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12)
生理學合參卷一 (12)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我的老友李勳卿的太太和張松泉的太太,年齡全在五十以上,她那病象,全是水腫。先是四肢腫,後來腹腫,而且腫的極厲害,肚臍全腫的很高,而且往外出水,兩腿腫的發亮,主要的症候是這樣,我的用藥是黨參、黃耆、山藥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皮、薑皮、補骨脂、熟附子,這是主要的藥,分量每味五六錢,附子二三錢,大約二三十劑,此二症就痊癒了,刻下均健在。
此症已經多醫診治,她那以前的藥方,我已記不清,大約是藥味太多,分量太少的毛病,所以未能收效。記得張松泉的太太,還有出虛汗的毛病,所以重用白芍,後來我不在家了,他還寫信來問我,說是汗早已不出了,吃藥未斷,因而汗出不來,又難過,以後減去白芍,就痊癒了。
由此例看來,可以證明水腫的全身水分,因為用了中藥的補氣、補陽的藥品,它才能把人身的陽氣鼓蕩起來,把存留在皮裏、肉外的死水氣,全都蒸化去了,於是乎氣旺陽復,便利水消,好比嬌陽當空,一切霧霾陰濕之氣,渙然消散,那麼這就是中醫氣化的道理之一了(以上係就虛證講氣化二字)。
關於氣化的道理,還有一個極顯明的比喻(以下就實證講氣化二字),比方天氣當大熱將雨,悶閉不通的時候,一點風也沒有,只是鬱蒸的悶熱,天昏地暗,可以使人喘不出氣來,這個時候,就是天地之氣不能流通,雨也下不來,雷也發不出,這就好比人身上的陰陽關格,堪堪要命的險象,若是一下子,霹靂一聲,地氣上升,天氣下降,頃刻之間,二氣交通,大雨淋漓,雨也下來啦,氣也平和啦,這就是天地之氣已通,馬上就可以把閉塞懊儂的景象,一掃而光。人身上氣和水,也是如此。
若是受了穢濁之氣的侵襲(實證),肺氣因熱而壅閉,呼吸的總樞鈕,先失了功用,全體的呼吸,一定要受影響,所謂清肅之令,不能下行,那麼各臟濁陰之氣,單獨上承,那就糟了,這就和悶熱的天氣一個樣,此時人的五臟六腑,簡直的和鐘錶停了擺一個樣,所以上下內外,全不通氣啦,他那病象,是內裏頭熱的了不得,外皮子上是越來越發涼,以至於涼的了不得。
中醫所謂熱深厥亦深,又叫做大熱似寒,又叫做上關下格,外邊的汗,是一點也沒有,內裏的大小二便,也是一點也沒有,尤其是小便,簡直的顯然不通之至,兩手的脈也漸漸的一點摸不著了,昏迷不醒(或嘔),危險極了,(此種病象,若以西醫的生理病理來講解,是極不相合的,我不敢強為解說,但中醫的治法,就是本著肺與大腸相表裏的說法,注重氣化,確實能起死回生,此由實驗得來,非偏見也。
)可是一劑大瀉藥吃下去,馬上就有雲飛霧散的奇效,(此與後論溫病逆傳,不可妄用瀉藥並不相背,臨症細參可也。)這個道理,就是腸子一鬆動,肺氣得以下行(若只知肺主呼吸,不知道肺氣下行,不但不足與言西醫,亦不足與言中醫。
白話文:
二、中醫生理學
我的朋友李勳卿和張松泉的太太,都五十多歲,患有嚴重水腫。起初是四肢腫脹,後來腹部腫脹得非常厲害,肚臍都腫得高高隆起,甚至滲出水分,兩腿腫得發亮。我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黨參、黃耆、山藥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皮、薑皮、補骨脂、熟附子等藥材,每味藥五六錢,附子二三錢,大約服用二三十劑後,兩人水腫均痊癒,至今身體健康。
她們之前也看過許多醫生,但效果不佳。我記得她們之前的處方藥味太多,劑量太少,所以無效。張松泉太太還伴有出虛汗的症狀,因此我加重了白芍的用量。後來我出遠門,她還寫信詢問,說汗已經止住,但藥還沒停,擔心汗不出反而不舒服。後來減少白芍用量後,病症就痊癒了。
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,水腫患者體內積存的過多水分,透過中藥補氣、補陽,能鼓動人體陽氣,將滯留在皮肉間的「死水」蒸發掉。如此氣旺陽復,則水腫自然消退,如同陽光普照,霧霾陰濕之氣消散殆盡,這就是中醫「氣化」的道理之一(以上論述基於虛證)。
「氣化」的道理還可以用另一個例子說明(以下論述基於實證):天氣酷熱將雨,空氣悶熱不通,一點風也沒有,天昏地暗,讓人喘不過氣,這就好比天地之氣不通,雨下不來,雷也打不響。這如同人體陰陽閉塞,危及生命。但只要一聲霹靂,地氣上升,天氣下降,陰陽交通,大雨傾盆而下,天氣頓時平和,這就是天地之氣通暢,閉塞之象立刻消除。人體氣與水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如果受到穢濁之氣侵襲(實證),肺氣因熱而阻塞,呼吸中樞功能失調,全身呼吸受影響,「清肅之氣」不能下降,各臟腑濁陰之氣則向上衝,情況就如同悶熱的天氣一樣,此時五臟六腑如同停擺的鐘錶,上下內外都氣不通暢,內熱嚴重,體表卻越來越冷,甚至冰冷刺骨。
中醫所謂「熱深厥亦深」,又稱「大熱似寒」、「上關下格」,患者無汗,大小便不通,尤其是小便幾乎完全不通,脈象也越來越弱,甚至昏迷不醒(或嘔吐),情況十分危急。(若用西醫生理病理學來解釋,則極不相符,我不敢妄加詮釋,)但中醫的治療方法,是基於肺與大腸相表裡,注重氣化,確實能起死回生,這是我臨床經驗所得,並非偏見。
但只要服用一劑大瀉藥,就能迅速見效。(這與後論溫病逆傳,不可妄用瀉藥的說法並不矛盾,臨症需仔細辨證。)其道理在於,腸道通暢後,肺氣得以下降。(若只知肺主呼吸,不知肺氣下行,則不足以論述西醫,亦不足以論述中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