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28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西醫書謂①麻疹,先必有二度發熱,發於皮膚黏膜及結膜,(例如門內、眼內等皮)故有流淚、咳嗽等現象,始則顏面,以次至於頸千四肢,均現界限分明.大如亞麻仁之赤斑,其中央有小丘疹甚多,(發疹朗)此時期內熱最高,約再過一、二日,熱漸退,第三、四日,疹乃消,第五、六日落屑,第八至十日為恢復期。

②猩紅熱,發熱惡寒,咽疼甚劇,頭痛,疲勞,或痙攣,或呈腦膜炎症狀,閱一、二日,即有大如帽針頭,或亞麻仁之鮮紅色密叢之疹,發於頸部及胸部.遍及全身,蔓延而成紅斑,(甚則頗似草紅紙色,疹中實含漿液膿汁,惟口唇及頤部,發疹者甚少,舌苔初現白色,第四、五日,則為赤色(覆盆子舌)即中醫所謂深絳色舌苔也。

中醫肺疹但有顆粒無片狀者之說,近似西醫之麻疹;胃疹之說如雲密佈,漫無根盤近似西醫之猩紅熱。所謂濕蒸熱盛,口舌咽喉疳軟,齦腐咽閉,穿腮破喉,喘促等險象,皆係猩紅熱併發白喉及肺炎之症。然中醫治此二種疹病之法,大同小異,雖有肺胃之分,實則皆係注重肺胃,兼籌並顧,原無各別治法,似無庸過事區分。

茲為預防本病之蔓延傳染,不得不將麻疹與猩紅熱二症鑑別之點,根據西醫醫理,分述大略如下:

1.麻疹,此症特異之點,在前驅期第二日終,軟口蓋俗稱內上膛之處即黏膜發內疹,此時加答兒之症狀極顯明,例如結膜加答兒,則二目羞明流淚;鼻加答兒,則噴嚏流涕;咽頭氣管加答兒,則咽痛咳嗽等。再則為麻疹各斑之間?必有健康之皮膚中醫所渭界限分明為之界限,絕不融合。

猩紅熱則否,往往愈出愈多,如一片草紅紙樣。其次,則麻疹先發於顏面,而後及於全身,其發熱症狀,則在前驅期,惡寒發熱一、二月,即覺熱退輕減,此時往往認為偶爾感冒,巳告愈。乃再隔一、二月,忽然又發熱,遂即漸漸發疹,此即所謂麻疹之二度注意此一二字發熱,此皆麻疹之特異狀態也。

2.猩紅熱,此症中醫俗名爛喉痧,即此名稱,循名責實,已可認定此症之性質。蓋此症最多併發實扶的斯,(即白喉,重者一,二日即腫爛致命。)口腔、齶下腺及頸部淋巴腺,皆腫張,胙腮等類更有特具之覆盆子舌,絳赤色其疹與疹之間,愈紅愈重?漸漸腫帳潮紅融成一片。

界限不分且其疹之發生,先自鎖骨下與頸部為始,而後及於全身,但無論如何潮紅,面部發疹甚少.尤其口之周圍,多現蒼白色,而無一疹,此猩紅熱特異之狀態也。此症併發之白喉,最為危險,不呵不知,第三星期以後續發之腎臟灸、(顏面浮腫,尿量短濁,有大量沉澱物)肺炎等症,亦危險,故疹後更宜謹慎。

【治法】余所以略述西醫關於麻疹及猩紅熱之病狀及鑑別者,並非希望醫者盡以西法治療此二症。實以此:二症,尤其猩紅熱一症,在大流行時,害人最速,必兼白喉.小兒尤危。往往不及治療,已瀕危險,此時唯一特效方法,即為預防注射,萬不可偏信中醫.致罹傳染,此二症.在真正之西醫,固不難診斷明確,施一切防疫方法及治療方法。若在窮鄉僻壤,缺乏高明醫者,或唯讀中醫書,缺乏西醫常識之中醫,一遇此症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西醫認為麻疹初期會發燒兩次,疹子會先出現在皮膚黏膜和結膜(例如口腔內、眼睛內),因此會有流淚、咳嗽等症狀。疹子先從臉部開始,然後蔓延到脖子、軀幹和四肢,疹子界限分明,大小像亞麻仁子,每個疹子中央還有許多小丘疹。發疹期間體溫最高,大約一、兩天後退燒,疹子在第三、四天消退,第五、六天脫屑,第八到第十天恢復。

