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4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4)
1. 七、腫,脹
此二症不必相兼,更有虛實之分,不可混同,且腫之原因極多(例如充血性水腫、瘀血牲水腫之類),西醫病理學言之甚詳,必須參考。茲所欲言者,僅為習見之虛腫(俗有水臌、氣臌之名或稱浮腫)及腹脹之二者,以本編敘述,皆歷經實驗之症,故不欲多所鋪張,故示淵博。然僅此二者之實驗,學者苟能深信不疑,則於此極難診治之臌症已不啻得一指南針矣。
大凡腫脹二症,在中醫大約以腫屬水病,脹屬氣病,水病之中,又分陽水和陰水。推其意義,凡實證(皆因風、因熱、因濕、因氣以成,邪自外來皆有餘之象。初得之病,偶爾浮腫皆屬此類。),偶爾之浮腫,率多暴得之症,小便短赤,大便不爽,或熱瀉,或有寒熱嘔吐,骨節疼痛,舌苔黃絳或白厚,或皮膚起有紅點,(虛腫二便亦有不利,不可相混)脈象實而有力。
白話文:
這兩種症狀不必同時出現,而且還有虛實之分,不能混淆。腫脹的原因很多,例如充血性水腫、瘀血性水腫等等,西醫病理學已有詳細的解釋,必須參考。這裡想講的,只是常見的虛腫(俗稱水臌、氣臌或浮腫)和腹脹這兩種,本篇所述皆經實驗驗證,因此不欲過於誇張,旨在說明淵博。然而僅憑這兩種實驗,只要學者能深信不疑,就能在難以診治的臌症中獲得指引。
一般來說,腫脹這兩種症狀,在中醫中大概以腫屬水病,脹屬氣病,水病之中,又分為陽水和陰水。推究其意義,凡實證(皆因風、熱、濕、氣而起,外邪入侵皆為有餘之象。初發病時,偶爾浮腫皆屬此類),偶爾的浮腫,通常是突然發生的,小便短赤,大便不順暢,或熱瀉,或有寒熱嘔吐,骨節疼痛,舌苔黃絳或白厚,或皮膚出現紅點(虛腫二便亦有不順暢,不可混淆),脈象實而有力。
此種症象,率宜發散,宣通、利水、順氣、清熱、甚則宜於攻下(注意以上之腫係屬暴得,例如溫病多有之)。中藥內之麻黃、防風、生薑、桂枝、防己、柴胡、半夏、杏仁、陳皮、厚朴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瓜蔞仁等,均為有效之品,西藥內之硫苦、醋剝亦極有效,但若係久病之虛腫,則萬不可用也。以上係治暴得之水腫,皆有效。
白話文:
這種症狀,通常應該採用發散、宣通、利水、順氣、清熱的方法治療,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需要攻下(注意,以上所指的腫脹屬於突然發作的,例如溫病患者常有的症狀)。中藥裡面的麻黃、防風、生薑、桂枝、防己、柴胡、半夏、杏仁、陳皮、厚朴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瓜蔞仁等,都是有效的藥材。西藥裡面的硫苦、醋剝也十分有效,但是如果屬於久病造成的虛腫,就絕對不能使用。以上都是治療突然發作的水腫的有效方法。
余曾見一醫為人治一久病之水腫,始用麻黃等發汗,繼用硫苦等瀉之,一誤再誤,因而病死,(以此藥西醫書中有治腳氣水腫特效之語,故誤用之)可不慎歟!
虛證之腫,率多久病,其症象皆係漸漸而來(與實證暴然而腫者正相反),其原因,中醫書謂為脾、肺、腎三經虛弱,不能氣化。其症候率溺少、食少、無汗、無津液,漸漸四肢浮腫,日久延及全身盡腫(此症大便或溏或燥,絕不可誤用行氣瀉下之藥,若係男子,則腎囊亦腫。
)症自內發(皆不足之象,中醫謂之陰水),脈象多細弱,然亦有反見洪大無力之脈者(吐者、瀉者亦有之),皮膚腫處,以手按之,多不能復起(如按濕麵),皮膚蒼白(發熱者甚少)。中醫有效治(人參、黃耆之類)、補陽(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)、補腎(補骨脂等)等法為最確實,西藥中之巴拉奴妥林亦有效(單用西藥則不效。
白話文:
我曾經見過一位醫生為病人治療久病的水腫,一開始用麻黃等藥物發汗,接著又用硫苦等藥物瀉下,一錯再錯,最終導致病人病死。(因為西醫書籍中有用這些藥物治療腳氣水腫的特效記載,所以醫生誤用了它們)實在是不可不慎啊!
