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8)

1. 一、傳染病類

乃於發汗藥中,遵照古方,芍藥、甘草,均行列入,汗既不透,邪漸入內,又復於內熱當下之時,誤解厥逆便溏,(此均熱象)遵照古方,又復加入種種收斂辛燥溫補之品,瀉又不透,致使腸胃之中,愈積愈熱,漸至腸出血期幾於無法挽回。蓋此症初得之時,本當發汗,而誤於成方,發汗不徹底,其後病熱演進,當攻下,而又誤於成方,攻下不徹底,由淺入深,遂成重症。病名極清楚,病象極顯明,治法極簡單,本可順理成章,一藥而癒。

所可歎者,即古人誤今人,今人誤病人,一誤再誤,(其唯一害人之方藥,即在於桂枝、芍藥、附子、人參,五味子、白朮等等,與此君病變,大相反悖之各藥品。)此症死於此藥者不知凡幾,可勝歎哉!中醫至此,實必束手無策矣,余適於是時自鄂回籍,接診此症,(病狀如上述)認為腸熱已甚,此時病者已衰弱不堪,唯有哭泣。津液將枯,乃為立下方。

第一方午前八點鐘服:生大黃三錢、枳實二錢、芒硝一錢五分,煎妥沖入芒硝一次服,服藥後一點鐘,囑病者多飲白水。服一劑大下如黑油狀物之糞便,病勢大見輕減,當日服阿斯比林(西藥方),體溫亦下降,因而能進稀粥一杯。

第二方午前八點服一次,午後八點服一次:生大黃一錢、枳實一錢、芒硝一錢、生地四錢、寸冬二錢、元參二錢、丹皮三錢,煎妥分二次早晚分服,服下後,退熱最為顯著,病熱更減輕。

西藥方(此方服中藥時,每日服之,約三日。):阿斯比林0.1~0.3克(一包),於發高熱時服下,(約在午後三點鐘)此藥分量太輕,以病者已衰弱,恐其副作用發汗太大,致心臟有險,故用此小量。此時若用硫規,則多無效,此經驗若干年始知之,謹以告知讀者。(硫規雖無發汗之副作用,而不適用於此等熱)

服前中西藥方均大效,病約五、六日,即漸向癒,此後所服藥品,不過西藥中之稀鹽酸、橙皮酊等之清涼藥,及中藥內之生地露、銀花露等輕清之品,而阿斯比林亦於熱度微高時,給予0.1~0.2克一包服下,(約三、四日或間日服之)如此調理約二十餘日,病已痊癒。

此症初起,中藥有大效,西藥絕無效。(阿斯比林等)至第二、三期,純恃中藥無特效,(例如大黃、芒硝、生地、元參、丹皮等)純用西藥(例如甘汞、硫苦、阿比、安比、撒曹、硫規等)亦無特效。

余不知經過若干人之實驗,而確知此症用藥之時機,及適用中或西之藥品,有時絕對無效,(例如傷寒初得之用阿比等)有時中西藥相得益彰。(例如二,三期,早晚服中藥之瀉下藥,中間與以一包或二包之阿比。)並能確知中西藥雖係同一作用,而各有所宜,(例如西藥之甘汞,硫苦對於傷寒絕不如中藥之大黃、芒硝。)此症中西醫之治法,分之均易釀成重症。

白話文:

一、傳染病類

治療這種疾病,一開始應該使用發汗藥,但如果按照古方,使用芍藥、甘草等藥物,汗液排不出來,邪氣就會進入體內。接著,在內熱加重的時候,如果誤以為是厥逆、便溏(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),又按照古方加入收斂、辛燥、溫補的藥物,導致瀉下也不徹底,腸胃內的熱氣越積越多,最終發展成腸出血,幾乎無法挽回。其實,疾病初期應該發汗,但因為錯誤地使用了成方藥,導致發汗不徹底;後來病情發展,應該攻下,卻又因為錯誤使用成方藥,攻下不徹底,病情由淺入深,最終變成重症。疾病名稱很清楚,症狀也很明顯,治療方法也很簡單,本可以順利治愈,卻因為用藥失誤而延誤病情。

令人惋惜的是,古人的錯誤影響了今人,今人的錯誤又傷害了病人,錯誤一再發生。那些有害的藥物,例如桂枝、芍藥、附子、人參、五味子、白朮等等,都與這種疾病的病理變化完全相反。死於這些藥物的病人不計其數,實在令人痛心!中醫在這方面,確實束手無策。我從湖北回老家後,接診了這樣一位病人(病情如上所述),發現他的腸道積熱已經很嚴重,病人已經虛弱不堪,只能哭泣,體液都快耗盡了,我立刻開了方子。

第一方:上午八點服用:生大黃三錢、枳實二錢、芒硝一錢五分,煎好後沖入芒硝一起服用。服藥後一點鐘,囑咐病人多喝白開水。服用一劑後,排出大量像黑油一樣的糞便,病情明顯減輕。當天服用阿斯匹靈(西藥),體溫也下降了,病人還能吃下一杯稀粥。

第二方:上午八點服用一次,下午八點服用一次:生大黃一錢、枳實一錢、芒硝一錢、生地四錢、寸冬二錢、元參二錢、丹皮三錢,煎好後分早晚兩次服用。服藥後,退熱效果非常明顯,病情也進一步好轉。

西藥方:(服用中藥期間,每天服用,約三日):阿斯匹靈0.1~0.3克(一包),在發高燒時服用(大約在下午三點),因為病人已經很虛弱,擔心阿斯匹靈的副作用——發汗過多,危及心臟,所以用量很小。此時如果使用硫酸奎寧,多半無效,這是多年經驗的總結,謹此告知讀者。(硫酸奎寧雖然沒有發汗的副作用,但並不適用於這種熱症)。

服用上述中西藥方後,效果都很好,大約五、六天后,病情就開始好轉。之後服用的藥物,只是西藥中的稀鹽酸、橙皮酊等清涼藥物,以及中藥中的生地露、金銀花露等清淡藥物,阿斯匹靈也在體溫略高時服用0.1~0.2克一包(大約三四天或隔日服用一次)。這樣調理大約二十多天,病人就痊癒了。

這種疾病初期,中藥療效很好,西藥則完全無效(例如阿斯匹靈等)。到了第二、三期,單純依靠中藥也無特效(例如大黃、芒硝、生地、元參、丹皮等),單純使用西藥(例如甘汞、硫酸鎂、阿比林、安替比林、水楊酸鈉、硫酸奎寧等)也無特效。

我經過多次臨床實驗,才確切地掌握了這種疾病的用藥時機以及適用中藥或西藥的情況。有時中西藥完全無效(例如傷寒初期使用阿比林等),有時中西藥卻能相輔相成(例如二、三期,早晚服用中藥瀉下藥,中間服用一包或兩包阿斯匹靈)。我也確切地知道,中西藥雖然作用相同,但各有其適用之處(例如西藥中的甘汞、硫酸鎂治療傷寒遠不如中藥中的大黃、芒硝)。這種疾病,中西醫的治療方法如果使用不當,都容易導致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