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生理學合參卷一 (13)
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
)五臟六腑,全身的氣一通暢,水一蒸發,那就叫濁陰下降,內外上下全通澈,就叫作陰陽調和,身子也溫暖了,大便一通,小便自然也通了,汗也出來了(熱證因下而得戰汗者不少),這就是中醫氣化的精義。它對於膀胱一腑,雖然未說出輸尿管的名稱,可是它那治療上的神驗(或因補而水去,或因瀉而小便利。)、理想上的通澈,簡直好的了不得。

我在三十年前,也曾極力反對中醫氣化之說,以後經過治療的實驗,把中西藥反覆比較了多次,我才知道我以前反對的錯誤。關於氣化這一點,我不敢強與西醫的說法拉扯,可是遇到以上的病症,你可以比較比較,試驗試驗,就知道我這一篇敘述,並無一些偏見,一句虛偽了,發深願以後就以此種說法,來補西醫的缺點,這是我希望與我同好的人,共同來實驗的。尿石等症均不適用氣化之說,不可誤會。

(凡汗出多了,小便就少,此理即是氣之蒸發的實驗,西醫亦有此說,一查生理學便知。)

(五)三焦

經云,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又云,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又云,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充皮膚。蓋中醫謂上焦出於胃口上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。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,滲糟粕,蒸津液,化精微而為血(此指淋巴而言)。下焦別回腸(此指盲腸言)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

此種見解,不能說毫無錯誤,尤其是不能指出三焦是什麼物件,更覺太嫌籠統。可是中醫的理想,對於三焦的作用,誠然也有一部分精義。中醫所稱三焦,就是西醫講的一切結締組織細胞、脂肪細胞、神經細胞、以及淋巴細胞、乳糜管等等。中醫解剖不精,分不大清楚,而又知道這些東西,澈內澈外,籠及全身,實在是有用的東西,故定其名曰三焦。

三焦者,蓋包括人體之上中下而言,故又特別聲明曰,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氣也,總領五臟六腑、營衛經絡、內外左右、上下之氣。三焦通,則七下左右內外皆通等語。此可見中醫能悟出這個道理,就是指不出那一種東西,有那一種的作用(例如結締組織等名目)。它說的三焦出氣溫肌肉一語,就隱然與西醫的酸素在體內燃燒作用之說相合。

它說的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,亦與西醫講的食物化血說相合。它那如霧如漚如瀆的比喻,對於人身上的水分的化合,更有微妙的理解,這其中包含著營衛、腠理、陰陽開闔的玄理。凡一遇到某一種病症(例如寒水),就要運用這一種的理想來治療,才能知道這種說法,實實在在靈妙貫澈的可喜。若把這種道理,融洽到科學裏頭,說不定它是更上一層的科學哩。

中醫講生理,還有一個特別名詞,叫作「命門」,這種東西,本來無形,中醫說是兩腎之當中,有一個地方,叫作丹田(臍下),是人之賴以生活的總發源,它是「相火」所在的地方,又叫做真火,真火包於真水(中醫稱腎水為真水)之中,水火平均,不多不少,這就是陰陽二氣,維繫團結的精義。

白話文:

二、中醫生理學

人體五臟六腑之氣暢通,水分蒸發,則濁陰下降,內外上下皆通暢,此謂陰陽調和,身體溫暖,大便通暢,小便自然也通,汗液也能排出(不少熱證患者會因陰陽調和而發汗)。這就是中醫氣化理論的精髓。雖然中醫未明確指出輸尿管,但其治療膀胱疾病的神奇療效(或通過補益而利尿,或通過瀉法而通利小便)以及對身體通暢的理想追求,都令人驚嘆。

我三十年前曾極力反對中醫氣化理論,但經過多次治療實踐,反覆比較中西醫藥後,才發現自己之前的錯誤。關於氣化理論,我不願與西醫理論強行比較,但遇到上述病症,您可以自行比較和驗證,便會明白我的論述並無偏見或虛偽之處。我願將來以這種理論來彌補西醫的不足,希望與同道者共同驗證。需注意的是,尿石症等疾病並不適用氣化理論,不可誤解。

(汗液排出過多,小便就會減少,這是氣化蒸發的體現,西醫生理學也有此說法。)

五、三焦

經書記載,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又說,三焦是決瀆之官,水道由此而出。還說,三焦發散氣血,溫暖肌肉,滋養皮膚。中醫認為上焦起始於胃口之上,並經咽喉以上,貫穿膈肌,佈於胸中。中焦則從胃中繼承上焦之後,滲出糟粕,蒸騰津液,化生精微物質而成為血液(指淋巴)。下焦則從回腸(指盲腸)分出,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。

這種觀點並非毫無錯誤,尤其無法明確指出三焦的具體物質形態,顯得過於籠統。但中醫對三焦作用的理解,確實也包含一部分精義。中醫所說的“三焦”,相當於西醫所講的一切結締組織細胞、脂肪細胞、神經細胞以及淋巴細胞、乳糜管等等。由於中醫解剖學不精,未能清晰區分,但卻認識到這些遍佈全身、內外貫通的組織器官的重要性,故稱之為“三焦”。

三焦涵蓋人體上中下三部分,故又稱“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氣也”,總領五臟六腑、營衛經絡、內外左右、上下之氣。三焦通暢,則全身上下左右內外皆通。由此可見,中醫雖然未能明確指出具體物質及其作用(例如結締組織等),卻已領悟到其重要性。“三焦出氣溫肌肉”的說法,暗合西醫關於體內氧氣燃燒的理論。“蒸騰津液化生精微而為血”的說法,也與西醫關於食物化血的理論相符。“如霧如漚如瀆”的比喻,對人體水分代謝的理解更為精妙,其中包含營衛、腠理、陰陽開闔的奧妙。遇到某些疾病(例如寒水病),運用此理論治療,才能體會到其精妙之處。將這種理論融入現代科學,或許能開拓更上一層樓的科學境界。

中醫生理學還有一個特殊名詞——“命門”。此物無形,中醫認為位於兩腎之間,又指丹田(臍下),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根本,是“相火”(真火)所在之處。真火包藏於真水(中醫稱腎水為真水)之中,水火均衡,此謂陰陽二氣調和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