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6)

1. 十三、心悸

此症在熱性病中最多(病人自訴心慌,即是此症。)西醫所謂心悸亢進是也。此時心力抵抗病邪,有不足之勢,醫者用藥,應格外注意。若係發汗藥,必先用小量:以防危險。中藥之發汗藥,於此時防有危險,西藥之退熱劑更甚,能使發汗過多心臟驟然停止而致命。二十年前,余曾診一直隸左翼統領黃華軒君之感冒症,脈現結代而心悸,因惡寒、頭痛、身痛,完全表證,余用表散藥,分量極輕,囑取微汗。第二日病稍減,武人性急,嫌藥量太輕,乃改延某醫。

竟用大劑麻黃、羌活發汗,服藥後,翌晨未起,差弁呼之不應,啟衾視之,已死去多時矣,特記於此,用為垂戒。西醫遇心臟衰弱之熱性病,往往於退熱或清涼藥中,佐以強心之品,(例如別拉密童Pyramidon加入樟腦酸Camphoric acid,稀鹽酸加入赤酒等類,用意頗為周到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在發燒的病人中十分常見,病人常會感到心慌,這就是這種病症的表現。西醫稱之為心悸亢進。此時,心臟抵抗病邪的力量不足,醫生用藥時務必謹慎。若是使用發汗藥,必須先用少量,以防發生危險。中藥中的發汗藥,在這種情況下有發生危險的可能,而西藥的退熱劑更甚,會導致過度發汗,使心臟突然停止而致命。二十年前,我曾診治直隸左翼統領黃華軒先生的感冒症,脈象呈現結代,且心悸,由於惡寒、頭痛、身痛,完全是表證,我便用散表藥,藥量極輕,並囑咐他只需微微出汗。第二天,病情稍減,但武人個性急躁,嫌藥量太輕,便改而延請另一位醫生。

結果那位醫生使用了大量的麻黃和羌活來發汗,服用藥物後,第二天早上,黃華軒先生沒有起床,侍衛呼喚他卻沒有回應,掀開被子一看,他已經死去多時了。我特地將此事記錄下來,作為警示。西醫遇到心臟衰弱的發燒病人,通常在退熱藥或清涼藥中,會加入強心劑(例如將別拉密童加入樟腦酸,稀鹽酸加入紅酒等),其用意十分周到。

)但中藥發汗劑,則無此法,若於發汗藥中,加入兼顧心氣或兼顧嘔吐等藥,反致藥力不專,不易發汗,更致誤事,不可不知。余又親見常服西藥,金雞納霜丸及少量之別拉密童,安基比林等,驟然死去者。記得有一人患癆熱,醫者教以服小量之別拉密童藥片亦有效,乃連日服之。

一日正食橘,方送入口,忽死去,記此以為垂戒。此人曾經余診治,見其脈弱,不能服退熱劑,只與滋陰中藥無效,乃竟如此死去,此非西藥之過也。若係久病虛證之心悸(怔忡),自以重用大補氣血,及補心氣藥為正軌。余治此症,由經驗上得來一秘訣,即藥量要大,藥味要簡是也。

白話文:

)但是中藥的發汗劑,並沒有這種做法。如果在發汗藥中加入兼顧心氣或兼顧嘔吐的藥物,反而會導致藥力不專,不易發汗,甚至造成誤事,不可不知。我還親眼見過常服西藥,像金雞納霜丸、少量別拉密童、安基比林等等,突然死亡的人。記得有一個人患了癆熱,醫生教他服用少量別拉密童藥片,說也有效,他就連日服用。

有一天正在吃橘子,才剛送入口,就突然去世了,我記下這件事作為警示。這個人曾經來找我診治,我看到他的脈搏虛弱,不能服用退熱劑,只給他滋陰的中藥也沒效,結果就這樣去世了,這不能怪西藥。如果患者是久病虛證引起的心悸(怔忡),就應該以重用大補氣血和補心氣的藥物為正途。我治療這種病症,從經驗中得到一個秘訣,就是藥量要大,藥味要簡。

(參看醫驗)蓋怔忡病患者,至極重時,(此症輕時往往人不介意)比較上西藥強心劑,不如中藥效力之持久。且實芰答力斯毛地黃(Digitalis)等西藥,有蓄積作用(即連服此藥易於中毒之謂)之不便,故特附記於此。(急性心臟衰弱,(例如大吐血後或摔傷等)必注射西藥強心劑,此時中藥太緩,無用武之地,不可不知。)

白話文:

