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5)
病症卷三 (5)
1. 一、傳染病類
(傷寒表證發汗,有一種鄙俚之病理,人人易懂,就是病人皮子外面的毛孔,被寒氣一侵,全閉煞啦,內裏的熱氣,透不出來了,所以攻的渾身不好受,冶此傷寒表證的中藥,全是溫性,而且多帶辛辣氣味的,所以有用生薑的,吃下去,能叫內裏頭熱氣格外的膨脹得很,一下子就把外皮的毛孔,完全的拿汗給衝開了,這病就立時好了,這有什麼神奇呢?可是溫病初得的發散,不是這樣,所以中醫治此二症,格外的靈。)
所最忌者,於以上諸藥之中,妄加其他藥品,例如死守古方,視力神聖,而又誤於玄虛之說,自入迷途是也。以致藥力不純,不能發汗,反而貽誤病機,良可浩歎!此段余有反對古書之意思,知我罪我,所不薛也。
此症用發汗藥,有應注意者,大凡太弱之人,及老年人,用藥分量,均宜格外謹慎,囑其覆被發汗,亦應諄囑看護者,格外注意,以防發汗過量,心臟停止。所謂汗脫麻黃更不可用大量,成年人一至二錢為準,且須用蜜炙,以免危險。寧使一劑汗不透,再服一劑,萬不可猛浪從事,致出危險。
而桂枝一藥,尤易令人鼻衄,用時亦宜小量,或以不用力是,此傷寒病第一期之治法也。
此症初得之始,發散得法,一汗而解。病者或認為感冒風寒,殊不重視,故中醫藥功用之妙,亦半掩沒於此感冒風寒四字之中矣。失此不治,或用藥雜亂,致內外閉塞略久,而後體內蓄熱太多,侵及腸胃各臟,於是種種熱候,不易消散,(腸窒扶斯熱型)遂有西醫待期療法無可奈何之名詞。
然余於此症,每相機處理,屢經試驗,認定第一期之根本治法,中藥實有不可思議之妙,寧不可拘拘於西醫之說,自棄其固有之良法,更望有志世界醫學者;采余此說保守中藥之特長,而應用之,以佐治療之成績,則幸甚矣。
余所主張腸窒扶斯病名,不能概括傷寒與溫病兩病而言,其實驗之理由,即基於此。蓋溫病初起,亦有惡寒、惡風、頭痛、骨節痛等表證。(腰痛者少)惟其脈則與傷寒大異,溫病脈多浮洪,右寸脈尤顯或大而濡,絕少傷寒初起之緊弦等脈,此為最應注意之點。再則為氣候關係,傷寒多在天氣極寒之冬季,而春夏秋三季獨少,溫病則四時皆有。
且一有溫病流行,較傷寒更多普遍較傷寒之傳染為速尤易分辨。然溫病初起,症狀雖與傷寒略同,此時若以治傷寒表證之辛溫發散藥治之,例如用麻黃、桂枝、(古書治溫病,有主用桂枝者,大謬。)羌活、細辛、獨活等藥,發汗過當必致危險。此時用西藥中之安基比林等更無效。
故余謂腸窒扶斯病名,實不宜概括傷寒與溫病兩病,籠統言之也。
第二期(中醫所謂陽明、少陽各證)治法:此是汗不得法,邪已漸漸入裏,內臟已漸乾燥,一切發汗之藥,不能再用。此時治法之有效者,首推大黃、芒硝,其次則柴胡、前胡、黃芩、竹葉、石膏、青皮、厚朴、枳實,再次則瓜蔞、半夏(此藥略燥,用時注意梔子、豆豉、茵陳蒿、赤小豆、發黃者用之)、杏仁、黃柏等藥,可以相機擇用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傷寒初期表證發汗的原理很簡單:寒氣入侵毛孔使其閉塞,體內熱氣無法排出,導致全身不適。治療此症的中藥多屬溫性辛辣,例如生姜,能使體內熱氣擴張,衝開毛孔,使汗液排出,病症即可痊癒。這並非什麼神奇之處。但溫病初期的發散方法與此不同,因此治療這兩種疾病的方法也大相逕庭。
最忌諱的是在上述藥物中任意添加其他藥品,例如死板地遵循古方,視古方為神聖不可侵犯,而迷信玄虛的說法,這樣反而會導致藥力不純,無法發汗,耽誤病情,令人惋惜!我這段話有違背古籍的意思,知道我的就批評我吧,我並不害怕。
使用發汗藥需注意:體弱者和老年人用藥量需格外謹慎,需囑咐患者蓋好被子發汗,看護者也需格外注意,防止發汗過量導致心跳停止。麻黃尤其需要注意用量,成人每次一至二錢即可,且需用蜜炙,以防危險。寧可汗出得不夠,再服用一劑,萬不可操之過急,造成危險。
桂枝容易引起鼻出血,用量也宜減少,甚至可以不用。這是傷寒初期治療方法。
此症初期,若發散得當,一汗即解。但患者常誤以為只是普通感冒,不予重視,導致中醫藥的妙用被輕忽。若錯過治療時機,或用藥雜亂,導致體內外閉塞時間較長,體內蓄熱過多,侵犯腸胃等臟器,產生各種熱症,不易消散(類似西醫的腸梗阻性發熱),西醫也束手無策。
但我對此症經過多次驗證,認為初期中醫治療方法確實有其獨到之處,不應輕易放棄,希望有志於世界醫學的人士,能借鑒我的觀點,發揚中醫的優勢,提高治療效果。
我所提出的「腸窒扶斯」病名,不能概括傷寒和溫病兩種疾病。實驗的依據如下:溫病初期也會有惡寒、惡風、頭痛、骨節痛等表證(腰痛較少),但脈象與傷寒大相逕庭,溫病脈多浮洪,右寸脈尤其明顯,或大而濡,很少像傷寒初期那樣脈象緊弦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此外,氣候方面,傷寒多發生在嚴寒的冬季,春夏秋三季較少見;溫病則四季皆有。
而且溫病流行時,比傷寒更普遍,傳播速度也更快,更容易區分。但溫病初期症狀與傷寒略同,此時若用治療傷寒表證的辛溫發散藥,如麻黃、桂枝(古書中用桂枝治療溫病是大錯特錯)、羌活、細辛、獨活等,發汗過度必將導致危險。此時使用西藥如安替比林等也無效。
因此,我認為「腸窒扶斯」病名不應籠統地概括傷寒和溫病兩種疾病。
第二期(中醫所謂陽明、少陽各證)治療方法:若發汗不得法,邪氣漸漸入侵內部,臟器漸漸乾燥,此時一切發汗藥都不可再用。此時有效的治療方法,首推大黃、芒硝,其次是柴胡、前胡、黃芩、竹葉、石膏、青皮、厚朴、枳實,再次是瓜蔞、半夏(此藥略燥,使用時需注意搭配梔子、豆豉、茵陳蒿、赤小豆,發黃者宜用)、杏仁、黃柏等藥,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