘊藏在氣血之中,氣血若無熱的溫煦,則無法生長;熱若無氣血的滋養,也無法存在。
此症中氣血和熱因身體太弱而漸行分離,愈虛愈熱,愈熱愈汗,愈汗愈虛,陰陽失衡,久而難以恢復,最終消耗殆盡,使人體失去自救能力,因此肺癆危重時,反而不發熱不咳嗽。只從結核菌毒的角度考慮,是淺顯的看法。
對於尚有生活能力的病人,常服健脾養胃補腎的藥物,使真陰漸漸鞏固,消化容易,食慾好轉,多攝取一分食物就可增加一分氣血,久而久之,氣血旺盛,抵抗力增加,虛熱也會漸漸與氣血融合,最終恢復平靜。氣血暢旺,則熱自退。但使用這些中藥,必須配合大劑量的養陰藥物,如白芍、生地、阿膠、地骨皮、牡蠣等,以促進陰陽結合,同時兼顧肺癆治療。
治療的唯一目的,是先止咳,因為不震動肺部,才能減少炎症產物,使其不危害血液,希望游離的熱不再受其擾動,平靜地融入陰液,這樣健脾藥才能發揮作用,使肺部的病灶不再擴大。如果能持續數日不咳嗽,則脾胃藥就能發揮功效,漸漸使氣血調和,自然就不會咳嗽發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