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27)
病症卷三 (27)
1. 一、傳染病類
王芝亭君為山東安邱縣老醫,經驗宏富,邇時年已六旬,為全鎮治溫病之聖手,余在當時方中年,論症多與此君合,故此症為余最得意之一例,以後遇有此症,無不應手奏效也。
以上所列醫驗,多係危篤之溫病,不論春夏秋冬,各種溫病,除略加一、二味因時令所用之藥外,例如暑溫,則加藿香、益元散等。其最有效之藥,則為連翹、金銀花、桑葉、菊花、鮮石菖蒲、鮮佩蘭、鮮薄荷、鮮藿香、黃連、黃芩、鬱金、牛黃、犀角、紫雪丹等。蓋此症一見內閉徵兆,例如劇烈之嘔逆,頑固之肌熱,精神昏迷或發狂,四肢或厥逆,即速以以上各藥,大劑加減與服,百試百驗,活人多矣。對此症常用之中藥,例如生地、元參、半夏、花粉或瓜蔞等,用之得當,亦有效。
但大黃、芒硝峻下之品,用之必格外謹慎,雖有必不得已用之者,然用不得當,則流弊大也。蓋此內閉危症,純是穢濁上壅,其邪不純在腸胃,故芳香、辛開、苦降皆為不二法門,其治法遠勝西醫,何啻倍蓰。此症最難治者,為嘔逆及昏迷發狂,應注意。
余治溫病,何止千百,幸無大誤,差堪自信,選錄各案,多係危乎其危並非普通小恙,所擬之方,均係百試百驗,所揭示禁用之藥,亦係治此症最易誤犯者,竭誠相告,願讀餘書者,實地試驗也。
溫病必不得已時,脈沉實腸胃大熱方可試用瀉藥,總以先用木香檳榔丸或小量之熟大黃,或西藥中之甘汞錠分量宜小,且不可與中藥同時並用等,緩緩下之,得便即止,萬不可驟用大量,戒之戒之,認症不確,寧以緩用為是。
溫病當正規之發熱、身痛、頭痛等症,以清解而癒;腸熱甚者?瀉利潮熱,下之而癒;人皆能治,不必細述。所最可畏者;即為逆傳心包絡一症,致死之由,皆在於此。醫者認症及病家稍有錯誤,必致斷送性命,願讀餘書者,對於本病,逆傳之理論及各醫案,三致意焉。
痧子、疹子、瘟疹,瘤子、丹痧、斑疹、風疹、癮疹、騷疹,均中醫書此症之別名,西醫則分麻疹與猩紅熱二種(發疹窒扶斯及藥物發疹從略),傳染極速,且小兒患者尤多,不可忽也。
【原因】中醫書謂疹乃溫毒內蘊、外感時癘(不正之氣)而發,雖有肺疹、胃疹之分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別。實則此症原因,極易明瞭,所謂疹本六氣客邪,風寒暑濕,必從火化,此火字即足以概之,不必畫蛇添足,反致滋人迷惑。西醫謂本病之原因,由於空氣及物體(例如患者所用衣物)介入者(由人傳人)之傳染等說,亦與中醫說相通,惟有創傷之時,尤易傳染,此理則中醫不講也。
【症候】中醫論病:無潛伏期、前驅期之名稱,故此症初起,只得先以倦怠為始,繼則發熱、頭痛、喘急、咳嗽、嘔惡,此時鼻涕眼淚加多,眼含水痕,尤為顯明,西醫所謂加答兒性症候是也。發熱愈甚,顏面皮膚腫脹,約三、四日或一、二日,始見疹形發出。發熱一,二日即出者輕,四、五日始出者重,若至六、七日千熱,而疹子隱伏不透者最危險,一現即隱者更險。疹分二種,胃疹則如云密佈,肺疹由點點分明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一位名叫王芝亭的山东安邱县老中医,医术高超,经验丰富,年近六旬时已是当地治疗温病的权威。我当时正值中年,在诊断病情方面多与他意见一致,因此他治疗温病的经验对我帮助很大,后来我遇到类似病例,都能药到病除。
我记载的这些病例,大多是危急重症的温病,无论春夏秋冬,各种温病的治疗,除了根据季节略加一两味药,例如暑温就加藿香、益元散等,最有效的药物是连翘、金银花、桑叶、菊花、鲜石菖蒲、鲜佩兰、鲜薄荷、鲜藿香、黄连、黄芩、郁金、牛黄、犀角、紫雪丹等。一旦发现病情危重,出现内闭症状,例如剧烈呕吐,顽固的高烧,神志昏迷或发狂,四肢厥冷等,就立即用以上这些药,大剂量加减服用,屡试不爽,救活了很多病人。生地、元参、半夏、花粉或瓜蔞等药物,用得恰当,也有效。
但是大黄、芒硝等峻下之品,必须格外谨慎使用。即使必须使用,也要注意用量,否则后果严重。因为这种内闭危症,是由于秽浊之邪壅塞于上,邪气并不主要在肠胃,所以芳香、辛开、苦降的方法都是有效的治疗途径,疗效远胜于西医。这种病最难治的是呕吐和昏迷发狂,应特别注意。
我治疗温病的病例数不胜数,幸亏没有出现大的失误,也算是积累了经验。我挑选的这些病例,都是病情危急的重症,并非普通的小病。我所记载的处方,都是屡试不爽的有效方剂,而提到的禁用药物,也是治疗此病最容易出错的地方,我诚恳地告知大家,希望阅读我笔记的人,能够实地去尝试。
温病确需使用泻药时,必须是脉象沉实,肠胃热盛的情况下才能尝试。最好先用木香槟榔丸或少量熟大黄,或者西药中的甘汞片,剂量要小,并且不能与中药同时服用,缓慢服用,泻下通畅即停,千万不能骤然服用大量泻药,务必小心谨慎。如果症状不确定,宁可缓和用药。
温病正常的症状是发热、身痛、头痛等,用清解的方法即可治愈;肠胃热盛的,泻利潮热,泻下即可治愈;这些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,不必细说。最可怕的是逆传心包络,导致死亡的原因都在于此。医生的诊断或病人稍有差错,都可能危及生命,希望阅读我笔记的人,能够认真研读本病逆传的理论和各种病例。
痧子、疹子、瘟疹、瘤子、丹痧、斑疹、风疹、瘾疹、骚疹,都是中医书中对这种疾病的不同称呼,西医则分为麻疹和猩红热两种(发疹性药物疹从略),传染速度极快,而且儿童患者尤多,不可忽视。
【原因】中医书上说疹子是由于温毒内蕴,外感时邪(不正之气)而发,虽然有肺疹、胃疹之分,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的分别,但实际上,这种病的原因很容易理解,所谓疹子,本就是六淫客邪(风寒暑湿燥火)引起的,而“火”这个字已经足以概括,不必多加解释,反而会让人迷惑。西医认为这种病的原因是由于空气和物体(例如患者的衣物)传播(人传人)的传染,这与中医的说法也相通,只是中医没有提到创伤更容易传染这种说法。
【症状】中医论病没有潜伏期、前驱期的说法,所以这种病的初期,只是感到疲倦,然后发热、头痛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呕吐,这时鼻涕眼泪增多,眼含泪痕尤为明显,这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卡他性症状。发热加重,颜面皮肤肿胀,大约三、四天或一、两天,疹子就长出来了。发热一、两天就长疹子的病情轻,四、五天以后才长疹子的病情重,如果发热六、七天,疹子隐而不透,那就最危险了,疹子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的更危险。疹子分为两种,胃疹像云一样密布,肺疹则是一点点分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