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15)
病症卷三 (15)
1. 一、傳染病類
只以節省文字之故,對每一一症狀及治法,不能一一詳細說明中西醫之所以然,及以經驗所得,比較中西醫之短長,俾讀者根本瞭解奉病之真締,是則殊為遺憾者也。
例如溫病神經系統之特有現象,西醫書因為神識朦朧,強度重聽,病勢漸進,患者對外界之反應愈鈍,且發譫妄,或則狂躁不安,(敏捷性神經熱)或則靜臥無欲(遲鈍性神經熱)。然中醫則分別此二種之神經病狀,為一虛一實。故其說曰神倦換疚(西醫謂之腱跳動,亦為本症之一),神倦欲眠,邪羈少陰,但欲寐,鄭聲等皆屬溫病中之虛症,治宜急救津液,以防目閉痙厥。
(由少陰延及厥陰)又曰譫語、發狂、脈不實,屬心包絡,不瘓瘋,但神昏,下利.譫語脈實,(屬腸胃實)皆屬溫病中之實證,治宜分別開竅及攻下,以逐實邪。而虛證之中,又分陰虛,陽虛,實證之中,又分肺與心包及胃腸,並氣分、血分,不能含混論治。(尋衣摸床等現象屬絕症)此中西醫對本病之腦症狀(甚則併發腦膜炎)立論之大概也。
考西說對於本症之腦症狀,列為必有現象,而治法則殊,缺乏特效藥品,故一遇是症,併發腦膜炎,則已無用武之餘地矣。況不分虛實,只以神經熱目之,究竟對於遲鈍性與敏捷性之神經熱,有無對症良藥,至今仍未之聞。此時若聽其病勢進行,必致愈演愈進,不陷於危篤而不止,此非西醫醫理之不精,實由於藥物缺乏,不能以對此症有效之良藥,佐醫者之治療,不能不有此缺點。是以此症之神經症狀,西醫講解雖極精當,治療上則尚無相當藥品,可斷言也。
此段文字,專研中西醫對溫症中之神經症狀及治法,簡單說明,已覺太冗。是以本編論症,不能一一比較中西醫之對某病之所以然,亦著者之遺憾也。可視熱之深淺,酌定用藥之標準。
蓋此時溫邪,已半入胃腸,所謂中焦不可專用輕清之品,例如第一期藥,在正規之第二期溫症,若腸熱症熱結旁流,或大便閉,小便短赤,腹痛,潮熱,譫語,舌苔黃厚,脈沉實而數。尚未十分顯露,但見大熱口渴,此時頭或痛或暈,或身痛,或肢腫,不可認為表證,略與緩下或清血熱,有特效。
痰涎壅盛,嘔惡,神昏煩躁,或自汗等症,只宜酌與芳香辛開或苦寒、甘寒之藥(參看醫驗)均有奇效。此時立方,大宜注重輕清芳香之品,例如連翹、雙花、石菖蒲、鬱金、橘紅、桑葉、綠豆皮等,希望熱從外減,內毒亦輕;若嘔逆過甚,黃連、黃芩亦必用之,但不可盡用苦寒下降之藥耳!均可酌量用之。
此時期亦間有患關節腫、頭面腫者,可於上列藥品中,加入瀉下藥。例如大黃、瓜蔞等。表熱太高時,亦可酌用西藥阿斯比林及撒曹等退熱劑,無不大效。但此時期中,固不賴於西藥.若遇中藥退熱太緩時,可以用之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由於篇幅限制,無法詳細闡述中西醫對每種症狀和治療方法的原理,以及基於經驗所得的中西醫優缺點比較,讓讀者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質,這非常遺憾。
例如溫病中神經系統特有的症狀,西醫文獻描述為神志不清、重聽,病情逐漸加重,患者對外界反應遲鈍,並出現譫語或狂躁不安(敏捷性神經熱),或靜臥無欲(遲鈍性神經熱)。但中醫則將這兩種神經症狀區分為虛證和實證。例如「神倦恍惚」(西醫稱為腱跳動,也是此症的一種表現)、「神倦欲眠」、「邪羈少陰,但欲寐」、「鄭聲」等,都屬於溫病中的虛證,治療應著重急救津液,以預防目閉痙厥。
(由少陰延及厥陰)又如譫語、發狂、脈象不實,屬於心包絡受損,但不至於癱瘓,僅僅神志昏迷、腹瀉;而譫語、脈象實數(屬於腸胃實證),則屬於溫病中的實證,治療應分別採用開竅和攻下方法,以驅除邪氣。虛證中又分陰虛、陽虛,實證中又分肺、心包和胃腸,以及氣分、血分,不能混為一談。(尋衣摸床等現象屬於危重症狀)這是中西醫對本病腦部症狀(嚴重時會併發腦膜炎)大致的論述。
西醫對本病的腦部症狀,認為是必然出現的現象,但治療方法卻各有不同,而且缺乏特效藥,因此一旦出現此症並併發腦膜炎,就幾乎束手無策了。況且西醫不分虛實,只以神經熱看待,對於遲鈍性和敏捷性神經熱,是否有對症良藥,至今仍未可知。如果任由病情發展,病情必然會越來越嚴重,直至危及生命,這並不是西醫醫理不精,而是由於缺乏能有效治療此症的藥物,造成治療上的缺陷。因此,雖然西醫對此病的神經症狀的闡述非常精確,但在治療方面,仍然缺乏有效的藥物,這可以肯定。
這段文字專門探討中西醫對溫病中神經症狀及治療方法的差異,即使簡略說明,也顯得冗長。因此,本書論述疾病時,無法一一比較中西醫對某種疾病的病因病機,這也是作者的遺憾。可以根據病情輕重,調整用藥標準。
因為此時溫邪已經侵入胃腸,所謂中焦不能單用輕清的藥物。例如在正規的第二期溫病中,如果腸熱症熱邪外溢,或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腹痛,潮熱,譫語,舌苔黃厚,脈沉實而數,這些症狀尚未完全顯露,但已出現發熱口渴,此時頭部可能疼痛或頭暈,或全身疼痛,或肢體腫脹,不能認為是表證,略施緩下或清泄血熱之法,即可收到奇效。
痰涎壅盛,嘔吐,神志昏迷煩躁,或自汗等症狀,只宜酌情使用芳香辛開或苦寒、甘寒的藥物(參閱醫案),均有奇效。此時處方,應特別重視輕清芳香的藥物,例如連翹、金銀花、石菖蒲、鬱金、橘紅、桑葉、綠豆皮等,希望熱邪從外排出,內毒也減輕;如果嘔逆過度,黃連、黃芩也必須使用,但不可全部使用苦寒瀉下之藥!都可以酌情使用。
這個時期也偶爾會有關節腫脹、頭面腫脹的患者,可以在上述藥物中加入瀉下藥,例如大黃、瓜蔞等。如果表熱過高,也可以酌情使用西藥阿司匹靈和灑爾孚等退熱藥,效果都很好。但這個時期中,固然不依賴西藥,如果遇到中藥退熱太慢時,可以用西藥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