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生理學合參卷一 (11)
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
(三)膽

經云,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又云,肝合膽,膽者中精之腑。又云,膽氣鬱為怒。可見中醫論膽,已知其與肝有連帶關係,但不知膽汁入十二指腸,以助消化之理。然其推闡肝鬱,則膽氣抑遏,令人暴怒之理,頗覺圓通。蓋肝之血行,若有障礙,勢必肝汁存留,輸送停頓,不但消化受其影響,即神經亦必不能安靜。所以鬱怒的現象,中西醫是公認的。

在西醫書所稱加答兒性黃疸症,皆有神經抑鬱,食欲不振,及肝臟膽囊之腫大。若在膽石症,膽部更有劇烈的疼痛、惡寒等,糞便之失色(多為白色)等等主要的症侯。可是中醫說膽病,亦有黃疽、忿怒、脇疼、脇脹等等之重要主症。至於膽主決斷一語,似係從經驗中得來的,證以科學的注重實際,自然不能強合。

然而中醫之治驚懼和忿怒,大半離不了肝膽二經。它那理論,總是說膽氣太過則暴橫專斷;膽氣不足,則驚懼無決斷,本此立論,而處方治病,是確實有效的。這大約與神經上有微妙的關係,只以此係偏於精神方面立論,無有真憑實據的東西,所以我不能下斷語。可是中醫論膽,證以它的治法有效,就不能把它的理論,一筆抹煞。

這是我的主張,說不定若干年後,就可以研究出它這一點的道理來啊。

(四)膀胱

經云,膀胱者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又云,腎合膀胱,膀胱者津液之府也。中醫解剖未精,看不清膀胱與腎臟聯絡的東西(輸尿管),卻是知道尿是存注於膀胱。惟對於尿之來路,則說不明白,於是有氣化的說法,這不能不說是中醫的疏漏,可是關於氣化這種理想上的創造,證以中醫治水病的靈驗,真是有它獨立的價值,不可不加以闡明。

中醫說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,而為泄瀉;出氣不化,則閉塞下竅,而為癃腫,這兩句話,隱然與經旨論腎氣化能出的道理相合。它那理論,是把膀胱的上口、下口、撂開不講。它的精義,就是不論膀胱口是何如,若是氣不能化,簡直的喝下水去一到不了膀胱,就得出來(泄瀉),或者全聚到膀胱,小便不容易出來(尿閉),或者全留到體內(浮腫)。

水是一點也化不了氣,或是一點也排泄不出來,此可證明膀胱並非無口,何以水的道路,忽然發生了變化呢?在這種現象之下,是用著氣化二字,來神其功用的。西醫是除了利尿藥之外,就是抽水或用器械的排尿,在當時未嘗不立見效驗,可是根本上,今天放了腹水,明天就須再腫起來。今天用加的兒排了尿,明天仍然又不通。

除了尿石的外科手術,那是對尿石症再好不過的法子以外,我認為中醫治水症,它那氣化二字的神妙,可以補西醫治水病的缺點,這是我經驗了若干年,才敢下這幾句斷語。現在我舉一個例子於下:

白話文:

二、中醫生理學

(三)膽

古籍記載,膽是人體中樞的器官,負責判斷決策。膽與肝臟相表裡,是人體精華的藏腑。膽氣鬱結則容易發怒。由此可見,中醫早已認識到膽與肝臟的密切聯繫,但尚未了解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的機理。然而,中醫對於肝鬱導致膽氣阻塞,進而使人暴怒的論述,卻相當精闢。因為肝臟血液運行受阻,肝汁滯留,輸送受阻,不僅消化功能受影響,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,導致情緒鬱怒。這種鬱怒的現象,中西醫都是認同的。

西醫所說的嬰兒黃疸,都伴隨有神經抑鬱、食慾不振以及肝臟和膽囊腫大等症狀。膽石症患者則會有劇烈疼痛、惡寒等症狀,且糞便顏色異常(通常為白色)。而中醫認為膽病的主要症狀則包括黃疸、憤怒、脅肋疼痛、脅肋脹滿等。至於「膽主決斷」的說法,似乎是從經驗總結而來,以現代科學的實證觀點來看,自然難以完全苟同。

然而,中醫治療驚恐和憤怒,大多離不開肝膽二經。中醫理論認為,膽氣過盛則表現為暴躁專斷;膽氣不足則容易驚恐猶豫。基於此理論,中醫的處方治療確實有效。這或許與神經系統的微妙聯繫有關,但由於這種理論偏重於精神層面,缺乏確鑿的科學證據,因此我無法下定論。不過,考慮到中醫治療膽病的療效,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其理論。

我的看法是,或許若干年後,科學能進一步闡明這其中的道理。

(四)膀胱

古籍記載,膀胱是人體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作用正常則能排尿。膀胱與腎臟相表裡,是津液的儲存場所。由於古代解剖學不發達,中醫未能清楚地認識到膀胱與腎臟之間的連通結構(輸尿管),但知道尿液貯存在膀胱中。然而,對於尿液的來源,中醫的解釋並不完善,於是有了「氣化」這種概念。這雖然是中醫的不足之處,但「氣化」這種理論上的創造,卻因為其在治療水腫病的有效性而具有其獨立的價值,值得探討。

中醫認為,如果吸收的水分不能氣化,則水液會停留在腸道,導致腹瀉;如果排出的水分不能氣化,則會造成下焦阻塞,導致尿瀦留或水腫。這與中醫關於腎臟氣化功能的理論相吻合。中醫理論中,忽略了膀胱的進出管道。其核心觀點是:無論膀胱的開口如何,如果氣化功能失常,則飲水後,要不水液立即排出(腹瀉),要不水液全部滯留在膀胱,排尿困難(尿閉),或停留在體內(水腫)。

水液完全無法氣化或排出,這證明膀胱並非沒有開口,那麼水液的運行為何會發生變化呢?中醫用「氣化」二字來解釋這種現象。西醫除了使用利尿劑外,就是抽取腹水或用器械幫助排尿,雖然見效迅速,但治標不治本,今天排除了腹水,明天可能又會積聚;今天用導尿管排尿,明天可能還是不通暢。

除了尿石症的外科手術(這是治療尿石症最好的方法),我相信中醫在治療水腫病上的「氣化」理論,可以彌補西醫治療水腫病的不足。這是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所得出的結論。下面我將舉一個例子說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