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生理學合參卷一 (9)
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
它那肺與大腸相表裏的說法,更覺圓通微妙。若不多讀書不求甚解的,一定覺著如此來講肺的作用,未免離奇。我在三十年前,亦曾反對此說,認為毫無道理,有一年我治了一個喘症,才恍然這個說法,是真有道理的。(此症係喘滿的很厲害,經過若干醫生,中醫最有見地的,是斷為肺實作喘,用藥均是瀉肺氣,然無效。西醫是注射的止喘藥,然止住喘以後,更覺痛苦,病者已經危殆。

余用的藥,並未治肺,只用人工鹽瀉之,大便通利後,喘驟止,一劑而癒,並未棘手。此症病者係唐姓,住北鑼鼓巷,由余友諸有鶴君介紹。)以後凡關肺之疾患(例如肺炎),我多注意於腸,獲放良多,這蓋是肺之血管迴圈,隱然與乳糜管、淋巴管有直接的關係,(比方治流水,大河一通暢,一切距離極遠的小水溝也就同時暢流了。

)而腸內容物,即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前提,所以肺裏有病,尤其是實證,而在腸之生理上著想,真是釜底抽薪,根本治療的好法子。因此我才明白經旨,所謂肺合大腸,大腸者傳導之腑的精義。蓋中醫主張臟腑互相為用,實有至理,所以一治大腸,而肺病立癒,這個道理是值得研究的。

(五)腎

經云,腎者作強之官,技巧出焉。又云腎有兩枚,形如豇豆。又云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。又云腎為水臟。按腎臟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機能,並有排泄尿素及尿酸、水等之機能。所以,此臟若是失其作用,則血之通過,不能濾淨,周身必受其影響。而尿中毒症,亦由此臟有病或膀胱之失運而起,全身日見衰弱,又何技巧之有。

而腎臟炎、腎盂炎、尿毒症、血尿、糖尿等疾患,即由此而起。它那現象,就是中醫說的水腫、小便短赤、小便混濁、及一切尿之變象,身體衰弱、精神不安、或則發熱、面目黧黑枯槁,這全是中醫所謂腎經病的樣子,與西醫說法,大致相合,可是中醫只說腎合膀胱,而未說腎之輸尿有兩管,未免忽略了。

以上是中醫書上說的「五臟」,本編所引用的中醫說法,不及十分之一,大略尚能與西醫之說相合。這種合攏起來講中西醫的生理學,似乎尚非胡扯亂拉,恐怕內中真有抉出這兩種學問的精義的地方,也未可知。現在我再把中醫講的「六腑」說一說。

六腑,中醫以(一)胃,(二)大小腸,(三)膽,(四)膀胱,(五)三焦(命門附),(六)心包絡(膻中附),為六腑,茲分述於下:

(一)胃

經云,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又云,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。又云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又云,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又云,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。又云.脾合胃,胃者五穀之府。以上諸說,總不外乎胃主腐熟五穀的道理。

白話文:

二、中醫生理學

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這個說法非常精妙。如果沒有深入研究,很容易覺得這種解釋肺的作用很奇怪。我三十年前也曾反對這個說法,認為沒有道理。但有一次治療一個喘症病人後,我才恍然大悟,這個說法確實有道理。那病人喘息非常嚴重,看過很多醫生,中醫中水平最高的診斷為肺氣實證,用藥都是瀉肺氣,但沒效果;西醫注射止喘藥,喘息雖然止住了,卻更加痛苦,病人已經很危險了。

我治療時並沒有針對肺,只用人工鹽瀉,大便通暢後,喘息立刻停止,一劑藥就治好了,並不棘手。這個病人姓唐,住在北鑼鼓巷,是由我朋友諸有鶴介紹來的。此後,凡是與肺相關的疾病(例如肺炎),我都特別關注腸道,效果很好。這是因為肺的血液循環,與乳糜管、淋巴管暗中存在著直接關係(就像治理水患,只要疏通了大河,所有遙遠的小水溝也就同時暢通了)。而腸道內容物,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基礎,所以肺部有病,尤其是實證,從腸道的生理角度著手治療,才是釜底抽薪,治本的好方法。因此我才理解了經文中“肺合大腸”,“大腸者,傳導之腑也”的精髓。中醫強調臟腑之間互相作用,確實很有道理,所以治療大腸,肺病就能痊癒,這個道理值得研究。

(五)腎

經書上說,腎是主宰人體強壯的器官,技巧都源於此。又說腎臟有兩個,形狀像豇豆。又說腎與膀胱相表裡,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地方。又說腎是水臟。腎臟有排泄血液中廢物的功能,也有排泄尿素、尿酸和水分的功能。所以,如果腎臟功能失常,血液就不能淨化,全身都會受到影響。尿毒症也是由於腎臟或膀胱功能失調引起的,全身逐漸衰弱,哪還能談什麼技巧呢?

腎炎、腎盂炎、尿毒症、血尿、糖尿病等疾病,都是由此引起的。其表現就是中醫所說的:水腫、小便短赤、小便混濁以及其他各種尿液異常、身體虛弱、精神不安、發熱、面色黧黑枯槁等,這些都是中醫所說的腎經病的症狀,與西醫的說法大致相符,但中醫只說腎合膀胱,而沒有說腎臟有兩條輸尿管,這一點有所忽略。

以上是中醫書籍中關於“五臟”的記載,本篇引用的中醫說法還不到十分之一,但大致上都能與西醫的說法相吻合。這樣將中西醫生理學結合起來講,似乎並不牽強附會,其中很可能蘊含著揭示兩種學問精髓的地方。現在我再來說說中醫所說的“六腑”。

六腑,中醫認為包括:(一)胃,(二)大小腸,(三)膽,(四)膀胱,(五)三焦(命門附),(六)心包絡(膻中附),下面分別說明:

(一)胃

經書上說,脾胃是人體的倉庫,各種味道都從這裡產生。又說,胃是水穀精氣血液的海洋。又說,食物入口,胃就充盈而腸道空虛;食物下行,腸道就充盈而胃就空虛。又說,胃是水穀之海,是六腑的大源頭。又說,各種味道入口,貯藏在胃裡,用來滋養五臟。又說,脾與胃相表裡,胃是五穀的倉庫。以上這些說法,都離不開胃主消化食物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