(參看醫驗)因為怔忡病患者,病情嚴重時,(輕微時往往不被注意)相比西藥強心劑,中藥的效果更加持久。而且像毛地黃等西藥,有蓄積作用(也就是說連續服用容易中毒),非常不便,所以特別記下這點。(急性心臟衰弱,(比如大吐血後或摔傷等)必須注射西藥強心劑,此時中藥太緩慢,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,不可不知。)

2. 十四、呃逆

呃逆(俗稱打嗝)此現象係胃氣不降。實證(熱性病居多)有此,率用瀉藥有效(此根據余之經驗,屢試不爽。大凡治呃逆,應於治主症藥中,(例如肺熱、腸熱等症)加入一二緩下之品,呃逆立去。此指呃逆甚者而言,若較輕之症,無其他熱證者,以二陳湯等治之亦有效。

但歷試古方(例如旋覆花、代赭石湯等)多不效,不得不鄭重聲明之。)若久病虛證之呃逆上氣,自宜以暖胃溫中論治,亦多有效。西醫治此症,率用麻醉藥,以鎮其痙攣,固有特效,但非根本治法耳。(西醫治此症,亦注重主症,主症一去,呃逆亦愈,與中醫殊途同歸,不可妄有軒輊。

白話文:

呃逆的醫理與治療

呃逆,俗稱打嗝,是胃氣不降所致。實證,也就是熱性疾病居多,遇到這種情況,使用瀉藥往往有效。這是根據我多年的經驗,屢試不爽。一般來說,治療呃逆,應該在治療主症的藥物中,例如肺熱、腸熱等,加入一兩味緩下之品,呃逆就能立刻消失。這指的是呃逆嚴重的患者,如果症狀較輕,沒有其他熱證,用二陳湯等治療也會有效果。

然而,我曾嘗試過許多古方,例如旋覆花、代赭石湯等等,卻多數無效,不得不鄭重說明。

如果患者久病虛證,出現呃逆上氣,就應該以暖胃溫中為治療原則,也多能見效。

西醫治療呃逆,通常使用麻醉藥物,以鎮壓痙攣,確實有特效,但這並非根本的治療方法。

西醫治療呃逆,也重視主症,主症一旦去除,呃逆自然會痊癒,這和中醫殊途同歸,不可妄自比較高下。

3. 十五、口乾

口乾、口渴實證之口乾、口渴,必由於肺胃熱蒸,津液消耗,治宜參照主症(例如肺炎),加以清涼或瀉下藥品。(西藥中之清涼劑甚有效)若係虛證(肺癆尤甚),則以生津養陰之法治之,但宜注重主症,(中藥對虛證之口乾、口渴效多緩,不如西藥之稀鹽酸等)肺癆尤甚,不易速效。

余曾治一虛瀉之久病患者,自覺咽喉內如煙火上衝,然不渴,又有乾嘔,舌紅有泡,小便短赤,口唇皆腫。前醫誤認為實證,幾殆,此症脈極細微,後服用桂、附、參、耆等藥,竟爾收效,口有津液,逆氣亦止,小便亦漸多。當此場合,始見吾輩醫者關係民命也。(中醫遇此疑難症候,虛實之辨,不差累黍,此中醫所以能存在於今日也。

白話文:

口乾、口渴,若是實證,一定是肺胃熱盛,蒸騰津液,造成津液消耗。治療時應根據主要症狀(例如肺炎),使用清涼或瀉下藥物。(西藥中的清涼劑效果很好)

若是虛證(尤其是肺癆),則要用生津養陰的方法治療,但要重視主要症狀。(中藥對虛證的口乾、口渴效果較慢,不如西藥的稀鹽酸等)肺癆尤甚,不易快速見效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長期虛瀉的病人,他自覺咽喉像有火焰上衝,但並不渴,還伴有乾嘔、舌頭紅且有泡、小便短赤、嘴唇腫脹。之前的醫生誤認為實證,差點治死他。這個病人的脈象非常細微,後來我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治療,居然奏效,他口中有津液,逆氣也止住了,小便也漸漸增多。

在這種情況下,才真正體現了我們醫生對人民生命的責任。(中醫遇到這種疑難雜症,虛實辨證絲毫不差,這就是中醫能夠延續至今的原因。)

4. 十六、二便不禁

二便不禁此亦應分虛實證治之。凡熱性病,例如傷寒;多有大小便不能自主者,(大便或溏或稀水,小便點滴頻數。)率應治其主症。(主症一去,此症不治自癒。)若係虛證,(此必參照其他各症,例如暴厥,及虛勞人,驚恐疲勞,及大病之後,皆屬之。)則宜分別其何處衰弱,治其主症,再加以收澀之品,(此病理是神經衰弱及麻痹(膀胱),中醫統名為虛弱。)多有能治癒者。

