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35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此症除預防注射外,治療愈早愈妙,凡在此症大流行時,一覺腹痛,大便不爽,或數次水瀉,即應速服瀉劑。治療中食物禁忌生冷,及不易消化之物。凡堅硬食物及肉類均忌。只宜用稀薄米粥及藕粉、綠豆粉等流動食品,牛羊乳絕不可用。此點余由經驗得來,非故與西醫說法反對也。

初期腹痛,所服瀉藥,以西藥甘汞為適宜,此藥有殺菌性,故較其他下劑為宜。考西醫書稱植物性下劑,無益於本病,此說不確。試於極重之赤痢,加入大黃不但消炎,且能退熱,一試便知(參看醫驗)不可盲從也。用中藥,初期則宜於消導積滯之處方中神曲、麥芽、山楂之類加入枳實、木香、厚朴、檳榔之類順氣之品,腹痛後重甚者,多加之。自然收效。

審其內熱太盛。小便赤短,紅痢漸久,口渴身熱,腹痛更甚。再加苦寒清熱之品黃芩、黃連、梔於之類,嘔吐必重用之。病勢再進,則腸熱將生他變,皮膚潮熱,注意此二字,痢毒菌侵襲大腸後則皮熱更高。腹痛更甚,瀉痢無數,日數十行精神昏蒙,所瀉之物,或成爛肉樣,或成西瓜湯樣,脈反小數,嘔惡不進飲食,危期至矣。此時必用大劑重量之苦寒、黃芩、黃柏、白頭翁之類。

滲利、茯苓、澤瀉之類瀉下之品,大黃,此時並非重要,只用熟大黃一、二錢,領導之自有神效。連服二、三劑,必能挽回險症。若在大流行時(疫痢),尤須參照溫症治法,不可一味治痢,運用中藥,靈活圓通,方能見中醫醫術之精奇。痢疾至此,人始知此症之可以致命也。

死於此際者多矣但中醫對痢疾稍久,慣用之白芍、烏梅、甘草、生薑、當歸、半夏等藥,不及西藥收斂劑之善,凡遇有熱、腹痛之痢疾,日期未久者,萬不可早用,戒之戒之。治新得之疫痢,自始至終,各方中稍加清熱利濕(銀花、黃芩、澤瀉之品)為有效治法,不可不知,但應用西藥時,不可妄行加入中藥也。

重症痢疾將退(消炎)之時,往往服中藥後(不必瀉藥即清涼藥亦然)反瀉甚,停止眼藥則稍安,此為病不勝藥,可以小劑分利消息之,或與小量西藥之收斂劑等,自然痊癒。

庸工見其尚有膿滯後重,於此際數數仍與以降下苦寒之藥(以為前已見效)以為熱仍未清,則必漸生他變,所謂噤口痢、(約十餘日,至二十餘日)休息痢等,即由此階段演成之。又赤痢經過下劑,屢用瀉藥,病勢已全減,為日已久,仍瀉痢或有腹痛不止者,可用西藥單那爾並、阿片末等收斂之自癒,但此法不可用之太早,以防弊,慎之慎之。

中醫治久瀉有痢疾轉來者,往往參用補養、參、耆、朮、附收斂、白芍、吳萸、烏梅等等藥,謂其日久正氣已虛,亦自有效。但必須泄過數月後,毫無實證時,方可用之,此症不得仍以痢疾名之,可參閱瀉症篇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這疾病除了預防注射外,治療越早越好。如果遇到疫情流行時,一旦感覺腹痛、大便不順暢,或多次腹瀉,就應該立刻服用瀉藥。治療期間,飲食要禁忌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,堅硬的食物和肉類都不要吃。只適合吃稀薄的米粥、藕粉、綠豆粉等流質食物,牛奶絕對不能喝。這一點是我的經驗之談,並不是故意跟西醫的說法唱反調。

初期腹痛,服用瀉藥的話,以西藥甘汞最適合,因為此藥有殺菌效果,所以比其他瀉藥好。西醫書上說植物性瀉藥對此病無益,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。試試看在非常嚴重的赤痢中加入大黃,不但能消炎,還能退燒,一試便知(參考醫學驗證),不要盲目跟從。用中藥,初期宜在消導積滯的處方中加入神曲、麥芽、山楂等,再加入枳實、木香、厚朴、檳榔等理氣的藥物,如果腹痛加劇,就多加一些,自然就會見效。

如果內熱太盛,小便短赤,紅痢持續很久,口渴發熱,腹痛加劇,就要再加一些苦寒清熱的藥物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等,嘔吐嚴重也要重用這些藥物。病情進一步發展,腸熱就會產生其他變化,皮膚潮熱(注意這兩個字),痢疾菌入侵大腸後,皮膚發熱會更嚴重,腹痛更劇烈,瀉痢次數頻繁,一天可能拉肚子幾十次,精神恍惚,拉出來的便,可能是爛肉狀,也可能是西瓜湯狀,脈搏微弱,嘔吐不止,吃不下東西,那就到了危險期了。此時必須用大量的苦寒藥物,例如黃芩、黃柏、白頭翁等等。

滲利、茯苓、澤瀉等瀉下藥,以及大黃,此時並不重要,只用熟大黃一、二錢引導藥力即可,效果很好。連續服用二、三劑,就能挽回險情。如果是在疫情流行時(疫痢),更要參考溫病的治療方法,不能只單純治療痢疾,運用中藥,要靈活通變,才能看出中醫醫術的精妙之處。痢疾到了這個程度,人才會知道這病是可以致命的。

死於此時的人很多,但是中醫治療痢疾時間久了,慣用的白芍、烏梅、甘草、生薑、當歸、半夏等藥,不如西藥收斂劑效果好。凡是遇到有發熱、腹痛的痢疾,時間不長,絕對不能過早使用這些藥,一定要記住!治療新發生的疫痢,從始至終,各個處方中稍微添加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(銀花、黃芩、澤瀉等),是有效的治療方法,不能不知道。但是使用西藥時,不能隨便加入中藥。

重症痢疾將要好轉(消炎)的時候,往往服用中藥後(不論是瀉藥還是清涼藥),反而腹瀉加重,停止服藥後才稍微好轉,這是因為病情承受不住藥力,可以用小劑量分次服用藥物來緩解,或者配合少量西藥收斂劑,自然就能痊癒。

庸醫看到病人還有膿滯,腹痛仍然嚴重,此時還繼續使用瀉下苦寒的藥物(以為之前的藥物已經見效),認為體內熱氣還沒有消除,這樣就會逐漸產生其他的變化,例如噤口痢(大約十幾二十天),休息痢等等,就是從這個階段演變而來的。還有赤痢經過服用瀉藥,多次瀉下後,病情已經減輕,時間也比較久了,仍然瀉痢不止或腹痛不止,可以使用西藥嗎啡、鴉片粉等收斂藥物,讓病情自愈,但是這個方法不能太早使用,以免產生副作用,一定要謹慎。

中醫治療久瀉導致痢疾的情況,往往會使用補養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附子等收斂藥物,以及白芍、吳茱萸、烏梅等等,認為是時間久了正氣虛弱,這種方法也有效。但是必須瀉下幾個月後,完全沒有實證時,才能使用,這種情況不能再用痢疾來命名,可以參考瀉症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