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7)
生理學合參卷一 (7)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中醫說肝在左邊,那是不對的。可是滑氏說其治在左,是一點也不錯。因為肝氣病,十之八九,總是左脇下先不舒服,經過多年的醫生們,當然不能否認此說的。總而言之,肝臟因為是造血的總樞鈕,它的構造曲折太多,不比心臟直出直入的,血流容易,所以最忌不流通。所以說肝臟易鬱,不宜遏抑。
中醫說情志不舒則生鬱,言語不投則生嗔,謀慮過度則自竭,斯疲極之木(中醫以肝屬木),從中變火(即血變濃),升之不熄為風陽,抑而不透為鬱氣。又說是木宜條達,肝主疏泄,皆得治肝之妙諦。這全是我由實驗而後敢信的話,一點也不錯的。
(三)脾
中醫書說脾與胃同膜,動則磨胃而主運化。又謂脾主肌肉,又謂脾主消化,又謂脾為濕土,又謂穀在胃中,賴脾土之濕,蒸布津液以濡之,然後腐變,故胃者脾之腑也。又曰脾統血,又曰飲食勞倦則傷脾,又曰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總而言之,中醫是說脾是助胃之消化的,它得了相火的熱氣(人身上的溫熱全賴此物,與心之君火同參),才能蒸發消化,好比一個做飯的鍋底一樣,若是相火不足,或是受了濕氣,脾惡濕,它就脾陽下陷(就是脾無熱力扶助,因而衰弱)了。無熱力助消化了,所以就有完穀不化,不思飲食,泄瀉衰弱,四肢浮腫等等的病象。
但是中醫論脾,是包括著膵臟說的。它那說法,雖然不能與西醫吻合,可是它那脾胃相連的道理,確乎是說的膵液入十二指腸,來營消化的道理。比方膵液不充足,一定消化發生了障礙,那就叫作脾虛。中醫說胃宜降、脾宜升的道理,大約是指膵液輸入而言。
至於脾臟有生白血球的機能(白血球亦在脾中崩壞),中醫書是未說過的,可是白血球過多症,它那症候之最著者,即為腫脹,其他的現象,就是脾臟腫大,就是中醫所謂脾積瘧母之類,其餘的現象,也離不了腹水、浮腫、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。所以中醫治脾虛,以李東垣補中益氣的說法,最為可取(實驗有效)。
可見中醫的論脾,是連膵合在一起說,它那脾陽不升,胃失運化及飲食勞倦則傷脾等說,就是膵液缺乏的道理。它那脾統血,脾惡濕,腫滿屬脾的說法,恐怕就是白血球過多的道理。它說的脾與胃同膜,這個膜字,恐怕就是說的膵臟。而其治脾治腫脹的理論與藥品,更是的確有效的。
(四)肺
華元化曰,肺者生氣之原,乃五臟之華蓋,下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司清濁之運化,為人身之橐龠。又云,肺與大腸相表裏。又云,五臟惟肺居上,破碎尚能生活,其他各臟,破則人死,不能修補。又云,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。又云,肺主皮毛。總而言之,中醫說肺主人身之氣,一呼一吸,吐故納新,與西醫呼出碳氣,吸入氧氣的說法,完全相合。
白話文:
二、中醫生理學
中醫認為肝臟位於左側是錯誤的,但滑氏所言「肝病治在左」卻非常正確。因為肝氣病變,十之八九都是左肋下先感到不適,許多有經驗的醫生都無法否認這一點。總之,肝臟是造血的中心,其結構複雜,不像心臟那樣結構簡單,血液流通容易,因此最忌諱血液不通暢,所以肝臟容易鬱結,不宜受到壓抑。
中醫認為,情志不舒暢就會鬱結,言語不通暢就會發怒,思慮過度就會耗竭肝氣(中醫將肝比作木),從而導致肝火旺盛(血液變得濃稠),肝火上升不止就會變成風陽症,肝氣受抑不通則會形成鬱氣。中醫也說肝氣應該疏通暢達,肝主疏泄,這些都是治療肝病的精髓。這些都是我經過實踐驗證後才敢相信的,絕非虛言。
(三)脾
中醫典籍記載,脾與胃相連,脾臟活動就會磨擦胃部,並且主導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。又說脾主肌肉,脾主消化,脾屬濕土,穀物在胃中,依靠脾土的濕潤,蒸騰津液濡養穀物,然後才能腐熟分解,所以胃是脾的腑臟。還說脾統血,飲食勞倦傷脾,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的病變。總而言之,中醫認為脾臟輔助胃的消化功能,它需要相火(人體溫熱的來源,與心臟的君火共同作用)的溫熱之氣才能蒸騰消化食物,如同鍋底一樣,如果相火不足,或者受了濕邪(脾臟怕濕),就會導致脾陽下陷(即脾臟缺乏溫熱之氣的扶持而衰弱)。沒有溫熱之氣來幫助消化,就會出現食物消化不良、不想吃東西、腹瀉、身體虛弱、四肢浮腫等等症狀。
但是中醫論脾,也包含了胰臟的涵義。雖然這種說法與西醫不完全一致,但是它所說的脾胃相連的道理,確實是指胰液進入十二指腸參與消化吸收的過程。例如,胰液不足,消化就會出現障礙,這就叫做脾虛。中醫所說的胃宜降、脾宜升的道理,大概也是指胰液的輸入而言。
至於脾臟有產生白血細胞的功能(白血細胞也在脾臟中崩解),中醫典籍中沒有記載,但是白血細胞過多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腫脹,其他現象包括脾臟腫大,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積、瘧母等疾病,其他症狀也離不開腹水、浮腫、小便減少等等。所以中醫治療脾虛,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法最為有效(經實踐證明)。
由此可見,中醫論脾,是將脾和胰臟合在一起說的。它所說的脾陽不升、胃失運化、飲食勞倦傷脾等說法,就是胰液不足的道理。它所說的脾統血、脾惡濕、腫滿屬脾的說法,很可能就是白血細胞過多的道理。它所說的脾與胃同膜,這個「膜」字,很可能就是指胰臟。而中醫治療脾臟腫脹的理論和藥物,確實是有效的。
(四)肺
華元化說,肺是產生元氣的根本,是五臟之首,下方沒有通氣的孔竅,吸氣則充盈,呼氣則虛空,主管清濁之氣的運化,如同人體的風箱。又說,肺與大腸相表裡。又說,五臟之中只有肺位於最上部,即使破損也能生存,其他臟器破損則人必死,無法修復。又說,各種氣鬱滯都屬於肺的病變。又說,肺主皮毛。總而言之,中醫說肺主宰人體之氣,一呼一吸,吐故納新,與西醫所說的呼出二氧化碳,吸入氧氣的說法完全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