虛證引起的水腫,通常病程較長,症狀都是逐漸出現的(這與實證突然發腫的狀況正好相反)。其原因,中醫書籍認為是脾、肺、腎三經虛弱,不能正常運化水液。其症狀通常是小便量少、食慾不振、沒有汗液、沒有津液,逐漸出現四肢浮腫,時間久了會蔓延至全身腫脹(這種情況下,大便可能是稀軟的,也可能是乾硬的,絕對不能誤用行氣瀉下的藥物。如果是男性,則腎囊也會腫脹)。
這種症狀是由內而發(都是虛損的表現,中醫稱之為陰水),脈象多數細弱,但也有出現洪大無力脈象的病人(嘔吐的病人和腹瀉的病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)。皮膚腫脹的地方,用手按壓後,大多不能恢復原狀(就像按壓濕麵一樣),皮膚呈現蒼白色(發熱的病人很少)。中醫治療這種情況最有效的辦法是採用補氣(人參、黃耆等)、補陽(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)、補腎(補骨脂等)等方法,西藥中的巴拉奴妥林也有效(單獨使用西藥則無效)。
)對於虛腫之症,尤宜於相當方劑之中,加以淡滲利尿之品(茯苓皮必重用,或酌加其他利水之藥),且宜兼顧胃氣,稍加砂仁。實證浮腫,原因一去,其腫立消(例如溫病關節腫不必治腫,溫毒既散腫必自癒。),不必深談。茲所欲述者,為治久病虛證之腫之要訣,此症認定後,即以大劑之補品,放膽與服,不可因有乾嘔,或自覺有熱氣沖咽胸滿等現象,而不敢用補品。
藥味愈簡愈好,藥量愈大愈好,補劑之中,加以滲利,加以和胃之品,重者數十劑,輕者十餘劑,無不收功(參看醫驗)。余往往接治他醫不治之虛腫,仍就原方,只減去其雜濫不關重要之品(例如補心、補肺、補血等藥),而加重其適合本症之藥(例如參、耆、桂、附,往往加至八錢至一兩),簡單數味,藥力專而效反大,數劑後無不見效者,藥雖平常,效已實驗。此即余治本症最得意之處,願以告同好也。
白話文:
虛腫病症的中醫治療要訣
對於虛腫的病症,在選用方劑時,尤其應該加入淡滲利尿的藥物,例如茯苓皮一定要重用,或者酌量添加其他利水藥物。同時也要兼顧脾胃功能,適當加入砂仁。
如果是實證浮腫,只要去除病因,腫脹就會立刻消退。比如溫病引起的關節腫脹,不用專門治療腫脹,只要溫毒散去,腫脹自然會消失。
這裡想重點說明的是,治療久病虛證引起的腫脹的要訣。一旦確診為這種病症,就應該使用大劑量的補品,不要因為有乾嘔,或自覺有熱氣上沖咽喉、胸悶等現象,就害怕不敢使用補品。
藥材種類越簡單越好,用量越大越好。在補劑中加入滲利和和胃的藥物,病情重的患者可以連續服用數十劑,輕的患者服用十幾劑,都能收到良好效果(可以參考醫藥驗證)。
我經常接診其他醫生治療無效的虛腫病人,依然沿用原方,只減去那些雜亂無章、與病情無關緊要的藥物,例如補心、補肺、補血等藥物,並加重適合治療本症的藥物,比如人參、黃芪、桂枝、附子,往往增加到八錢至一兩。用藥簡單,藥力專一,療效反而更顯著。服用幾劑後,幾乎都能看到明顯的效果。藥物雖然平常,但療效已經經過實驗驗證。
這就是我治療虛腫最得意的方法,希望與同行們分享。
虛腫單用西藥多無效,外科手術亦不能適用,於全身皆腫之後即放水法,亦非根本治法,願醫者唯一適用中藥也(參看醫驗)。