余治癒一因變亂長途逃難,勞苦驚恐太甚,因而患小便不禁之青年,以白朮等治之而癒。

白話文:

二便不禁的辨證論治

二便不禁,也應該根據虛實來進行不同的治療。

**凡是熱性病,比如傷寒,**很多患者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,(大便可能溏泄或稀水,小便可能點滴頻數。)一般應當先治療其主要症狀。(主要症狀一旦消失,二便不禁就會自然痊癒。)

如果屬於虛證,(這需要綜合參考其他症狀,比如暴厥、虛勞、驚恐疲勞、大病之後等,都屬於虛證。)就應該分辨出哪個部位虛弱,治療其主要症狀,再配合收澀之品。(這種病理是神經衰弱和膀胱麻痹,中醫統稱為虛弱。)很多患者都能夠治癒。

我曾治療過一個年輕人,他因為戰亂逃難,長途跋涉,勞苦驚恐過度,導致小便失禁。我用白朮等藥物治療,結果痊癒了。

5. 十七、炎症

此病理余純采西醫之說,似不宜於此書中論及之,然此病象,甚關緊要,且有助於中醫之診斷,故加以詳細說明於下,願學者注意及之;不可存門戶之見也。

1.炎症之定義 ,吾人身體上組織之一部,受炎性刺激後,其反應起充血滲出(俗云發紅),營養障礙,細胞增殖(俗云腫)者,名曰炎症。即因外來刺激(例如受了大寒、大熱、火燒、木刺等),組織之生活機亢進,且起變化之反應狀態也,(亢進就是發旺的意思,例如喝了酒,心臟的生活機加快是也;起變化,就是受刺激之部分,變了原樣,例如吃了麻醉藥,腦神經就變化成遲鈍的樣子。反應二字,反奴是對答,應就是應付的意思)炎字之意義,原基於臨床上實驗之名稱,從一部發赤灼熱、定出炎字之名。西醫以局部發赤、腫脹、灼熱、疼痛及官能障礙,(官能障礙,就是不靈的意思,例如腸胃受熱,就能消化不良是也。)為炎症的五個最著徵象。此五徵,不是每個炎性病,均要全備,往往缺其二、三,(例如有疼痛之骨節炎,亦有不腫者,而不發赤,不腫痛者,例如神經炎等多有之)蓋隨其原因之強弱,(例如不甚劇烈藥之刺激局部,即不能五徵皆有)發生之部位,經過之急慢,病勢之輕重,自有差異也。(嘗見有中醫隨便斷定病名,曰某某炎,(例如腎臟炎)殊屬可笑,余以為中醫不可不知西醫之醫理,文字上萬不可冒襲西醫之名稱,以中西診斷術不同,何以能知其為某某炎耶?(例如腎臟炎與腎盂炎)關於炎症及病變之學說甚多,茲擇其有價值,可供參考者,述之於下。

白話文:

此病理余純采西醫之說,似不宜於此書中論及之,然此病象,甚關緊要,且有助於中醫之診斷,故加以詳細說明於下,願學者注意及之;不可存門戶之見也。

1.炎症之定義

本人引用西醫的理論來闡述此病理,看似不適合於這本書中論述,但此病症十分重要,並且有助於中醫的診斷,因此在下詳細說明如下,希望學者能注意並加以參考,不可抱持門戶之見。

1. 炎症之定義

我們人體組織的一部分,受到炎性刺激後,會產生充血滲出(俗稱發紅)、營養障礙、細胞增殖(俗稱腫脹)的反應,這就是炎症。簡單來說,由於外來刺激(例如受了嚴寒、酷熱、火燒、木刺等),導致組織的活力亢進,並產生變化反應的狀態。 (亢進就是發旺的意思,例如喝了酒,心臟的活力就會加快;起變化,就是受刺激的部分,改變了原本的狀態,例如吃了麻醉藥,腦神經就會變得遲鈍。) 「炎」這個字的意義,最初源於臨床實驗中的命名,從局部發赤灼熱的現象,定義出「炎」這個字。

