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生理學合參卷一 (14)
生理學合參卷一 (14)
1. 二、中醫生理學
這種真火,它是人身的生活元素,它能維持人的生命,發生人身的溫暖,而不致於乾燥,所以說一點元陽,性命之根(涵育光明)。這個相火,若是沒有真水來吸住它,它便獨旺了,不平均了。這個火焰,它就漸漸的往上浮動,人就覺著精神不清楚,興奮過當,發現出種種的狂態。
它若是衰弱了,不大熱了,人就覺著格外疲乏,精神短,頭暈眼黑,食少形寒,陽萎,皮膚枯燥。若是它越來越不能與腎水抱合,真水一點也吸不住真火,有機會它便轟的一下子,飛上來,水火分離,人就成了兩半截的現象。
陰氣越往下沉(腎水下涸),陽氣越往上浮(虛火上炎),那就陰陽團結不到一處,各不相顧,一霎那的工夫,陽氣也散了,陰氣也乾了,這人也就失掉了它的性命,這就叫作「陰竭陽絕」,中風,腦充血?俗稱的緊痰厥(暴厥),就是這種現象。再輕一點,就叫作孤陽外越,重一點就叫作亡陽,還有陽脫,皆是危症。
總歸一句話,這全是命門真火,無所附麗,先天之水,失其涵照,所謂孤陽不生,孤陰不長,那麼人的生活元素,不就完了嗎?
我常說,西醫的科學,是再好不過的,中醫的玄虛,是無從證明的。可是中醫對於命門的理論,我是根據著治好了這種病的經驗,才深信它這種說法。我以為這種說法,大約與西醫所謂熱力、活力、張力的道理相近似。可是西醫的說法,似乎尚不及中醫的水火既濟的玄理,來得圓通,而且從治法上比較,也不如中藥確實有效。
(大補元陽,確能挽回生命於無何有之鄉,請於呼吸存亡之時,以中醫大劑峻補,與西藥強心劑比較,自知余此種論調絕非臆斷。)說不定這種道理,與靈魂學也有關係,此非本書範圍,故不深論。
(六)心包絡
心包絡,這個名詞也是中醫生理上很要緊的一個東西。中醫說它是在心下橫膜之上,與橫膜相黏之黃脂。裹於心臟,與心肺相聯,又說這個地方叫作「膻中」,此處正當胸之中隔之上,既不是肺,又不是胃,乃一有脂油而空鬆的所在(俗名腔子)。所以熱入心包,邪傳膻中的治法(參看溫症逆傳),是極有價值的理論,不可不格外注意。
以上中醫所講的五臟六腑,大略已經說明,此外尚有營衛、腠理、筋骨、腦髓、經絡、皮毛,關節、氣海、血海、性命、精神、魄門,以及眼、耳、咽喉、舌、齒、口、唇、鼻、會厭等等,均應擇要說明於下。
(一)營衛
中醫講營衛,似即指氣血而言。然其參悟活動,又非拘於氣和血的實質,它那講營衛貫通的道理,頗覺可喜,所以它說營居脈中,衛行脈外,是相輔而行。營與衛雖是二物,可是營之中亦有衛,衛之中亦有營,二者並不可分,此理雖不及西醫血壓說之確實,然其推測氣血之相互關係,實有其微妙之理,試將調和營衛的方法,加以實驗,自知此說不謬,此二字,最好與西醫生理,分析脂肪及淋巴液的說法,參看自明。
白話文:
二、中醫生理學
人體的真火,是維持生命、產生溫暖、防止乾燥的重要元素,如同性命之根。但若真火(相火)沒有真水(腎水)來調節,就會過盛,導致精神不濟、亢奮、行為異常。
反之,真火衰弱則會感到疲乏、頭暈、食慾不振、畏寒、性功能減退、皮膚乾燥。若真火與腎水完全分離,就會造成極度危險的狀態,如同人體分裂。
陰氣下沉,陽氣上浮,陰陽失調,則會導致陽氣散失、陰氣枯竭,危及生命,出現中風、腦充血等症狀,輕則孤陽外越,重則亡陽、陽脫。總而言之,都是因為命門真火失控,先天之水無法調節所致,如同孤陽不生,孤陰不長。
雖然西醫科學發達,中醫理論難以證實,但我根據臨床經驗,深信中醫關於命門真火的理論,它與西醫的熱力、活力、張力概念相似,但中醫的水火既濟理論更為全面,療效也更確切。運用中醫大劑峻補的方法,能挽回垂危的生命,其效果甚至勝過西藥強心劑。此中道理,或許也與靈魂學相關,但不在此書討論範圍。
(六)心包絡
心包絡是中醫重要的概念,位於心臟外層,與橫膈膜相連,富含脂肪,與心肺相連,又稱「膻中」。熱邪入侵心包,則會傳至膻中,其治療方法極為重要。
此外,中醫還包含營衛、腠理、筋骨、腦髓、經絡、皮毛、關節、氣海、血海、性命、精神、魄門,以及眼、耳、咽喉、舌、齒、口、唇、鼻、會厭等方面的理論,將在下文擇要說明。
(一)營衛
中醫的營衛,類似於氣血,但其運行規律不侷限於氣血本身。營氣運行於脈內,衛氣運行於脈外,互相協調。營衛雖分二者,但彼此交融,不可分割。雖然不及西醫血壓說精確,但其對氣血關係的推測卻有其獨到之處。通過調和營衛的方法,可以驗證其理論的正確性。營衛的概念可以與西醫關於脂肪和淋巴液的理論相互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