脹之一症,較腫為輕,西醫謂脹是腸腹內有蓄積之瓦斯(氣體),中醫則分虛脹與實脹二種。經云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,此語頗有精義,故歷來治虛腫者,可以純用補藥,治虛脹者(虛腫至胸腹,此時內臟亦腫,往往病人自訴苦悶填脹,醫者若誤認此是真脹,加入順氣消導之藥,則大謬矣。須知濁陰上干,必元陽大虛,乃如此也。
)則純用補藥之時甚少,即或確係虛證,亦宜於補藥中稍加疏利之品為妥(例如蔻仁等),萬勿一味蠻補也。至於實證之脹,率多以順氣緩下之劑為宜,原因一去(例如停水、停食作脹)脹滿即除,不難療治,勿庸贅述。
白話文:
虛腫單靠西藥治療效果不佳,外科手術也無法適用。全身浮腫後,即使放水,也治標不治本。想要治癒虛腫,唯有依靠中藥才是最佳選擇(可參考醫學經驗)。
脹,比腫症狀輕微。西醫認為脹是腸腹內積聚了瓦斯(氣體),而中醫則將脹分為虛脹和實脹兩種。古籍記載: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因此,治療虛腫通常可以單純使用補藥,而治療虛脹(虛腫擴散至胸腹,內臟也會腫脹,病人常會感到胸口悶脹,醫生若誤將此症狀當成真正的脹,加入順氣消導的藥物,就會犯下大錯。要知道,濁陰上犯,必定是元陽大虛所致。)則很少會單純使用補藥,即使是確定的虛證,也應該在補藥中加入一些疏利藥物(例如蔻仁等),千萬不能一味猛補。至於實證的脹,通常以順氣緩下的藥劑為宜,因為只要去除導致脹滿的原因(例如積水、積食),脹滿就能消除,治療並不困難,在此不多說。
2. 八、汗
已詳前發熱論,可參照。
3. 九、頭痛
頭痛、眩暈、神昏、譫語此種病象,更須分別虛證、實證論治,不可含混。大凡實證多新得,輕則眩暈(溫病多有),重則頭痛(溫病、傷寒,凡熱性病初作,多有此症。所謂表證,宜用發散藥,然溫病逆傳已危,絕無表邪,而頭奇痛者更多,此時萬不可誤認仍有表證在也。
)再重(邪已入內)則神昏、譫語、發狂,此蓋由於腦神經受侵襲(腦膜炎、腦充血均有頭痛。),在中醫則責之心包絡受邪(不屬於表證矣),熱邪膠滯膻中(邪入心包血分,亦有似表證之極重頭痛、頭昏,但不惡寒,而嘔吐極甚,醫者應參看其他症象認定之。)。此症在溫熱病中,最易誤治,率因醫者僅知內熱二字(雖此不能謂之誤認,然一味清解或攻下。
白話文:
頭痛、頭昏、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這些病症,必須根據虛證或實證分別治療,不能混淆。一般來說,實證多半是新發生的,輕微的表現為頭昏(溫病常見),嚴重則頭痛(溫病、傷寒,凡是熱性疾病初期,大多會有這個症狀。所謂的表證,應該使用發散藥物治療,但溫病逆傳到危重狀態,已經沒有表邪,而頭部劇烈疼痛的患者反而更多,此時絕對不能誤認為還有表證存在)。
更嚴重的情況(邪氣已經入侵內部)則會出現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發狂,這是由於腦神經受到侵襲(腦膜炎、腦充血都會引起頭痛),在中醫理論中,則歸咎於心包絡受邪(不屬於表證),熱邪阻塞膻中穴(邪氣入侵心包血分,也會出現類似表證的極度頭痛、頭昏,但沒有惡寒,反而嘔吐非常嚴重,醫生應該參考其他症狀來確定病因)。這種病症在溫熱病中,最容易誤診,主要是因為醫生只知道內熱這個概念(雖然不能說完全誤認,但一味清熱解毒或攻下瀉下)。