西醫則將局部發赤、腫脹、灼熱、疼痛和功能障礙(功能障礙就是不靈活的意思,例如腸胃受熱就會消化不良)視為炎症的五個主要徵象。 這五個徵象並非所有炎性疾病都會全部出現,經常會缺少其中兩三項。例如有疼痛的關節炎,卻可能不腫脹,而有些疾病如神經炎則可能不發赤、不腫脹、也不疼痛。 這取決於刺激的強弱(例如不甚劇烈的藥物刺激局部,可能不會出現全部五個徵象)、發生的部位、病程的快慢以及病情的輕重,都會有所差異。

本人經常看到一些中醫隨便斷定病名,例如說「某某炎」(例如腎臟炎),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。我认为中醫不可不知西醫的醫理,在文字上更不能剽竊西醫的名稱。中西醫的診斷方法不同,如何能確定它就是「某某炎」呢?(例如腎臟炎和腎盂炎)

關於炎症和病變的學說很多,这里选取了一些有价值的,可以供大家参考的内容,在下文中会逐一阐述。

充血說,往時論炎症,率以充血為理由。洛開坦司開氏Rokitansky?謂,發生主要機轉,由於毛細血管之擴張,血行之緩慢靜止,致血液之成分滲出,血液濃厚,與各赤血球黏著而發生,至血管擴張血行緩慢之原因,歸於血管運動神經之障礙,然此說已經近世醫者認為不確,以血管擴張充血為炎症前驅,雖屬事實,若以此即為炎症本體之主徵則不可。

蓋血管之擴張充血時,未必盡有炎性變化(例如充血),有炎症時,亦非必皆伴血管之擴張充血(例如骨膜炎),以故單純之充血論,不足以概括炎症之意義。

吸引說,此學說由維爾霍氏代表,主張炎症本性,為組織細胞之變化,而血管擴張(即寬緩放大之意)與滲出(即浸潤之意),不過一種續發現象。其說蓋以炎性刺激,能亢進細胞之榮養機(細胞之生活力之意),自周圍吸引多量榮養物,發起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(例如油類崩壞)或促進細胞之分裂增殖,發現新細胞,至炎症部群集之細胞,亦係因刺激而增殖,此亢進細胞之榮養機,使發起之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之刺激,曰榮養刺激。

白話文:

充血說:過去對於炎症的研究,通常認為充血是主要原因。洛開坦司的學說認為,炎症的主要機制是毛細血管擴張,導致血流緩慢或靜止,使得血液中的成分滲出,血液變得濃厚,並與紅血球黏附。血管擴張和血流緩慢的原因在於血管運動神經的障礙。然而,現代醫學認為這種說法不夠準確,雖然血管擴張和充血與炎症有關,但這不足以定義炎症本身的主要特徵。

充血並不一定伴隨炎症的變化(例如單純的充血),而在炎症情況下,也不一定總是會出現血管擴張和充血(例如骨膜炎)。因此,單純的充血理論無法全面解釋炎症的本質。

吸引說:這一理論由維爾霍氏提出,認為炎症的本質在於組織和細胞的變化,而血管的擴張和滲出只是一種次生現象。這個理論認為,炎性的刺激能夠增強細胞的生活力(榮養機),使周圍吸引更多的營養物質,從而引起混濁的腫脹和脂肪變性(例如油脂的破壞),同時促進細胞的分裂和增殖,導致新細胞的生成,聚集在炎症部位的細胞亦是因為此種刺激而增殖,這種細胞榮養機的亢進就是所謂的榮養刺激。

若此刺激,唯惹起細胞變性,周圍血管不生滲出(即不發浸潤之意),此種炎症,曰實質性炎症。又亢進細胞之榮養機、繁殖機,促進其分裂增殖之刺激,曰繁殖刺激。此刺激常自周圍血管滲出血液成分,因此所起之炎症,曰滲出性炎症,或名間質性炎。蓋氏以受刺激之組織細胞之榮養、繁殖兩機能亢進,而說明炎症本性,其滲出作用,亦即主張係由組織細胞之吸引作用而成,此吸引說也。

白血球遊出說,此說與吸引說正相反,係唐海遺謨氏Tannheimer?,由動物試驗,發現炎症時,有白血球通過血管壁,游走於組織間,以為解釋炎症之基礎。惟二氏互相辯論,各有真實之試驗。近世從細胞核注意此核字之分裂,研究進步以來,細胞之新生增殖機轉,漸次明瞭,知炎症亦有組織細胞之分裂新生。維氏之說,自係確實,然血管壁起變化,而白血球滲出,亦係事實,康氏之說,亦有見地。

白話文:

如果刺激只引起細胞變性,周圍血管沒有滲出液體,這種炎症稱為實質性炎症。而能夠促進細胞生長和繁殖的刺激,稱為繁殖刺激。這種刺激通常會導致周圍血管滲出血液成分,因此引起的炎症稱為滲出性炎症或間質性炎症。蓋氏認為炎症的本質是組織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機能亢進,而滲出作用是由組織細胞的吸引作用造成的,這就是吸引說。

另一方面,白血球遊出說則與吸引說相反,唐海遺謨氏通過動物實驗發現,炎症時,白血球會穿過血管壁,游走到組織間,以此來解釋炎症的機制。兩者都有真實的實驗證據,各有支持者。近幾十年來,隨著細胞核分裂研究的進展,我們對細胞新生和增殖的機制越來越了解,也認識到炎症中也存在組織細胞的分裂和新生。維氏的說法是確切的,但血管壁的變化和白血球的滲出也是事實,康氏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
因此吾人可認為炎症之本性,不但因組織細胞之榮養、繁殖兩機能亢盛,實亦由於血管壁變性之迴圈障礙,即不通之意兩氏之說,可謂相得益彰也。

吉來爾氏之說,即折衷康維兩氏說,謂炎性刺激,乃先起血管壁及組織之變性。因血管壁變性,而後血行障礙,白血球遊出。因組織變性缺損,而後細胞分裂增殖,以再生修復,斷無自初即新生增殖者云云。解釋炎症,以此說為最真切確實矣,此外諸說紛紜,亦猶中醫之論病,甲是乙非,茲皆從略。

2.炎症之原因 ,炎症之原因,一言以蔽之,即由於一定之刺激而起,外面例如水燒火燙,內面例如寒熱之氣,飲食之物,皆可刺激。不過刺激有強弱之分(例如吃一杯酒與吃十杯酒。),及組織之抵抗力如何?例如有酒量者,十杯亦不醉,無酒量者,一杯亦抵抗不住。炎症遂有強弱之分矣。瘟疫盛行之時,有或一人竟不傳染,即此義。凡能誘起炎症之刺激,大概分之為六類:

白話文:

因此,我們可以認為炎症的本質,不僅僅是因為組織細胞的營養和繁殖功能過於旺盛,實際上也與血管壁變性導致的循環障礙,也就是不通,有關。這兩個觀點可以說是相輔相成。

吉來爾氏的說法,也就是折衷康維兩氏的觀點,認為炎症刺激首先導致血管壁和組織的變性。由於血管壁變性,接著產生血流障礙,白血球便會游出。因為組織變性受損,之後細胞分裂增殖,以再生修復,從一開始就新生增殖的說法是錯誤的。用這個觀點解釋炎症是最準確無誤的,其他眾說紛紜,就如同中醫論病,甲說對乙說錯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炎症的原因,簡單來說就是由於一定刺激而引起的。外部例如水燙火燒,內部例如寒熱之氣、飲食之物,都可以造成刺激。不過刺激有強弱之分,例如喝一杯酒和喝十杯酒的影響不同,以及組織的抵抗力如何,例如酒量好的人,喝十杯也不會醉,酒量不好的人,一杯就抵抗不住。因此,炎症的程度也有強弱之分。瘟疫流行的時候,有些人竟然不染病,就是這個道理。凡是能誘發炎症的刺激,大致可以分為六類:

化學之刺激,例如常服甘汞,就有迅發作用,引起口內炎。

器械之刺激,例如常用加的兒放尿,則尿道易起炎症。

溫熱之刺激,例如受劇烈之日光,則易起腦膜炎。

毒物之刺激,例如常服實芰答利斯則易中毒。

寄生動植物之刺激,例如腸內寄生蟲及各種病菌之繁殖,則該部發炎。

電氣之刺激等是也。

而刺激之來源,亦有兩種:

A.自體外通皮膚例 ,例如動植物類之刺傷,比方蟲咬、木刺。呼吸器(例如含病菌之空氣塵氛)由呼吸而入咽喉、氣管之類。消化管(例如飲酒,或有刺激性之食物)由口入胃至腸之類。泌尿生殖器(例如淋病菌之傳染)等侵入於局部,直接起作用。以上皆受刺激之部分,由於該部組織起變化,血行障礙,直接發炎,例如赤痢病菌至腸內,腸管立時起炎症是也。

白話文:

現代醫學中的許多疾病,都與外界刺激有關。例如,經常服用含有汞的藥物,會迅速引起口腔發炎;頻繁使用導尿管,容易導致尿道發炎;強烈陽光照射,容易引起腦膜炎;長期服用有毒物質,則容易中毒;腸道寄生蟲或細菌的滋生,會造成局部發炎。除此之外,電流刺激也會引起病變。