猩紅熱的症狀是發燒、畏寒、咽喉劇痛、頭痛、疲倦,甚至抽搐或出現腦膜炎症狀。一、兩天後,會出現許多像帽針頭或亞麻仁子大小的鮮紅色密集成群的疹子,從頸部和胸部開始,遍佈全身,形成一片紅斑(嚴重時像紅紙一樣)。疹子裡含有膿液,但嘴唇和下巴部位疹子較少。舌苔初期為白色,第四、五天變成紅色(覆盆子舌)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深絳色舌苔。

中醫的「肺疹」是指疹子呈顆粒狀而非片狀,類似西醫的麻疹;「胃疹」是指疹子密佈,沒有界限,類似西醫的猩紅熱。「濕熱蒸盛,口舌咽喉疳軟,齦腐咽閉,穿腮破喉,喘促」等危急症狀,都是猩紅熱併發白喉和肺炎的表現。但中醫治療這兩種疹子的方法大同小異,雖然有肺、胃之分,但實際上都重視肺胃的治療,沒有明顯區別。

為了預防這兩種疾病的傳播,必須區分麻疹和猩紅熱的差異。根據西醫的觀點,主要區別如下:

  1. 麻疹的特點是:在前驅期(發病初期)第二天結束時,軟顎(俗稱內上膛)黏膜會出現疹子,此時伴隨的卡他性症狀非常明顯,例如結膜卡他則眼睛紅腫流淚;鼻卡他則噴嚏流鼻涕;咽喉氣管卡他則咽喉痛咳嗽等。此外,麻疹各個疹子之間會有健康的皮膚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「界限分明」,疹子絕不會融合。猩紅熱則不同,疹子會越來越多,像一片紅紙。其次,麻疹先從臉部開始,然後蔓延全身。發熱症狀則在前驅期出現惡寒發熱,一、兩天後會感覺退燒,此時往往誤以為只是普通感冒好了。然後隔一、兩天後,又突然發燒,接著就逐漸出現疹子,這就是麻疹所謂的「二度發熱」,這是麻疹的特殊表現。

  2. 猩紅熱,中醫俗稱「爛喉痧」,這個名稱已說明此病的性質。因為此病最容易併發白喉(嚴重者一、兩天內就會腫爛致死)。口腔、頜下腺和頸部淋巴結都會腫脹,還有特徵性的覆盆子舌(絳紅色)。疹子與疹子之間會越來越紅,逐漸腫脹潮紅融合成一片,界限不明顯。疹子從鎖骨下方和頸部開始,然後蔓延全身,但無論如何潮紅,面部疹子很少,尤其嘴巴周圍多呈現蒼白色,沒有疹子,這是猩紅熱的特殊表現。此病併發白喉最危險,此外,第三周以後併發腎炎(面部浮腫,尿量減少渾濁,有大量沉澱物)和肺炎也很危險,因此疹子消退後更需謹慎。

【治療方法】我簡述西醫關於麻疹和猩紅熱的病狀和鑑別方法,並不是希望醫生都用西醫方法治療這兩種疾病。實際上,這兩種疾病,尤其是猩紅熱,在大流行時,傳染速度很快,常會併發白喉,兒童尤其危險,往往還沒來得及治療就已經很危險了。此時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預防注射,絕對不能迷信中醫,導致感染這兩種疾病。在真正的西醫那裡,診斷和治療並不困難,可以採取一切預防和治療措施。但在偏遠地區,缺乏優秀醫生,或者只有中醫知識,缺乏西醫常識的中醫,一旦遇到這種疾病,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