大便愈下,上熱愈結,津液因熱耗與攻下而益傷,陡變驚厥角弓反張、鼻乾目吊、上竄無淚,或四肢厥逆、狂躁煩悶、胸高氣促、嘔逆、精神昏迷,粗工見此症狀,認為結胸,與以小陷胸湯,是謂無的放矢。更或大加攻下,與以承氣湯,是謂攻伐無過,蓋邪不在腸胃,愈瀉愈危,下愈虛,上愈實,醫藥殺人,即在於此。
余對此症,不厭反覆叮嚀,必使學者深識此症為(內閉)邪熱在上,邪入膻中,邪在血分,如非大便燥或熱結旁流,此症不但不可僅僅調胃,更不可魯莽攻下,致誤人命,戒之戒之。)而不能分清熱在何處。用藥初則清涼,繼則甘寒,繼則苦降(此三法非無效者,但至內閉之候,無濟於事矣。
白話文:
大便越拉越多,上半身卻越發燥熱難解,津液因熱而消耗,又因瀉藥而受損,病情突然惡化,出現抽搐、角弓反張、鼻乾眼凹、上半身抽搐沒有眼淚,或四肢冰冷、狂躁煩悶、胸悶氣促、嘔吐、昏迷等症狀。粗心的大夫看到這些症狀,就認為是結胸,便開小陷胸湯,這等於是胡亂開藥。更有甚者,直接加大劑量攻下,開承氣湯,認為這樣就能把病邪趕出去,殊不知病邪並不在腸胃,越瀉越危險,下半身越虛弱,上半身就越實熱,醫藥殺人,往往就出在這種情況。
我對於這種病症,反覆叮囑學習者,一定要明白這是內閉,邪熱在上,邪氣進入膻中,停留於血液,如果不是大便乾燥或熱結旁流,這種病症絕對不能只顧著調胃,更不能魯莽地使用攻下藥物,否則會造成誤診,危及性命,切記!切記!而不能分辨熱氣在何處。用藥初期要清涼,接著要甘寒,再接著要苦降(這三種方法並非無效,但到了內閉的階段,就無濟於事)。
),三法既施,束手無策矣。(西藥對於內閉險症,絕對無效,不必試用。)茲將余治溫病試驗所得,有效方法,詳列於下,以備參考。(此由論頭痛、眩暈、神昏、譫語等病理,連類而及,閱者勿以為不倫也。)
①初得溫病,咳嗽、頭痛、嘔吐、身酸或痛,舌白苔或無苔,脈或浮洪,身熱或微惡寒,治宜注重上焦(肺經)類以輕清之品,開發肺氣。例如連翹、雙花、菊花、桑葉、綠豆皮、竹葉、貝母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蘇葉等(此後四味,初得有外寒束縛,頭痛、身痛或惡寒者,方可加入。溫病忌汗四字,須活看,不必拘泥。)治之為宜。
白話文:
),三種方法都用上了,卻依然束手無策。(西藥對於內閉的危急病症,絕對無效,不必嘗試。)現在我把治療溫病的經驗所得,有效的方法詳細列舉如下,供大家參考。(這些內容從頭痛、眩暈、神昏、譫語等病理推演而來,連貫相通,讀者不要以為內容不相關。)
①剛開始患上溫病,出現咳嗽、頭痛、嘔吐、身體酸痛,舌苔白或無苔,脈象浮而洪大,身體發熱或輕微怕冷,治療應該注重上焦(肺經),用輕清的藥物來疏通肺氣。例如連翹、雙花、菊花、桑葉、綠豆皮、竹葉、貝母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蘇葉等等(後面的四味藥,如果患者初期有外寒束縛,出現頭痛、身痛或怕冷,才可以加入。溫病忌汗這四個字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不必拘泥。)這樣治療是比較適宜的。
②溫病稍久,邪不得解,口渴煩悶嘔吐,舌苔黃絳,小便赤短,大便或燥或瀉極臭之稀糞,身熱,頭暈頭痛(此時頭痛,萬不可認為表證),脈沉數洪實甚則或反沉小(四肢厥逆脈多沉小),治宜注重胃中實熱,酌加苦寒方可,若仍盡用輕清之品,病重藥輕,無濟於事,必兼用川連、石菖蒲、桑皮、瓜蔞或石膏、黃芩、梔子、鬱金等(西醫謂石膏毫無效用,盲從者即置之弗用,可再細心試驗,即知余列此味,非率而操觚者),橘紅、陳皮、大黃(余於此症,喜熟軍,以溫病病在上焦,不宜大下,故稍用熟軍亦有大效,過下之弊,往往演成內閉外脫之險症,又不可不慎也)等藥。此外再以病之情狀加入清輕芳香、清熱解毒之品,率多奇效。