這些刺激的來源可以分為兩種:

第一種是來自外部,例如動物或植物的刺傷,例如蟲咬、木刺等;呼吸道受到含有病菌的空氣或塵埃的刺激,例如咳嗽、氣管炎等;消化道受到酒精或刺激性食物的刺激,例如胃炎、腸炎等;泌尿生殖系統受到淋病菌等病原體的感染,例如淋病等。這些刺激會直接作用於局部組織,導致組織變化、血液循環障礙,最終引起發炎。例如,痢疾桿菌進入腸道後,會立即引起腸道發炎。

B.自身體既存之炎性病灶 ,病灶就是人身內部生病的小孔、小疙瘩的相似地方。這地方有時遇到機會,它就生出催炎體。其催炎體比方這種病水浸潤出來到無病的地方,它就能催該部也發生新炎症。由血管或淋巴管輸送於遠隔部,以催起新炎症,此炎症之原因也。

3.炎症之病變 ,概括為血管變化與組織變化之二種:

①血管變化,於炎症初期,多現動脈性充血,血管運動神經失其固有之調節作用,於是小動脈及毛細管擴大,灌注多量之血液。此際在黏膜,(例如口內皮)或外面皮膚,可目見潮紅現象,即由於該部之充血使然。然炎症充血,與單純性充血(例如腦充血)有異。因其持續之時間甚長,所以續發血管壁之變化,而白血球自此遊出,聚集於血管周圍之組織中。(浸潤)此滲出之白血球,常包圍於組織中害物存在之地方(例如竹木刺)。

白話文:

自身體原本就存在的發炎病灶,指的是人體內部生病的小孔、小疙瘩之類的地方。這些地方有時會遇到機會,便會產生催發炎症的物質。比方說,這種病水浸潤到沒有病的地方,就能促使該部位也發生新的炎症。或是透過血管或淋巴管傳輸到遠處,引起新的炎症,這就是炎症的原因。

炎症的病變,大致可分為血管變化和組織變化兩種:

① 血管變化:在炎症初期,通常會出現動脈充血,血管運動神經失去原本的調節作用,導致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,注入大量的血液。此時在黏膜(例如口腔內部)或外表的皮膚,就能看到潮紅現象,就是因為該部位充血造成的。然而,炎症充血和單純的充血(例如腦充血)有所不同。因為炎症充血持續的時間很長,所以會引起血管壁的變化,白血球便會從血管中游出,聚集在血管周圍的組織中(浸潤)。這些滲出的白血球,通常會包圍在組織中存在有害物質的地方(例如竹木刺)。

此現象名為化學牽引作用。若病變進行,赤血球及血小板亦滲出於血管壁之外,此時炎症則更覺顯明。此種滲出液,若瀦留於漿液膜腔,或浸潤於組織中,則成炎症性浮腫。結果則現紅腫之象。例如溫熱病之關節腫。

②組織變化,於炎症中,又分退行性變化(此種變化該部多現壞死,在慢性炎症中,該部多陷於乾酪變性,俗云白乾,在外皮則云陰疽之類。)及進行性變化(在輕炎症滲出液),不久被吸收,(治癒)若進行至一定程度,則炎灶之白血球,由貪食作用,而搬出局部之細菌及廢頹物,且從炎灶之周圍組織,新生血管、淋巴管,以吸收液性及可溶性之廢頹物,同時又增殖結締織細胞,形成肉芽組織而成瘢痕(俗云疤)以治癒。此炎症病變之大概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現象叫做化學牽引作用。如果病變持續發展,紅血球和血小板也會滲出到血管壁之外,這時炎症就會更加明顯。這種滲出液如果積聚在漿液膜腔,或者浸潤到組織中,就會形成炎症性水腫,表現為紅腫。例如溫熱病引起的關節腫脹。

組織在炎症過程中會發生變化,可以分為退行性變化和進行性變化。退行性變化会导致该部位出现坏死,在慢性炎症中,该部位通常会发生干酪样变性,俗称白干,在外皮则称为阴疽。進行性變化則是指輕度炎症的滲出液,不久就會被吸收,从而治癒。如果炎症發展到一定程度,炎灶的白血球就會通过吞噬作用,清除局部細菌和廢物。同時,炎灶周圍的組織會新生血管和淋巴管,以吸收液性和可溶性的廢物,並增殖結締組織細胞,形成肉芽組織,最終形成瘢痕(俗稱疤),从而治癒。這就是炎症病變的大致過程。

4.炎症分類及名稱 ,此種分類及名稱,歸納起來,定為四種:

