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9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西醫開首既無治法,對二、三期應用之瀉下藥,又缺乏滋養津液之品以佐之,故西醫對於此症,亦只有聽其演變。中醫治此症,本有良方,惟古書立論,似深奧而實朦朧,而又雜以不適用之各藥,減其良藥之效用,誤人太甚,中藥對二、三期之傷寒,又缺乏退熱之靈驗,是以不可盡信古書也。(所以中醫對此症,有各種不治之症矣,例如所謂壞病及種種定為不治之死證。

)西醫對本病之預後,亦有種種不良之規定,(例如合併腸出血、腦膜炎、肺炎、腸穿孔及熱度過高,脈搏反軟少之類。)則中西醫對於此症之治療,均有缺點,可想而知。余雖不敢謂中西醫藥,相機參用,必能使此症百治百癒。然確實知此症發生後,所以演變至於極重之時期者,強半由於中藥古方中之一部分太支離,西藥中之一部分,根本對此症無大效,因而延誤而成。(中西醫藥,各有短長,則敢斷言。

)以此症每逢冬季,最易流行,兵營中更易感染。余任第五鎮軍醫長八年之久,成績考試,輒冠全鎮軍醫官長,即以此症成績為多,曩者伴侶,仍有存者,當能證余言也。

余治療此症,何止千百,歷將中西醫藥,反覆比較試驗,確知此症中醫之傳經說,西醫之待期說,強半由於初起及經過中,治療醫藥之不適合,因而釀成較重之症象,絕非本病之漫無治法,必須聽其自然之謂,用特鄭重記載,學者不可不注重實際,自囿於一偏之見也。余豈敢自作聰明,反對古人,反對科學,然心所謂危,不忍不大聲疾呼,以告學者。

一得之愚,或有補於未來之醫術,望知我者諒此苦衷也。西藥中之預防注射,最有特效,不可不知,(傷寒預防漿苗等)又甘汞一藥,西醫對此症甚推重之,比較有效,特並識之。

附錄最近反證醫驗一則

張紹周(前綏靖公署副官處書記官),年五十六歲。清苑縣東關人,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,患溫病,頭痛、身熱、身痛、嘔逆、舌苔白、不惡寒(此不惡寒三字,係溫病徵象,須注意。)。余接診時,先經該署西醫官診治,服藥四日,未見效,熱度甚高。醫官認為腸熱重症(窒扶斯症),囑其迷住醫院,以免傳染。

(此症並未認錯,隔離更屬當然,閱者不可誤解。但西醫謂傷寒,溫病均為腸熱症,不無可議,此則希望西醫之有改進思想者,加之意也。)嗣延余診治,經診斷為溫症,除上列症均有外,右脈洪數,左脈亦大。肺胃初熱,僅與以甘汞錠二片每片含量0.2克(第一日)囑其即服。

嗣即大解一次,隔八小時,再服中藥,桑葉、丹皮、連翹、銀花、菊花、豆豉、薄荷等藥,連進二劑。第二日煎服一劑,分三次服。第三日豁然起床,病已痊癒。此症若純以西藥治之,必成腸窒扶斯重症,並無可疑,但在此季節(七月)病象、脈象,極易認定,即中醫所稱之溫症。然若投以中藥治傷寒之麻黃桂枝等湯,不但不能治病,且必加重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西醫初期缺乏有效治療方法,在二、三期使用瀉下藥時,又缺乏滋養津液的藥物輔助,因此西醫對此病只能任其發展。中醫治療此病本有良方,但古書論述深奧晦澀,又夾雜許多不適用的藥物,減弱了有效藥物的功效,誤導甚多。中藥對於二、三期的傷寒,又缺乏有效的退熱方法,所以不能完全相信古書。 (因此中醫認為此病有很多不治之症,例如所謂的壞病以及各種被判定為不治之死症。)

西醫對此病的預後也有許多不良的預測,(例如合併腸出血、腦膜炎、肺炎、腸穿孔以及高燒、脈搏微弱等)。因此中西醫治療此病都有缺點,可想而知。我不敢說中西醫藥結合運用就能使此病百治百癒。但我確實知道此病發展到極其嚴重階段,大多是因為中藥古方中部分藥物搭配不當,而西藥中部分藥物根本對此病無效,因而延誤治療所致。(中西醫藥各有優缺點,我不敢妄下斷言。)

此病每逢冬季最易流行,軍營中更容易感染。我擔任第五鎮軍醫長八年,成績考核總是名列前茅,這與我治療此病的經驗較多有關,至今仍有當時的病人存活,足以證明我的話。

我治療此病何止千百例,長期將中西醫藥反覆比較試驗,確知此病中醫的經絡學說,西醫的病程觀察,大多是因為初期和過程中治療藥物不當,才導致病情加重,絕非此病本身無藥可治,必須聽天由命。必須鄭重記載此事,學習者不可不重視實際,而受限於片面觀點。我不敢自作聰明,反對古人,反對科學,但心中憂慮,不得不大聲疾呼,告知學習者。

一點淺見,希望能對未來的醫術有所裨益,希望了解我的人能體諒我的苦衷。西藥中的預防注射效果最好,不可不知,(例如傷寒預防疫苗);此外,甘汞是西醫對此病推崇且有效的藥物,特此說明。

附錄最近反證醫驗一則

張紹周(前綏靖公署副官處書記官),五十六歲,清苑縣東關人,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患溫病,症狀為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、嘔吐、舌苔白、不惡寒(此「不惡寒」三字是溫病的徵象,需注意)。我接診時,他已先由該署西醫診治,服藥四天未見效,高燒不止。西醫認為是腸熱重症(傷寒),建議其住院隔離,以免傳染。

(此診斷並未錯誤,隔離也是必要的,讀者不要誤解。但是西醫認為傷寒、溫病都是腸熱症,這點值得商榷,希望西醫中有改進思想的人能加以注意。)之後他來找我診治,我診斷為溫病,除了上述症狀外,右脈洪數,左脈也較大。判斷為肺胃初熱,只給了他兩片0.2克的甘汞錠(第一天),囑咐他立即服用。

隨後他便大便一次,八小時後,再服用中藥:桑葉、丹皮、連翹、金銀花、菊花、豆豉、薄荷等,連服兩劑。第二天煎服一劑,分三次服用。第三天便能起床,病已痊癒。如果單純用西藥治療,必然會發展成嚴重的傷寒,毫無疑問。但在七月這個季節,病症和脈象很容易辨認,就是中醫所說的溫病。但如果用治療傷寒的麻黃桂枝湯等中藥,不僅不能治病,還會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