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34)
病症卷三 (34)
1. 一、傳染病類
余本此理想,於第二劑中,去桑皮加山藥,病熱又重,急恢復原方,仍用茯苓、白芍,以至疹愈。可見原方第一劑中輔佐之藥,亦甚得宜,而山藥補性,過於茯苓,故不適用於熱性病也。余治疹疾何止千百,惟此症可云反治,實有研究之價值,故特錄之?無一字虛偽也。
余族孫壽齡前年來京寓病疹,餘為處方(中藥),意欲為其試用血清療法,因見報廣告中,有某醫專用血清者,延之來,入門後接談,此君自命精通中醫,余乃出示所服方,此君見有薄荷一錢,乃竟當面大加駁斥,(詢知係余之方)謂一錢薄荷,足以致命。余向不欲多辨,只得唯唯受教,及請其治療,則僅開一枸櫞酸等之普通清涼藥方而去。
余知此方無能為也,乃仍令服余方,嗣即痊癒。余任醫官長經歷有年,所實驗中西藥已四十餘年,雖係才淺學疏,然已薄有經驗,近雖衰老,仍在求知時期中,絕不敢稍存自滿之念。此君年僅三十餘歲,乃竟當面駁斥余方,可謂直入。
然中醫治此症,唯一妙訣,即在宣透內外,斡旋清濁,常使肌膚鬆動,務令蘊蓄之疹毒,時有出路,未發之前,不致固閉,既發之後,不致倒隱,其重要關健,全在活動肌表,疏導腠理,此種妙用,證之實驗,詢稱高人一籌。是以一味解毒,或過用苦寒,而不知時時注意於宣達肌膚,因勢利導者,皆下工也。
薄荷、菊花,對此義可謂吻合,較之葛根、芥穗等,對疹熱尤覺清涼可喜。四十年來,診治疹疾,所以未曾失敗者,幸有此耳。余對醫術上甚願受人指教,即如此君,亦所心感,但此症並未服此君之藥,仍由餘個人治癒之。足以證明薄荷對疹疾,用量不大,實有確效,而無流弊(佐使得宜)。
餘更可因此君之言論,而作此段之真實的報告也。
凡對某一種學術,未經深研及實驗多年,確有見地,萬不可冒然批評。中醫稍知一、二西藥,西醫稍知一、二中藥,再閱幾年中西醫書,即自命為中西兼通,自欺欺人,為害甚大,願高明有志之醫者,不可入此歧途也。
痢古名滯下,俗名紅白痢疾,又名疫痢,(指大傳染時而言)西醫名之赤痢,則為急性傳染病之一種,中醫又有噤口痢、休息痢等名,則與慢性腸加答兒相混,不足為訓。
【原因】中醫大概以濕熱積滯四字,為本病原因,西醫則以病菌之傳染為據。
【症候】本病以數次之下利,先瀉稀水及全身倦怠(或嘔惡)而起,排便時覺腹痛,裏急後重,繼則排瀉黏液、膿液、血液,甚則為爛肉樣一日之間,約數十次,發熱或惡寒,此為正規之赤痢。
最重者熱度愈高,腹極痛脹,純瀉血水極臭之物,所瀉之物如西瓜湯樣脈沉數者居多,危險愈甚,則脈愈細小,此時將有穿孔性腹膜炎之嫌疑,凡老人、及吸食鴉片者,俗名煙後痢患此症尤危險,若在本病大流行時,更應特別注意也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我原本按照這個想法,在第二劑藥方中,去掉了桑皮,加了山藥,結果病情加重,發熱更厲害,我趕緊恢復原來的藥方,仍然使用茯苓、白芍,直到疹子痊癒。可見原方第一劑中輔佐的藥物,用得也很恰當,而山藥的補益作用,過於茯苓,所以不適用於熱性疾病。我治療疹疾的病人何止成千上萬,唯獨這個病例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,確實值得研究,所以我特別記錄下來;沒有半句虛言。
我的族孫壽齡前年來北京,住在我家裡,得了疹子,我為他開了藥方(中藥),想試試用血清療法,因為看到報紙廣告上,有某個醫生專用血清,就把他請來。他進門後,我跟他談話,這個人自稱精通中醫,我就把開的藥方給他看,他看到裡面有一錢薄荷,竟然當面大力反駁(他知道這是我的藥方),說一錢薄荷,足以致命。我向來不想多辯解,只好連連稱是,接受他的教誨,並請他治療,他只開了一個檸檬酸等普通清涼藥方就走了。
我知道這個藥方沒效,就仍然讓病人服用我的藥方,隨後病人就痊癒了。我擔任醫官多年,實驗中西藥也有四十年多了,雖然才疏學淺,但也略有經驗,現在雖然年老了,仍在不斷學習,絕對不敢有一絲一毫的自滿之念。這個人只有三十多歲,竟然當面反駁我的藥方,真是太過魯莽了。
然而中醫治療這種疾病,唯一精妙之處,就在於宣通內外,調和陰陽,經常使皮膚保持舒暢,務必使積聚在體內的疹毒,隨時有排出的通道,在疹子未發之前,不致於閉塞,疹子發出來之後,不致於內陷,其關鍵之處,全在於活動肌膚表面,疏通腠理,這種妙用,經實驗驗證,確實高明許多。所以單純解毒,或者過度使用苦寒藥物,卻不知道隨時注意宣通皮膚,順勢導引,都是下乘之法。
薄荷、菊花,對於這個道理可以說是很符合的,比起葛根、芥穗等藥物,對於疹熱更覺清涼舒適。四十年來,診治疹疾,所以沒有失敗過,幸虧掌握了這個道理。我對醫術方面非常願意接受別人的指教,即使像這位先生這樣的人,我也心存感激,但是這個病例並沒有服用他的藥物,仍然是由我個人治癒的。足以證明薄荷治療疹疾,用量不大,確實有效,而且沒有弊端(佐劑得宜)。
我更可以藉由這位先生的言論,而撰寫這段真實的報告。
凡是對於某一種學術,沒有經過深入研究和多年實驗,確實有所心得,絕對不可以輕率地批評。中醫稍微懂一點西藥,西醫稍微懂一點中藥,再讀幾年中西醫的書籍,就自稱中西醫兼通,這是自欺欺人,危害很大,希望高明的有志醫生,不要走上這條歧途。
痢疾,古名滯下,俗稱紅白痢疾,又稱疫痢(指大流行時而言),西醫稱為赤痢,是一種急性傳染病,中醫還有噤口痢、休息痢等名稱,則與慢性腸胃疾病混淆,不足為據。
【原因】中醫大致認為濕熱積滯是本病的原因,西醫則認為是病菌傳染造成的。
【症狀】本病以多次腹瀉開始,先瀉稀水,全身倦怠(或嘔吐),排便時腹痛,裡急後重,接著排出黏液、膿液、血液,嚴重者甚至排出爛肉樣物質,一天大約數十次,發熱或惡寒,這是典型的赤痢。
最嚴重者,熱度越高,腹部劇烈疼痛脹滿,純瀉血水,臭味極重,瀉出的東西像西瓜汁一樣,脈象沉而數者居多,危險性越高,脈象就越細小,此時將有穿孔性腹膜炎的嫌疑,老人、吸食鴉片者(俗稱煙後痢)患此症尤其危險,如果在本病大流行時,更應特別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