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生理學合參卷一 (10)
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
與西醫之說吻合,不過中醫無胃液之說,其論胃之妙用,多連脾(中醫言脾包括胰臟在內)而言。所以二者總以連帶講述為宜。

蓋胃主納食,脾主運化,脾氣宜升(所謂健脾),胃氣宜降(所謂胃以通為補也),張仲景治傷寒的三承氣湯(就是瀉藥),叫作急下存津,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著好多腐敗東西,免去它在腸胃內作祟,所以把它瀉下來。

再輕一點的胃病,也是注意這種見解,所以又有胃柔潤,以通為補的說法,就是緩緩的叫它往下運動,不願大瀉的說法,這與西醫的清涼藥、緩瀉藥,用意相同,這全是偏於實證的治法。若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、調中益氣、升陽益胃等湯,全然用著大補的藥品,來治脾胃,這就是治的脾胃的虛證,較之西醫的治法,圓妙的多。

中醫是主張脾臟之陽(就是熱氣),若是不能上升,蒸動胃氣,那是不行的。所以這些補藥,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。總一句來說,就是胃宜下降,脾宜上升,這就是最可信的經旨。

(二)大小腸

經云,小腸者受盛(音成)之官,化物出焉。大腸者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按中醫書,小腸上口,即胃之下口,名曰幽門,而無十二指腸之名。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,名曰闌門,亦無盲腸之名,此是中醫的解剖未精的緣故,無庸諱言。然中醫對於大小腸之生理,則言之甚詳。

其言小腸為心之腑一語,即是說的小腸對於食物吸收後,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,以入於心臟(參看前章肺之生理)之理。中醫說小腸所受盛者,只是食物。飲主化氣,食主化血,食物在小腸內,皆化為液,以出於油膜(此指中焦說),此油膜二字,即一西醫書之乳糜淋巴等組織。

不過中醫書分不清楚這種東西的構造,可是早巳參透了食物變成血液的道路,(由腸壁吸收之營養質,其輸送之道路有二,一由門脈經肝臟,以達於心臟,一經腸淋巴管,及胸管,混入血液中,以達於心臟,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,即中醫所稱之「營」是也。)所以它說小腸能化物,化物就是指著氣血這兩種東西說。

至於氣的化出,中醫是離不了三焦的說法。而腸子周圍的東西,統統名為三焦。這個道理,我在後邊三焦節下,敘述之。食物在小腸,吸收去的成分極多,到了大腸,吸收力就少了。可是大腸能特別吸收水分,使糞便濃厚,所以中醫書說大腸是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變化出,這三個字,就是說由小腸送來的東西,到了大腸,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,到了此處,就變為糟粕而出。其言大腸為肺之腑一語,就是說的大腸何以能傳導,必賴肺氣下達,它才能致其功用。

若是肺氣閉塞住,不甚活潑(例如表實及裏熱等),那麼它那傳導(道與導同)的力量,也就小了。這個說法,也與血之運行有極微妙的關係,參看上節肺之生理就明白了。所以心合小腸,肺合大腸,這兩句的經旨,乍一看好象荒謬之至,我經過若干年的實驗,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,而且與西醫的說法,不謀而合。

白話文:

二、中醫生理學

中醫對於胃的論述與西醫觀點大致相同,但中醫沒有「胃液」的概念,通常將胃與脾(中醫的脾包含胰臟)一起討論。因此,最好將兩者連繫起來闡述。

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食物,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。脾氣宜向上運行(即所謂「健脾」),胃氣宜向下運行(即所謂「胃以通為補」)。張仲景治療傷寒的三承氣湯(瀉藥)的原理是「急下存津」,意在迅速排出胃中積存的腐敗物質,避免其在腸胃中造成損害。

輕微的胃病也遵循這個原則,因此有「胃柔潤,以通為補」的說法,即以緩和的方式促進胃腸蠕動,而非強力瀉下,這與西醫的清涼藥和緩瀉藥的用意相同,都屬於針對實證的治療方法。而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、升陽益胃湯等,則使用大量補益藥物來治療脾胃虛證,其療效比西醫更為精妙。

中醫認為脾臟之陽氣(熱能)必須向上運行,才能推動胃氣,否則就會出現問題。因此,這些補益藥物往往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。總而言之,胃宜下降,脾宜上升,這是中醫最核心的原則。

大小腸

經書記載,小腸是吸收食物精華的器官,將其轉化後排出;大腸是傳送和轉化食物殘渣的器官。根據中醫典籍,小腸入口即胃的出口,稱為幽門,而沒有「十二指腸」的概念;小腸出口即大腸入口,稱為闌門,也沒有「盲腸」的概念。這是由於中醫早期對人體解剖不夠精確所致。然而,中醫對大小腸的生理功能描述卻非常詳細。

「小腸為心之腑」是指小腸吸收食物後,經由乳糜淋巴形成血液,進入心臟(詳見前述肺的生理功能)。中醫認為小腸吸收的是食物,飲水則化為氣,食物則化為血。食物在小腸內轉化成液體,再進入中焦(中焦指胸腹之間)。「油膜」二字指的是西醫學中所說的乳糜淋巴等組織。

雖然中醫典籍對這些組織的結構描述不夠清晰,但早已掌握了食物轉化為血液的途徑(腸壁吸收的營養物質,一部分經門靜脈到肝臟再到心臟,一部分經腸淋巴管和胸管進入血液,最終到達心臟,因此血液中含有脂肪,這就是中醫所說的「營」)。所以中醫說小腸能「化物」,「化物」指的是氣血。

至於氣的化生,中醫離不開三焦的理論,腸道周圍的組織都被稱為三焦,這部分內容將在後續的三焦章節中詳細闡述。食物在小腸吸收了大部分營養成分,到達大腸後,吸收能力就減弱了。但是大腸能有效吸收水分,使糞便變稠。所以中醫說大腸是「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」,「變化出」的意思是指小腸送來的食物殘渣,經過大腸後,精華已大部分被吸收,剩下的就是糟粕排出體外。「大腸為肺之腑」是指大腸的傳導功能依賴於肺氣的下降。

如果肺氣閉塞,運行不暢(例如表實或裏熱),那麼大腸的傳導功能就會減弱。這與血液運行也有著密切的關係,詳見前述肺的生理功能。因此,「心合小腸,肺合大腸」這句話雖然乍一看似乎很荒謬,但經過多年的驗證,我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,並且與西醫的觀點不謀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