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6)
病症卷三 (6)
1. 一、傳染病類
此時總以甘寒苦降疏通腸胃為要,凡見痞悶結胸症,宜以小陷胸湯加減為治,若見潮熱、譫語、腹滿或痛,此時或有頭痛,不可誤認,疑為仍有表證也,均宜用大黃(若癥結不實,或病人太弱,宜用熟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藥微卜之。
此時不必用芒硝),若脈症均實,舌黃唇裂、口渴、腹痛、譫語、潮熱、小便赤短,急以生大黃加芒硝(枳實、厚朴等亦可用)下之,此時必有皮膚之熱,并宜以阿斯比林、安基比林等西藥作退熱用,但與中藥須隔開六點鐘用之,此時亦可用硫苦等。此第二期之治法也,此期治之得法,亦不致病勢加重,演成腸出血及腸穿孔之危險。
惟此期間有借重西藥之時,(參看醫驗)與第一期之治法,純用中藥者有別,(第一期西藥必無效)不可不知。
柴胡為此期有寒熱往來之專藥,與頭痛加以川芎、白芷皆有效。此期亦有黃疸症狀,(西藥硫苦治黃疸有效可用之)應參照茵陳湯等治法,再佐以對症各藥可也。此期治法,於疏通腸胃等法之外,(用承氣湯等勝於用硫苦及甘汞等。)必須用西藥退熱,(撤曹、安基比林、阿斯比林、硫規等,均可選用)亦可兼用清涼劑,(例如稀鹽酸等。
惟心臟衰弱者,脈微細,或有自汗、盜汗者,於用退熱劑時,宜特別謹慎,勿用太大之量)較之純用中藥,特別有效,失此不治,則入於第三期,勢愈危險矣。古方中非無靈驗之方,但大多數為其他成方所混淆,故必經多年實驗,方有真確認識,抉擇而出,即本編所采之古方是也。
第三期治法:此期中醫所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各症,西醫所謂腸出血及腸穿孔等合併症。更覺棘手,若第一、二期治之得法,(汗下)絕不致演成三期,此種病變純由於過信中醫古書含混迷離之說,雜成胸際。一遇此病,無從下手,以致認症則迷惘猶疑。(因聲說貌似精妙玄深,實則紛亂雜揉,導入迷陣,學者愈究心,精神愈紊亂矣。
)用藥則拘板牽強,(視古方為神聖,殺人即在於此)一誤再誤,病勢演進不已,乃至不可救藥,醫者猶自稱曰此某經症,用某經方也,哀哉!症已至此,絕非病之當然現象,西醫治傷寒,以藥品不能如中醫之適應此症,故多演成重症,遂認待期療法,為確乎不拔之說,實則西醫非不精,所苦者無此藥也。
設使此症初起,當純粹表症之時,一汗而癒,腸何由熱?何由出血?何由穿孔耶?迨演至第二期,中醫承氣湯等確實較西藥為優,然又苦於退熱藥不如西藥之適應此症,又再惑於種種古書之說,一誤再誤,亦可演成第三期之危險,余經過此症多矣,確知中西治法,合之(適當病機)則十之八九可以速愈,離之則各有所短也。
此時不可不有心靈手敏之主張,挽救垂死之病者,運用醫藥,隨機應變、處處得法,十或救其二、三。以余之經驗,病至此種階段,十之八九已成險症。腸出血期,所便多膿血,或黑油樣之物,此時尚能希望治癒,至腸穿孔期,則絕少挽救之法矣。此時恆有四肢厥逆,若其體溫仍高,則仍可下之,或大劑滋陰,此時要有十二分認識病症,不可濫用瀉藥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治療初期,應以甘寒苦味的藥物瀉火通便,以緩解腸胃阻塞。若出現胸悶、胃脹等症狀,可用小陷胸湯加減治療。若出現發熱、神志不清、腹脹或腹痛(可能伴隨頭痛,需注意區分是否為表證),可用大黃治療。若病情嚴重,或病人體質虛弱,則用熟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藥緩瀉。此時不需使用芒硝。如果脈象強勁有力,舌苔黃厚,嘴唇乾裂,口渴,腹痛,神志不清,發熱,小便短赤,則需立即使用生大黃加芒硝(也可加枳實、厚朴)攻下。此時病人通常伴有皮膚發熱,應同時使用阿司匹林、安替比林等西藥退熱,但需與中藥服用時間間隔六小時。也可以使用硫酸鎂等藥物。這是第二期的治療方法。若此階段治療得當,則可避免病情加重,降低腸出血和腸穿孔的風險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階段可適當使用西藥(詳見臨床經驗),與第一階段純用中藥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(第一階段西藥通常無效)。
柴胡可以治療此階段寒熱交替的症狀,若伴有頭痛,可加入川芎、白芷等藥物。此階段也可能出現黃疸,可以使用西藥硫酸鎂治療黃疸,並參考茵陳湯等方劑,再根據症狀添加其他藥物。此階段的治療,除了疏通腸胃之外,使用承氣湯等方劑比使用硫酸鎂和甘汞等西藥更有效。必須使用西藥退熱(如安替比林、阿司匹林、硫酸奎寧等),也可同時使用清涼劑(例如稀鹽酸等)。但心臟衰弱、脈搏微弱,或有自汗、盜汗的患者,使用退熱藥時需格外謹慎,避免劑量過大。與純用中藥相比,此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更有效。若治療不及時,則會發展到第三期,病情將更加危險。古代方劑中固然有一些有效的方子,但大多數被其他方劑混淆,需要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才能真正確定其療效,本篇所使用的古方正是經過這樣的篩選。
第三期治療:此階段的中醫診斷為太陰、少陰、厥陰證,西醫診斷為腸出血、腸穿孔等併發症,治療難度極高。如果第一、二期治療得當,則不會發展到第三期。這種病情的嚴重惡化,往往是因為過度迷信中醫古籍中含糊不清的論述,導致診斷和治療錯誤。一遇到此病,便不知所措,診斷猶豫不決;用藥拘泥古方,生搬硬套,導致病情不斷惡化,最終難以挽回。醫生卻仍自稱這是某經症,用的是某經方,令人痛心!此時的病情已非疾病的自然發展,而是人為造成的嚴重後果。西醫治療傷寒,藥物不及中醫靈活,所以常發展成重症,因此認為等待病程自然發展的療法是唯一方法,這是不對的。西醫不是不精通,而是缺乏有效的藥物。
如果疾病初期是純粹的表證,只需發汗即可痊癒,何來腸熱、腸出血、腸穿孔?到了第二期,中醫的承氣湯等確實比西藥更有效,但苦於缺乏西藥那樣有效的退熱藥,又迷信各種古籍的說法,一再錯誤,也可能發展到第三期。我治療過很多此類病例,確信中西醫結合治療(針對病機)可以使大多數病人迅速痊癒,單獨使用中醫或西醫都有其不足之處。
此時需要醫生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,搶救垂危病人。運用藥物,隨機應變,處處得法,或許可以救活二三成病人。根據我的經驗,到了這個階段,十有八九已經是危症。腸出血期,大便帶有膿血或黑色油樣物質,此時仍有治愈的希望;到了腸穿孔期,則幾乎沒有挽救的可能了。此時通常四肢厥冷,如果體溫仍然很高,則可以攻下,或大劑量滋陰。此時必須對病情有充分的認識,不可濫用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