白話文:
溫病拖久了,邪氣無法去除,患者會出現口渴、煩躁、嘔吐,舌苔黃而帶紅色,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,大便可能乾燥或稀薄帶臭味,身體發熱,頭暈頭痛(此時頭痛不能誤認為表證)。脈象沉而數,有力且洪大,嚴重時反而可能沉而小(四肢厥逆時脈象多沉而小)。治療應注重胃中實熱,適當加入苦寒藥物。如果仍然只用清淡的藥物,病情嚴重藥力卻不足,將無濟於事。必須同時使用川連、石菖蒲、桑皮、瓜蔞或石膏、黃芩、梔子、鬱金等(西醫認為石膏無效,盲目跟從者便不再使用,可以再仔細試驗,就知道我列出此藥并非隨意寫作)。橘紅、陳皮、大黃(我治療這種病症時,喜歡用熟軍,因為溫病發生在上焦,不宜大瀉,所以少量使用熟軍也能有效。過度瀉下容易導致內閉外脫的危險,一定要謹慎)。此外,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再加入一些清淡芳香、清熱解毒的藥物,往往能收到奇效。
(參看醫驗)
③溫病七、八日後,失治,熱邪逆傳入膻中,實為危候。(溫病初起不難治癒,入此階段殺人極速,中醫奧妙即在此處,起死回生其效如神。惜學者臨症茫然,不易臻此境也。)此時病者,並不能指定何處痛苦,所最著者,精神昏迷,嘔逆更甚,頭痛、頭暈、無汗(絕非表證),或自汗,四肢厥逆,(若係多日不大便,小便赤短,潮熱,亦可稍用瀉藥,大便不結不腹痛者勿用。)
目瞑,鼻乾無涕淚,身體發痙,狂躁,胸高氣促,(小兒誤服瀉藥,尤多此現象,非陷胸症也。)甚則角弓反張。若用瀉藥太過,下愈通,上愈實(諸竅將閉),醫者須認定此症,即係邪閉膻中。
白話文:
溫病七、八日後,失治,熱邪逆傳入膻中,實為危候。
(溫病剛開始時並不難治癒,但到了這個階段,就會非常致命,中醫的奧妙就在這裡,能起死回生,效果如同神明。可惜許多學者面對實際病例時,卻茫然無措,難以達到這種境界。)
此時病人,並不能明確指出哪裡疼痛,最明顯的症狀是精神昏迷,嘔吐更加嚴重,頭痛、頭暈、無汗(絕對不是表證),或是自汗,四肢厥冷。(如果患者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,小便量少且顏色深,伴隨潮熱,可以稍微用些瀉藥,但如果大便不結實,沒有腹痛,就不要使用瀉藥。)
眼睛閉合,鼻腔乾燥沒有鼻涕和眼淚,身體抽搐痙攣,狂躁不安,胸部高聳,呼吸急促。(小孩子誤服瀉藥,很容易出現這種狀況,不是陷胸症。)
嚴重的情況會出現角弓反張。如果使用瀉藥過度,下面通暢了,上面反而更加阻塞(各種竅穴即將閉塞),醫生必須認清這種情況,就是邪氣閉塞在膻中。
無形、無質,膠滯鬱結既不在胃腑,亦不在腸,屢用攻下,是速其死也,此時惟一治法,即在以芳香上宣諸竅(石菖蒲、鬱金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石斛等類,再佐以其他清熱解毒之藥),此時犀角一味,為必不可少之品(此藥最昂貴,必要時勿惜也),至寶丹、紫雪丹,更為有效(此藥開竅最速),神昏發痙之候,速以此類藥救之,再參以滋陰藥,例如生地、元參、麥冬,及以上芳香諸品,大劑(若嘔逆太甚,可分數次服)緩緩與服(能一次服更佳,可一日兩劑。),強半有生望也(此症稍延時日,多致不救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一種無形無質、膠滯鬱結的病症,它既不在胃腑也不在腸道。若一味使用攻下之法,反而會加速病人的死亡。