①變性炎,係指臟器實質起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者而言。此即實質炎,余曾見一患腎臟炎者,割除之腎臟一具,由肉眼視之,已成腐敗樣,即此類。

②滲出性炎,以現滲出性作用為特徵。例如漿液性、纖維素性、化膿性、喀答兒性、(流出之義)出血性、壞死性、腐敗性等炎症,均屬此類。但數種合併移行變化者亦常事,中醫不必細分,例如肋膜,只要診得有水,便可推定為滲出性炎症,施以滲利治法。中醫無放水法,不必談,中藥內之茯苓,對於滲出性炎症,有特效,則歷經試驗,均不爽,但須大量耳。

白話文:

炎症分類及名稱

此種分類及名稱,歸納起來,定為四種:

① 變性炎,係指臟器實質出現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者而言。此即實質炎,我曾經見過一位患有腎臟炎的病人,割除的腎臟,由肉眼觀察,已經變成腐敗的樣子,就是屬於這一類。

② 滲出性炎,以出現滲出性作用為特徵。例如漿液性、纖維素性、化膿性、喀痰性(流出之義)、出血性、壞死性、腐敗性等炎症,都屬於這一類。但數種合併移行變化者也經常發生,中醫不必細分。例如肋膜,只要診斷出有水,便可以推斷為滲出性炎症,施以利水消腫的治療方法。中醫沒有放水的手術,不必多談,中藥中的茯苓,對於滲出性炎症,有特效,經過多次實驗,效果都很好,但需要大量服用。

③增殖性炎,以結締組織之增生為其特徵,此為以上二種炎症之補正作用。

④肉芽性炎,此種由於特種傳染性原因而起。例如梅毒,雖為肉芽組織,然能久保其狀態,不易結成瘢痕,且多有陷於壞死之趨向者。

5.炎症之經過 ,有遲速二者之不同,大凡一時性炎症之經過,僅數時間,即可恢復常態。若在急性炎,則須亙三、四周或數日以上,而後治癒。在慢性炎,則更須延長,而後有治癒之可能,大約炎症經過之遲速,多關係於刺激方法之強弱,(例如以稀薄之巴豆油,注入皮下,則起漿液性炎,其經過較短,若以濃厚之巴豆油注入皮下,則起化膿性炎,其經過亦長。)刺激時間之長短,(例如同受溫度之刺激時間短者,可起單純性充血,時間過久,則發重劇之壞疽性炎。)及組織之狀態,而異其趨向。(例如在榮養不良貧血之組織.雖受刺激時間短,作用輕,亦發較著之炎性變化,其他如慢性瘀血,榮養障礙之組織,雖受僅微刺激,亦能起高度炎症。)此炎症經過之大略也。(凡炎症血管壁之變化及血液成分之滲出,復其原來狀態,即為治癒,此理極淺,勿庸贅述也。)

白話文:

增殖性炎症的特徵是結締組織增生,這是前兩種炎症的修復反應。

肉芽性炎症是由特定傳染源引起的,例如梅毒。雖然也是肉芽組織,但能維持長時間,不易形成疤痕,而且常常會壞死。

炎症的過程有快慢之分。一般而言,急性炎症只需幾個小時就能恢復正常。如果屬於急性炎症,則需要三到四周或數天才能治癒。慢性炎症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治癒。炎症過程的快慢主要與刺激方式的強弱、刺激時間的長短和組織的狀態有關。例如,將稀釋的巴豆油注入皮下會引起漿液性炎症,其過程較短;而將濃縮的巴豆油注入皮下,則會引起化膿性炎症,其過程較長。相同溫度刺激的時間短,可能引起單純性充血,但時間過長,則會導致嚴重的壞疽性炎症。組織的狀態也會影響炎症的發展。例如,營養不良、貧血的組織,即使受到短時間、輕微的刺激,也會出現明顯的炎症變化。其他情況,如慢性瘀血、營養障礙的組織,即使受到微弱的刺激,也可能引起高度炎症。這就是炎症過程的大致情況。炎症血管壁的變化和血液成分的滲出,恢復到最初的狀態,就是治癒,這個道理非常簡單,不必多說。

