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30)
病症卷三 (30)
1. 一、傳染病類
以上四種,皆供應注射用者,但除預防注射外,治療上之地位,亦非百發百中,病勢危篤,血清治療,有時反不及中醫中藥之靈效,此余所歷驗而得之認識,病家不可不知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
【治法】名醫治疹大法,以清涼宣透四字為秘訣,此四字加以解釋,則清涼藥味,多用清輕芳香解毒之類,例如連翹、金銀花、綠豆皮、竹葉等藥是也。宣字之義,最含妙諦,蓋疹之發生,肺此肺字,不可僅作呼吸器解,須參照肺主皮毛等義。必先病,內外上下之經絡,完全為瘟毒蘊釀,一種毒穢熱濁之氣體,含育混合於營衛血脈三焦經絡之間,積不能容。
因氣侯之誘因所渭四時不正之氣及自己體內之排除力,而欲使其向體外全身皮膚及黏膜外,口內、眼內、鼻內,以及腹腔、內臟、腸內,均有黏膜,即俗所謂嫩皮是也(此黏膜外三字,係余杜撰。),排除之。在餘之理想,可謂瘟毒在體內,全部頗似欲酵之物質,若治療得宜,因勢利導宣透使其發酵完成,絕不致有危險。先醫創此宣透二字,實為治疹唯一妙法。
蓋此症第一治法,初起即須使室內溫暖,不可透風,更必須令患者絕對避風寒侵襲,避忌涼飲冷食,在發熱一、二日後,皮膚紅脹,疹將發現之時,尤應避忌。此即與治溫症不同之點,疹一見紅點,絕對禁止見風及生冷飲食,一犯此禁,疹點立即回隱,熱毒內陷,危險立至。
常見有發麵蒸饅頭者,酵母水分,配合停妥,溫度合宜,勢將發起矣,此時忽被冷氣一吹,則此麵食立時收縮,酵母失其作用,此後無論如何加熱蒸氣絕難宣發,醫者能明此理,即可明廠治疹要訣,亦可見避風寒三字之關係重大,餘此說雖甚鄙俚,然能罕譬而喻也。
初起所用之藥,既有類似之表證,頭痛、惡寒、身熱、身痛故宜於清輕芳香解毒藥中,略參加一、二味清涼解肌之品,不可發汗,發汗過當,則體溫下降,血管收縮,疹不易出,反成逆症,蓋體溫不高.疹不能出透澈也。使患者之皮膚毛孔,僅僅鬆動,津津然若有汗意蒸潤,但並非出汗,此際最宜避風。
例如薄荷、葛根、芥穗,均為適用,但亦不用大量,自三分至一錢,視年令為定。以僅僅達到宣透目的為標準。但宣透二宇不可僅作解肌講,內外宣透、上下宣透,醫者思想要極靈活,是以解肌之外,其次即應注意患者之大便,如有一、二日不大便,或大便不爽、惡臭或乾燥,即是上下不宣透,即應稍稍與以緩下之藥。
於清瘟解毒藥中,加入少許之熟大黃,或於服中藥之後,再隔八,九點鐘,視其年齡大小與以一至二支甘汞錠,此指大人用量(一錠含量0.2克)或於中藥內加以瓜蔞仁,若大便顯然有(腸炎)之症象時,尤須參照腸熱治法,格外注意。但疹初發時,不可任意與以大量之瀉藥,以免毒反內陷也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以上四種療法都可用注射方式施用,但除了預防注射外,治療效果並非百分之百有效。病情危急時,血清療法有時還不如中醫中藥的療效好,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和體會,病患和醫生都必須知道。
治療方法:名醫治療疹子的方法,秘訣在於「清涼宣透」四個字。「清涼」指的是藥物,多用清淡芳香、解毒的藥材,例如連翹、金銀花、綠豆皮、竹葉等等。「宣」字的含義最為精妙,疹子的發生,與肺臟有關,但不能單純理解為呼吸器官,還要考慮肺主皮毛的意義。疾病初期,全身經絡都被瘟毒阻塞,一種污濁的熱毒之氣,充斥在營衛血脈、三焦經絡之間,積聚得無法容納。
由於氣候變化(四時不正之氣)或自身排毒能力的影響,身體想要將這些毒素排出體外,排出到全身皮膚和黏膜外,例如口腔內、眼內、鼻內,以及腹腔、內臟、腸道內(這些地方都有黏膜,也就是俗稱的嫩皮)。在我看來,體內的瘟毒就像正在發酵的物質,如果治療得當,順勢引導它發酵完成,就不會有危險。前輩醫生創造的「宣透」二字,是治療疹子的唯一妙法。
治療此症的第一步,初期就要讓室內溫暖,避免通風,更要讓患者絕對避免風寒侵襲,忌食涼飲冷食。發熱一、兩天后,皮膚紅腫,疹子將要出現時,更要特別注意避免這些。這與治療溫病不同,疹子一旦出現紅點,絕對禁止見風和吃生冷食物,一旦違規,疹點會立即消退,熱毒內陷,十分危險。
就像發麵蒸饅頭一樣,酵母和水分配合得當,溫度合適,麵糰就會發起來。但如果此時突然被冷風吹到,麵糰就會立即收縮,酵母失去作用,之後無論如何加熱都無法膨脹。醫生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明白治療疹子的要訣,也能明白避免風寒的重要性。我的比喻雖然粗俗,卻能讓人容易理解。
初期使用的藥物,由於有類似表證的症狀,例如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身痛,因此應該在清淡芳香解毒的藥物中,稍微加入一、兩種清熱解肌的藥材,但不能發汗。發汗過度,體溫下降,血管收縮,疹子不易透出,反而會變成逆症,因為體溫不夠高,疹子就無法完全透出。讓患者的皮膚毛孔微微鬆動,濕潤如汗意將出,但並非真的出汗,此時最宜避風。
例如薄荷、葛根、芥穗都適用,但用量不能太多,從三分到一錢不等,依據年齡而定,只要達到宣透的目的即可。「宣透」二字不能單純理解為解肌,要內外宣透、上下宣透,醫生的思維要非常靈活。因此除了解肌之外,還要注意患者的大便。如果一、兩天沒有大便,或者大便不暢、惡臭或乾燥,就表示上下不通暢,就要稍微服用一些緩瀉的藥物。
在清熱解毒藥物中,加入少許熟大黃,或者在服用中藥後,再隔八、九個小時,根據年齡給予一到兩粒甘汞錠(大人用量,一錠含量0.2克),或者在中藥裡加入瓜蔞仁。如果大便明顯有腸炎的症狀,就必須參考腸熱的治療方法,格外注意。但是疹子剛發時,不能隨便服用大量的瀉藥,以免毒素反倒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