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33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33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女孫惟靜,未周歲,(七個月)乙亥夏,北京麻疹大流行,殤幼孩極多,率因合併症,腸炎、腎炎、及肺炎,致命餘之兩女孫,一男孫,均罹此症,而惟靜年最幼,病且最重,均得治癒。茲錄惟靜一例於下:

初病倦怠不樂,吐乳,發熱,旋復平溫,越二日又發熱,此是疹前一定熱型,所謂第二次熱也。嘔吐,噴嚏,咳嗽,流淚,所謂加答兒症狀是也哭泣。與下方:

第一方,連翹二錢,花粉五分,丹皮五分,葛根五分,竹葉一錢薄荷三分,綠豆皮二錢,杏仁五分,貝母五分,鮮茅根一錢引,煎妥分服,一日三次。此第二次發熱後之方服後疹漸出,仍服此方又二劑全出,四日熱仍不退,且喘咳,胸高神昏、不乳、又加腹瀉,日十餘次(稀水)至下午熱更高,四肢厥逆,角弓反張,二目天吊,幾至氣絕,似無生望,曾經注射沃母納丁一次,無效,不得已,(已移置地上)乃與第二方。

第二方,雲茯苓一錢,生白芍一錢,杏仁一錢,連翹二錢,浙貝一錢,桑皮一錢,水煎服。仍分三次與服,乃服藥後,竟有奇效。咳喘減輕,且能穩睡,是好現象,乃就原方加山藥五分,去桑皮,服後病又加,急又恢復原方與服,立效,(分量均加一半)神即清醒,咳喘亦大減,收效竟出意料之外,於是仍照原方,再服二劑,瀉亦漸止,又眼兩劑,原方未改動,競慶更生。此症第二方,應與咳嗽(肺炎)門醫驗參看,此疹病併發肺炎、腸炎之重症也。

凡疹病不論何種,均以大便通利為順,故中西醫書均以瀉為無妨,此症因年令太幼,氣血未足,一經疹熱,繼又併發肺炎,因而腸及腎臟,均已涉及,發生炎症,其腦症狀(驚風)更甚,實為萬分危險。然服第一方三劑,而熱不退,(幸而疹已全出)注射沃母納丁,而熱不退,病勢進行,若按正規之腸炎、肺炎、腎炎、腦膜炎等之治法,除與瀉劑外,將別無他法可循矣。

然餘再三尋思,此孩未滿周歲,熱毒纏繞已六、七日(初病之先,家人曾令服瀉劑,餘不知也,害即在此)其瀉也,必其腸胃將失生活力,其神經痙攣,必其腦脊髓將失生活力使然,以幼穉之臟腑,元氣因早服瀉藥已經大損,故不勝熱毒久燃,而又病係熱性,投藥又不能不顧及病性,故餘冒險而用白芍與茯苓。

此二味,在疹病可謂禁用品,以白芍之收斂,茯苓之滲利,對於熱邪爍津炎症紛起之病孩,實覺萬分不宜。然一思此病之反面,則此孩生活力,實已漸漸缺乏,邪旺正虛,若再加以瀉藥瀉之,餘恐不但不能消炎,且恐速其死亡,蓋殘餘之生氣,已屬有限,於此時再與降下,勢必津液立枯,斷送生命矣。

余不得已,乃於連翹二錢(重用),貝母、杏仁、桑皮各一錢之方中,大膽加入茯苓一錢以扶脾利濕,白芍一錢,以斂陰補肺,孤注一擲,初不料其果茯奇效如此也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孫女惟靜,不到一歲(七個月大),乙亥年夏天,北京麻疹大流行,很多嬰兒因此夭折,大多是因為併發症,例如腸炎、腎炎和肺炎。我的兩個孫女和一個孫子都得了麻疹,惟靜年紀最小,病情也最嚴重,但最後都治癒了。現在記錄下惟靜的病例:

一開始她倦怠不快樂,吐奶,發燒,然後又退燒,過了兩天又發燒,這是出疹子之前的典型發燒模式,也就是所謂的第二次發燒。她嘔吐、打噴嚏、咳嗽、流淚,這些都是麻疹的典型症狀,還一直哭泣。我給她用了藥方:

第一個方子:連翹二錢、花粉五分、丹皮五分、葛根五分、竹葉一錢、薄荷三分、綠豆皮二錢、杏仁五分、貝母五分、鮮茅根一錢,水煎服,分三次服用,一天三次。服用這個方子後,疹子開始慢慢出現,又服用了兩劑,疹子就全部出來了。但四天後燒還是不退,還喘咳、胸悶、神志不清、不喝奶,還加上了腹瀉,一天十幾次(稀水樣),下午燒得更厲害,四肢厥冷,角弓反張(抽搐),眼睛上翻,幾乎要斷氣,看起來沒希望了。我曾給她注射過沃母納丁一次,沒效,沒辦法,(已經把她放在地上了)就又用了第二個方子。

第二個方子:雲茯苓一錢、生白芍一錢、杏仁一錢、連翹二錢、浙貝母一錢、桑皮一錢,水煎服,分三次服用。服用後,竟然奇效!咳嗽和喘息減輕了,而且能安穩睡覺,這是個好現象。於是我在原方基礎上加了山藥五分,去掉了桑皮,結果病情加重了,趕緊又恢復原方,馬上見效,(劑量都加了一半)神志立刻清醒,咳嗽和喘息也大大減輕,效果出乎意料!於是繼續用原方,又服用了兩劑,腹瀉也漸漸停止了,又服用了兩劑,原方沒改,孩子終於活了過來。這個第二個方子,應該參考一下治療咳嗽(肺炎)的醫案。這個麻疹併發了肺炎、腸炎,病情非常嚴重。

所有的麻疹,不論是什麼類型,大便通暢都是好的,所以中西醫書都認為瀉藥無妨。但這個孩子太小了,氣血不足,一出疹子就併發了肺炎,腸子和腎臟都受到影響,發生了炎症,腦部症狀(驚風)更嚴重,非常危險。服用第一個方子三劑,燒沒退,(幸好疹子都出來了)注射沃母納丁,燒還是不退,病情繼續惡化。如果按照正規的腸炎、肺炎、腎炎、腦膜炎的治療方法,除了瀉藥以外,就沒有別的辦法了。

但我再三思考,這個孩子不到一歲,熱毒纏繞已經六七天了(一開始生病之前,家人曾經給她吃過瀉藥,我不知道,禍根就在這兒),如果再瀉,腸胃肯定會失去活力,神經痙攣,一定是腦脊髓失去活力造成的。孩子臟腑嬌嫩,元氣因為早服用瀉藥已經受損嚴重,所以抵擋不住熱毒久燒。而且病是熱性的,用藥不能不考慮病情,所以我冒險用了白芍和茯苓。

這兩味藥,在治療麻疹時,可以說是禁忌,因為白芍收斂,茯苓滲濕利尿,對於熱邪傷津、炎症紛起的患兒來說,確實很不合適。但我考慮到病情的另一面,孩子的活力已經逐漸缺乏,邪盛正虛,如果再用瀉藥,我擔心不僅不能消炎,反而會加速死亡,因為剩下的生命力已經很有限了,此時再用瀉藥,體液必然枯竭,就會送命。

我沒辦法,就在連翹二錢(加重劑量)、貝母、杏仁、桑皮各一錢的方子中,大膽加入茯苓一錢來扶脾利濕,白芍一錢來斂陰補肺,孤注一擲,沒想到效果如此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