6.炎症之轉歸 ,轉歸就是說炎症病的結果如何?大凡炎症之原因,持續動作或感染第二原因時,則炎症自取慢性經過,或局所病灶,不易治。原因自家或其代謝產物,代謝產物就是由炎症生出來的廢物,例如患皮膚炎症,生出來的乾痂及膿。傳播於體內諸部,(例如瘡之膿毒,由血管傳播,可使全身中毒之類。)則誘起新炎灶,(例如肺結核患者之痰,由食道入腸內,則生腸結核。)或發生固有之全身症,(例如產褥熱,可使全身血液中毒之類。)以危害患者之生命。至局所炎灶之轉歸,雖亦隨原因及組織之素因而異,然組織反應不充分,或原因為害性劇且持續時,則局所炎灶之組織,概續當初之損傷。漸次陷於壞死變性。其原發病灶周圍,所生組織,終亦不免陷於同樣變性。在實質性炎,由實質細胞,脂肪變性,軟化吸收之結果,臟器組織尤多呈變性萎縮。又在間質性炎,則臟器硬變,於表面生瘢痕性凹陷。反之,若組織反應強盛,原因作用不持續,且其危害性少時,則炎症周圍之組織,新生肉芽組織,漸入於炎症內以吸收,或排除炎症中之頹敗物及變性物等新生結締組織,終至占炎症之地位,結瘢痕而治癒。(若係表面瘡症,肉眼可以見之)若炎症內之物,吸收不完全,其殘留者尚多石灰質沉著於其間,周圍發生組織堤,新生結締組織被膜,以包擁刺激物,而杜絕向周圍組織之作用,則亦可比較治癒。最完善之治癒,往往不貽痕跡,此種病理,姑從略。

白話文:

炎症的轉歸

「轉歸」指的是炎症疾病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?一般來說,如果炎症的原因持續存在,或是受到新的感染,炎症就會轉變成慢性炎症,局部的病灶也很難治癒。

炎症的原因本身,或是它產生的代謝廢物,也會導致問題。代謝廢物指的是炎症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質,例如皮膚炎症產生的乾痂和膿。這些廢物會在體內各處傳播,例如瘡的膿毒透過血管傳播,導致全身中毒。它們也會誘發新的炎症灶,例如肺結核患者的痰液進入腸道,就會導致腸結核。甚至可能引發全身性疾病,例如產褥熱導致全身血液中毒。這些情況都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。

局部炎症灶的轉歸也會受到原因和組織本身特性的影響。如果組織的反應不夠充分,或者炎症的原因非常嚴重且持續存在,局部的組織就會持續受到損傷,逐漸壞死變性。周圍的組織也可能受到波及,同樣發生變性。實質性炎症中,實質細胞會發生脂肪變性,軟化並被吸收,導致臟器組織萎縮變性。間質性炎症則會導致臟器硬化,表面出現瘢痕性凹陷。

反之,如果組織反應強烈,炎症的原因消失或減弱,而且危害性較小,炎症周圍的組織會新生肉芽組織,逐漸進入炎症部位,吸收或排出炎症中的廢棄物和變性物質。新生結締組織最終會取代炎症部位,形成瘢痕,炎症就治癒了。如果是在表面的瘡症,肉眼就可以看到這個過程。

如果炎症部位的物質沒有完全被吸收,殘留的物質會沉積成石灰質,周圍會形成組織堤,新生結締組織包覆這些刺激物,阻斷它們對周圍組織的影響,炎症也能相對治癒。

最理想的治癒方式是不留任何痕跡,這種病理過程就先不提了。

以上論炎症概略,均係西醫病理,似不應附錄於此,致本編主旨,或有不牛不馬之嫌,然余以為西醫論炎症,絕非中醫論發熱。醫者往往混為一談,殊為可笑,往時醫者多自命中西兼通,必俗將西醫之說,強合於中醫之說,不但誤人,抑其誤病。

余不敢云知醫,但四十年來反覆試驗,長期研究,認為中西絕對不能相合之理,萬不可勉強拉扯,但亦不妨分別討論,務期學術日新,認識日真,最終目的即以減輕病者之痛苦為歸宿,醫云醫云,中西云乎哉!

白話文:

以上關於炎症的概略說明,都是西醫的病理觀點,似乎不應該附錄在這裡。這樣一來,本書的主旨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。然而,我認為西醫論炎症,跟中醫論發熱,完全是兩回事。很多醫生往往混淆不清,實在令人啼笑皆非。過去很多醫生自稱精通中西醫,總是把西醫的理論強加到中醫的說法上,不但誤導他人,甚至也誤診疾病。

我不敢說自己懂得醫術,但四十年來反覆驗證,長期研究,認為中西醫絕對不能互相融合,千萬不可勉強拉扯。然而,我們也應該分別討論,努力讓學術不斷更新,認識越來越真確。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,至於醫學是什麼,中西醫又如何,實在不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