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13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3.誤治,此由於病勢前進中,或誤信偏方,或誤於醫藥,當解肌取微汗而不解肌,或病重藥輕,或不當下而妄下,或苦降太早,或偏信某醫、延誤病機(參看醫驗),以致表裏氣血,均為邪擾。

醫者見其頭痛、寒熱,嘔逆、譫語、狂躁、厥逆等症,紛紜雜陳,再誤用發散升散之藥(例如柴胡),或溫邪尚在氣分過用苦降及消導之藥,或過用瀉藥誤下,攻伐無過,致令溫邪羈滯日久津液劫爍,邪熱膠滯膻中(此二字應注意),漸漸釀成內閉、外脫之險象。

所謂內閉者,溫熱之邪,日久不解,彌漫胸際,無形無質,清竅蒙蔽,故脈不實,應注意神昏煩躁、瘓疚不寐、甚則發狂痙厥、目吊胸挺、角弓反張、舌短脈閉,此種症象,危險已極。此症因溫邪由氣分入血分,膠滯綿延,不在腸胃,是以發散瀉下均非所宜。溫病死於此階段者極多,應格外注意也。

【治法】溫病治法,與傷寒治法迥異。而在第一期之治法,更與傷寒絕對不同,理論亦異。若以傷寒第一期所謂太陽表證發汗之藥,例如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細辛等類,施之於溫病之表證,不但無效,必致病勢加劇。蓋溫病第一期初得雖亦多有(多有二字應注意),蓋此症不必盡有此病象也。

惡寒、頭痛、身痛等,類似傷寒之表證,然其內熱先伏,此種表證,不過外為氣候誘因,氣候變動異常,(所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類六氣之說,只作如是解,不可太黏滯。)人當過勞之時,尤易感染時邪,亦為誘因之一,(此義與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之說,亦隱隱相通,醫者讀書,須心領意會,不可拘泥文字。)以致發動內蘊之熱。

其表證,直可謂之副症,以溫症先有內熱,則宜以內熱為本病。萬不可視同傷寒之表證病理,寒傷於外,治不得法,體溫不能放散調節,因而鬱為內熱。(參看傷寒條)故溫病唯一治法,初得之時,入手即須注重內熱二字。此第一期之內熱,指肺熱言,指氣分言,稍久至第二期、三期,則指心包絡(膻中)及血分、胃與腸言之。中醫分辨頗精詳,可以參考,但不可信其太玄虛者。

然初得之時,若兼有表證(例如惡寒身痛),只治內熱絕難收效。若稍有類似之表證,不論何季,總宜於清輕芳香解熱藥中,例如連翹,金銀花,桑葉、菊花、竹葉、夏枯草、佩藍葉、鮮茅根之類。加入清涼發散藥品。例如葛根,芥穗、防風、薄荷、白芷、藿香之類。使其外來之邪(即誘因,例如偶感風寒、穢氣。

)先自解散,取微汗,內蘊之熱(此時但肺熱,腸胃尚未大熱,應注意)同時亦漸因清揚宣透而隨之漸漸蒸發以去,此時內熱,可作熱氣二字解,自知穢濁氣感之理。自然表裏雙清,約二、三劑即癒,絕不致演成第三期之腸熱及內閉之重症。中醫芳香去穢之說,最為可倍,中醫謂肺之呼吸,感受穢濁及各種不正之氣,因而病溫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治療失誤,往往是因為病情發展過程中,錯誤相信偏方,或用藥錯誤,例如應該解表發微汗卻沒有解表,或用藥過輕,或不該瀉下卻濫用瀉藥,或過早使用苦寒藥物,或過度相信某位醫生而延誤病情,導致表裡氣血皆受邪氣侵擾。

醫生見到患者頭痛、寒熱、嘔吐、神志不清、狂躁、厥逆等症狀混雜出現,又錯誤使用發散升散的藥物(例如柴胡),或溫邪仍在氣分時過度使用苦寒瀉下及消導藥物,或過度使用瀉藥,攻伐過度,導致溫邪滯留日久,津液被耗傷,邪熱阻塞膻中(此處需注意),漸漸發展成內閉、外脫的危急情況。

所謂內閉,是指溫熱邪氣長期不解,瀰漫胸腔,無形無質,阻塞經絡,所以脈象不實,應注意神志昏迷、煩躁不安、睡眠障礙,嚴重者甚至發狂抽搐、眼睛上翻、胸部挺起、角弓反張、舌短脈細,這些症狀都極其危險。此症是因溫邪由氣分入血分,膠著蔓延,並不在腸胃,所以發散瀉下都不適合。溫病死於這個階段的患者很多,應格外注意。

溫病的治療方法,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。尤其是在初期階段,治療方法與傷寒更是截然不同,理論也迥異。如果用治療傷寒初期太陽表證的發汗藥物,例如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細辛等,來治療溫病的表證,不僅無效,還會加重病情。因為溫病初期雖然也常伴有(“多有”二字需注意),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出現這些症狀。

惡寒、頭痛、身痛等類似傷寒的表證,但其內熱先已潛伏,這種表證不過是外在氣候誘發的因素,氣候變化異常(所謂風寒暑濕燥火六氣,僅作此理解,不可過於執著)。人體過度勞累時,更容易感染時邪,也是誘發因素之一(這與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”的說法暗合,醫生讀書需用心領會,不可拘泥於文字),導致體內潛伏的熱邪發作。

表證其實是次要症狀,因為溫病本質是內熱,所以應以內熱為主症。絕對不能將其視為與傷寒表證相同的病理,傷寒是外感寒邪,治療不得法,體溫無法散發調節,才會鬱積成內熱。(參看傷寒部分)因此溫病的唯一治療方法,初期就要重視“內熱”二字。初期階段的內熱指的是肺熱,指氣分而言;時間一久到了二、三期,則指心包絡(膻中)及血分、胃腸而言。中醫的辨證頗為精細,可以參考,但不可迷信其過於玄虛的理論。

然而,初期如果同時伴有表證(例如惡寒身痛),單純治療內熱很難奏效。如果略有類似表證,不論何時節,都應該在清輕芳香解熱藥物中,例如連翹、金銀花、桑葉、菊花、竹葉、夏枯草、佩蘭葉、鮮茅根等,加入清涼發散藥物,例如葛根、芥穗、防風、薄荷、白芷、藿香等,使外邪(即誘因,例如偶感風寒、穢氣)先自行消散,發出微汗,內蘊的熱邪(此時只是肺熱,腸胃尚未發熱,應注意)也會隨著清揚宣透而逐漸蒸發,此時內熱可以理解為熱氣,了解穢濁之氣入侵的道理。自然表裡雙清,大約二三劑即可痊癒,絕不會發展成第三期的腸熱及內閉的重症。中醫芳香去穢的理論,最為值得重視,中醫認為肺臟的呼吸,會感受穢濁及各種不正之氣,因而導致溫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