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16)
病症卷三 (16)
1. 一、傳染病類
第三期之治法,約分三種:
①(①②③三項下,應與症候條下對照,茲不重敘,以省文字。)此應斟酌其內熱(此時外感亦係內熱所致,不可誤為表證。)程度,與以芳香、辛開、苦降之品,以為本期之主藥,然此時病已漸危,於主藥中,又必視其現症及脈象,(脈現虛象亦不可加入補藥)加入各種輔佐之藥。例如咳嗽痰喘,加杏仁、橘紅、(有謂此藥不宜用者,不必信也。
)貝母、白茅根(必重用之);下利膿血太甚,加芒硝、川軍(慎用)、黃芩、黃柏、白頭翁以及枳實、木香檳榔丸等,均可酌加;小便短赤,加通草;腸胃積滯太甚而體弱者,加木香檳榔丸(較大黃、芒硝為和平,宜注意);嘔逆太甚,加黃連、竹茹、黃芩、蔻仁;大渴口乾唇裂,加天花粉、生地、麥冬;皮熱甚,加丹皮、綠豆皮;煩躁神昏發狂,加犀角、紫雪丹、牛黃清心丸,均為對症有效之品。此時亦有頭痛,只宜用菊花、薄荷清上焦之藥,不可發汗。
惟戰汗將作(參看前論戰汗)不可亂與服藥。
②此期固宜以補養為主,然病者為係誤服瀉藥太過致成陰虛或陽虛,則不可不分辨清楚,投以藥餌。例如陰虛必有夜熱晨涼、熱退無汗、頭眩、口乾、耳聾、咽燥、二目呆直無神、舌無苔或盜汗、喘促、皮膚甲錯、時欲痙脫、面目枯槁黧黑、脈細數虛弱等症,治宜滋陰,用白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沙參、元參等;或多汗,則用介類潛陽法,用牡蠣,鱉甲、龍骨、龜板等藥品,酌量病情,再佐以丹皮、青蒿、地骨皮、知母、貝母、菖蒲、遠志、竹瀝、花粉、麻仁、梨汁、甘蔗汁等,均為有效治法。
此時有一緊要秘訣,無論患者有若何虛象,只要時時熱度高升,必須注意病者之大便,倘有三五日不大便,必須酌與以緩下之品,中醫用麻仁、郁李仁等,或稍稍與以西藥之緩下劑,以清腸之餘熱。不可一味滋陰,反致膩生他變。而大便之外,尤宜注意胃氣,必須設法培其胃氣,使之復活,滋潤鼓動則病勢減退必速,用稀鹽酸、橙皮酊、苦丁等,最有速效。此治溫病陰虛之大法也。
若陽虛者,必有自汗、神倦欲眠、二目虛朦、睡時目不盡合、口氣短寒、肢體微涼、舌無苔、不思飲食、不欲言、不腹痛、大便或溏、或瀉清水,或完穀不化(此完穀不化,係久病虛象,若熱盛之時,亦有完穀不化,不可誤認)、小便清白、皮膚蒼白、暮熱蒸蒸然、或冷汗出、或畏寒欲暖、或喘促聲微、腹脹足腫、脈細微等,此時必用培補元氣之藥,以冀挽救,故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等均為對症良藥,甚則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皆所必需。
然於此又應格外注意者,溫病至於第三期,既現虛證,自宜補養,但溫病末路患陰虛者,十之八九,患陽虛者,十之一二。且陰虛之證,雖已出現,治療時,仍宜時時顧慮到餘熱復燃,又成實熱,不可一味滋陰,致病又反覆。若遇陽虛之症,更須慎之又慎,仔細診斷,確知其屬陽虛無疑,方可稍稍試與補氣及溫補參、耆、桂、附等之品。無與補元氣之藥自然有效,至於桂附必不得已時用之可也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第三期的治療方法,大致分為三種:
第一種:需要根據患者內熱的程度(此時外感也是內熱引起的,不能誤認為表證),選用芳香、辛開、苦降的藥物作為主藥。但此時病情已漸危急,在主藥的基礎上,還必須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脈象(即使脈象顯示虛弱,也不能加入補藥),加入各種輔助藥物。例如咳嗽痰喘,加杏仁、橘紅(有人說此藥不宜使用,不必相信)、貝母、白茅根(必須大量使用);下利膿血過多,加芒硝、川軍(慎用)、黃芩、黃柏、白頭翁以及枳實、木香檳榔丸等,均可酌情添加;小便短赤,加通草;腸胃積滯過多且體弱者,加木香檳榔丸(比大黃、芒硝溫和,應注意);嘔逆嚴重,加黃連、竹茹、黃芩、蔻仁;口渴嚴重、嘴唇乾裂,加天花粉、生地、麥冬;皮膚發熱嚴重,加丹皮、綠豆皮;煩躁、神志不清、發狂,加犀角、紫雪丹、牛黃清心丸,這些都是對症有效的藥物。此時若有頭痛,只宜用菊花、薄荷清熱解毒,不可發汗。
但是,出汗將至時(參考之前的論述),不可亂投藥。
第二種:此期宜以補養為主,但如果病人是因為服用瀉藥過度導致陰虛或陽虛,則必須區分清楚,再用藥。例如陰虛必定有夜熱早涼、退熱無汗、頭暈、口乾、耳聾、咽喉乾燥、眼睛無神、舌苔少或盜汗、呼吸急促、皮膚乾燥、時而抽搐、面色枯槁、脈細數虛弱等症狀,治療宜滋陰,用白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沙參、元參等;或多汗,則用牡蠣、鱉甲、龍骨、龜板等藥物收斂汗液,根據病情再輔以丹皮、青蒿、地骨皮、知母、貝母、菖蒲、遠志、竹瀝、花粉、麻仁、梨汁、甘蔗汁等,均為有效治療方法。
此時有一個重要的訣竅,無論患者出現何種虛象,只要體溫持續升高,必須注意患者的大便,如果三五天不大便,必須酌情使用緩瀉藥物,中醫常用麻仁、郁李仁等,或少量使用西藥的緩瀉劑,以清除腸道餘熱。不可一味滋陰,反而導致其他問題。除了大便,更應注意胃氣,必須設法調理胃氣,使其恢復,滋潤鼓動則病情好轉必快,用稀鹽酸、橙皮酊、苦丁等,效果最快。這是治療溫病陰虛的大法。
如果陽虛,必定有自汗、倦怠嗜睡、眼睛無神、睡覺時眼睛閉合不全、呼吸短促怕冷、肢體微涼、舌苔少、不想吃東西、不愛說話、不腹痛、大便稀溏或瀉清水,或消化不良(此消化不良是久病虛象,若熱盛時也有消化不良,不可誤認)、小便清白、皮膚蒼白、傍晚發熱、或出冷汗、或怕冷想暖、或呼吸急促聲音微弱、腹脹足腫、脈細微等症狀,此時必須用培補元氣的藥物,以期挽救,所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等都是對症良藥,嚴重者附子、肉桂、乾薑都是必要的。
但在此還應特別注意的是,溫病到了第三期,已經出現虛證,自應補養,但溫病末期患陰虛者,十之八九,患陽虛者,十之一二。而且陰虛的症狀,雖然已經出現,治療時,仍應隨時考慮餘熱復燃,再次變成實熱,不可一味滋陰,導致病情反复。如果遇到陽虛的症狀,更要謹慎,仔細診斷,確知其屬陽虛無疑,才能稍微嘗試使用補氣和溫補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的藥物。沒有比補元氣的藥物更有效的了,至於肉桂和附子,除非不得已,否則不要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