此時唯一的治療方法,就是使用芳香上宣之藥,打開患者的竅道。常用的藥物包括石菖蒲、鬱金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石斛等,並可佐以其他清熱解毒之藥。其中犀角必不可少,雖然價格昂貴,但必要時不可吝惜。至寶丹和紫雪丹效果更佳,可以快速開竅。
患者神昏發痙時,應立即用這些藥物救治,並配合滋陰藥物,如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。將以上芳香藥物與滋陰藥物大劑量服用,如果嘔逆過於嚴重,可以分幾次服用,最好能一次服用完,每天服用兩劑。只要堅持治療,病人就有很大希望康復。
這種病症拖延時間久了,就很难救治,所以必須及時用藥。
)。
久病亦有實證,例如胃潰瘍症,率多經年累月,吾人讀書要靈活,不可拘泥,胃脘痛一症,最要與心痛詳辨,凡心口痛,而無吞酸、便秘、食後脹悶、嘔吐嘈雜等等胃病現症者,多係心痛(絞心症、心炎等),宜以西藥(中藥無效)治療,凡心口絞痛、氣短,一經勞動涼風,立時痛起,喘促不能起立,痛時上連胸背(間有吐白沫一二次者)者,皆心痛危症,死期近矣,不可認為胃痛也(心痛一症,中醫往往不易認識,故附識於此)。
以上因論神昏譫語,連類及於溫病,又特舉出溫病內閉之危症,以告學者。此段文字應與前論大熱似寒一節對照,自不致有誤認。蓋大熱似寒之危症,是上關下格。(即腸胃熱滯,上下不通氣,因而內外不通氣,是有形之熱滯,所以非急開下竅不可,用重瀉藥)溫病熱入膻中之危象,是內閉外脫。
白話文:
長期疾病也可能表現出實證,例如胃潰瘍,通常會持續多年。學習時要靈活,不要死板教条。胃脘痛要與心痛仔細區分,如果心口痛,但沒有吞酸、便秘、飯後脹悶、嘔吐等胃病症狀,多半是心痛(絞心症、心炎等),應該用西藥治療(中藥無效)。如果心口絞痛、氣短,一勞動或吹涼風就馬上疼痛,喘不過氣來,站不起來,痛時上連胸背(偶爾吐白沫一兩次),都是心痛危症,生命垂危,不可誤認為胃痛。心痛的症狀,中醫往往不易辨識,所以特地在此說明。
以上因為論述神昏譫語,連帶提及溫病,又特別舉出溫病內閉的危症,以告誡學習者。這段文字應該與之前討論的大熱似寒一節相對照,就不會誤認。因為大熱似寒的危症,是上關下格(也就是腸胃熱滯,上下不通氣,導致內外不通氣,是有形的熱滯,所以必須緊急瀉下,使用重瀉藥),溫病熱入膻中造成的危象,是內閉外脫。
(係熱痰膠滯膻中,因而肺脹血滯心包,內外不通氣,並非腸胃不通氣,與腸尤無涉,是無形之熱滯,所以越用瀉藥,病越加重,非急開諸竅不可。)此數語最為緊要,臨症時要認清也。
至若虛證之頭痛、眩暈,率多久病,不難辨認。大凡頭痛時發時愈,或偏頭痛,或眩暈,最為常見。中醫論此症(此症亦有因實證頭痛日久失治,轉變為虛證頭痛者,不可不知),率謂清陽不升,風火乘虛上攻(肝風)巔頂,及濁陰阻滯,氣血瘀痹而然。此說驟觀之似近玄虛,然細參此理,實與西醫神經性頭痛、眩暈之說吻合。
蓋中醫無神經二字,凡所謂絡及孫絡等名詞,多指神經系而言,故有久病入絡之說。其法之最有效者,例如熄內風(平肝滋陰之藥),滋腎液,及鎮攝潛陰,宣和清陽等藥,屢試屢驗,絕非玄虛(參看醫驗)。西藥中治頭痛、眩暈等藥,亦非常靈驗,然藥力持續時間甚短,且不宜於虛證,屢試皆然,故附錄於此(久服西藥止頭痛、眩暈,恐有侵害心臟之弊,且易嘔吐,不可不慎。)。
白話文:
這幾句話非常重要,在臨床上一定要認清楚。
至於虛證引起的头痛、眩暈,通常是久病,不難辨认。一般來說,頭疼時發時愈,或偏頭痛,或眩暈,是最常見的。中醫認為這種症狀(也有因為實證頭痛日久失治,轉變成虛證頭痛的,不可不知),通常是清陽不升,風火乘虛上攻(肝風)巔頂,以及濁陰阻滯,氣血瘀痹造成的。乍看之下,這種說法似乎很玄虛,但仔細探究其理,其實與西醫的神經性頭痛、眩暈的說法相吻合。
因為中醫沒有「神經」這個詞,凡是所謂的「絡」和「孫絡」等名詞,大多指的是神經系統,所以才有「久病入絡」的說法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,例如熄內風(平肝滋陰的藥)、滋腎液,以及鎮攝潛陰、宣和清陽等藥,屢試屢驗,絕非玄虛(可以參考醫學驗證)。西藥中治療頭痛、眩暈的藥,也十分靈驗,但藥力持續時間很短,而且不適合虛證,屢試皆然,所以在此附錄(長期服用西藥止頭痛、眩暈,恐怕會損害心臟,而且容易嘔吐,不可不慎)。
於必不得已時,偶一用之,略以緩和病勢則可,慎勿常久服用也。(近人對於西藥,一知半解,輒好濫用,最為危驗,治此症之藥,例如安基比林、咖啡涅等,均屬劇藥,如無真正西醫學識,萬不可任意用之,而咖啡涅一藥,尤屬劇烈,用不得當,危險立至,不可不知。)此症脈弦細者易治,洪大有力或無力(老年入及陽虛者多有此脈,此即西醫說血壓高之現脈),神昏譫語,亦有虛證(無熱)至久病將死,多有此現象,不易挽救矣。
眼病及牙病,均能牽及頭痛(神經影響),應先治療眼病,或摘去病齒,頭痛自癒。此非西醫不能勝任,服中藥及西藥,絕對無效。(凡有長久之頭痛,屢治不愈,必請牙科或眼科專門西醫,檢查確實後,治其本病,原因既去,(例如牙齦有膿)頭痛自然根治。)
白話文:
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偶爾使用一次,稍微緩和病情即可,千萬不要長期服用。現代人對西藥一知半解,就喜歡亂用,非常危險。治療這種病的藥物,例如安基比林、咖啡因等等,都屬於劇藥,如果沒有真正的西醫知識,絕對不能隨便使用。尤其咖啡因,藥性非常猛烈,使用不當,馬上就會有危險,不可不知。
這種病脈象弦細的比較容易治療,脈象洪大有力或者無力(老年人或陽虛的人多有這種脈象,這也就是西醫說的血壓高),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,也可能是虛證(沒有發熱),久病將死的人,大多會有這種現象,很難挽救。
眼病和牙病,都能影響到頭痛(神經影響),應該先治療眼病,或者拔掉病牙,頭痛就會自然痊癒。這不是西醫不能勝任,服用中藥和西藥,絕對沒有效果。凡是有長期的頭痛,反覆治療都不癒合,一定要請牙科或眼科專業西醫檢查,確認病因之後,治療其根本病症,病因去除(例如牙齦有膿)之後,頭痛自然會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