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3)
病症卷三 (3)
1. 一、傳染病類
(傳染病有多種,茲所錄者,僅余經驗多年,確實有效之治法。其未經確實認定或試驗未久各病症,一概從略。不敢虛偽欺人,致蹈前人著書,鋪張揚厲之覆轍。閱者宜注意此點,深信余言也。)
(傷寒與溫病,根本不同,西醫腸窒扶斯症,則包括傷寒、溫病而言,殊嫌含混(論詳前)。)
【原因】本病為體外嚴寒所侵而致,尤以身居暖室,驟遇外間大寒,遂致皮膚所感,冷熱懸殊,周身毛孔,驟然緊縮閉塞,體內熱氣,不得透達於外,蓄積體內,遂成傷寒之症。然此症多見於嚴冬天氣,若春夏秋間,則極少也。西醫則謂由於腸窒扶斯桿菌之傳染,自是確論,然考西醫書所謂腸窒扶斯,實不僅指傷寒一症而言。(溫病、瘟疫均包括在內)故余對本病主張,仍宜分別立名,不敢從同。
蓋傷寒與溫病,確係兩病,若以中醫同一治法治之必左。西醫既以腸窒扶斯名此二症,故其治法亦無分別。(蓋傷寒一症,系外表先傷於寒,初病治法,必先解表寒。唯治不得法,乃傳經入裏成為內熱,結果必至腸熱。溫病一症,係肺內先有實熱,初病治法,必先解肺熱。唯治不得法,亦必至腸熱。
二症結果,雖似相同,然在初病之時,中醫之治法及藥品,絕不相同,且有奇效。唯西醫對此二症,則治無分別,故治療成績,遠遜於中醫也。)除預防注射,對症療法,待期療法外,若患者既已病倒,實無他法可以使該病從速痊癒,(血清療法效力亦不盡準確)結果必視腸之病變若何,而待其自然之轉歸,此實不得不謂為西醫之缺點。
然此種缺點,或由於中西醫藥隔閡太甚。此隔閡二字,並非西醫不通中藥,中醫不通西藥之謂。蓋現今中西藥物,已漸有混合之勢;近閱中醫刊物,多有論及西藥者,西藥之中,亦有從事化製中藥者。
表面上視之,似已減少隔閡,中西匯通,殊不知中西醫藥之隔閡,不但仍在,且恐又因此不徹底之貫通,而失去中醫治法及藥品之特長,不但無益,而反害之,(舉例說明於下:①西藥中近已適用麻黃素,其功用則有定喘及利尿諸作用,然以此種麻黃素代中醫之麻黃湯,以治傷寒之太陽證,未有不大左者。
②中醫刊物上,曾有列麻黃等發散藥於解熱劑中者,曰服之有發汗作用,名之曰發汗解熱劑,與西藥之安基比林等退熱藥,相提並論,曰:安基比林服之,每每發汗,亦名之曰發汗解熱劑。此種著述,看似中西貫通,毫無隔閡,然試將此二藥,分別治療同一之病症,則絕對不能一律有效。且既稱麻黃等為發汗退熱劑,若概以麻黃治熱病,其殺人之速,必易如反掌。
若以安基比林等退熱劑,而冠以發汗二字,尤覺可笑。蓋安基比林之發汗,係其副作用,絕非麻黃之發汗解表專能透澈表裏之比也。傷寒表證,或較重之感冒症,一試便知,何可只憑理想,強加攏合以誤後人。余深恐因此不徹底之匯通,失去中西醫之特長,與夫本來之面目,故不憚反覆言之,非好辯也。
白話文:
一、傳染病類
(關於傳染病有很多種,這裡記錄的,只是我多年經驗中,確實有效的治療方法。那些未經證實或試驗不夠久的病症,我一概省略不提。我不敢虛假欺騙,重蹈前人寫書時,誇大其詞的覆轍。讀者應該注意這一點,相信我說的話。)
傷寒和溫病,根本是不同的兩種病。西醫說的腸窒扶斯症,卻把傷寒和溫病都包含在內,顯得太過含糊(詳細的論述在前面)。
【病因】這種病是因為身體受到外界嚴寒侵襲而引起的。特別是身處溫暖房間的人,突然接觸到外面的嚴寒,皮膚受到刺激,冷熱差異太大,全身毛孔突然緊縮閉塞,體內的熱氣無法散發出去,積蓄在體內,就形成了傷寒的症狀。這種病多發生在嚴寒的冬天,如果是在春夏秋季,就很少見。西醫認為這是由腸窒扶斯桿菌傳染引起的,這當然是確切的論點。但是考察西醫的書,所謂的腸窒扶斯,實際上並不僅僅指傷寒這一種病。(溫病、瘟疫都包括在內)所以,我對這種病的看法,仍然主張應該分別命名,不敢混為一談。
傷寒和溫病,確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如果用中醫相同的治療方法來治療,一定會出錯。西醫既然把這兩種病都叫做腸窒扶斯,所以他們的治療方法也沒有區分。(傷寒這種病,是身體外部先受到寒邪侵襲,最初的治療方法,必須先解除表面的寒邪。如果治療不得當,就會傳入體內,轉為內熱,最後一定會導致腸道發熱。溫病這種病,是肺部先有實熱,最初的治療方法,必須先解除肺部的熱。如果治療不得當,也一定會導致腸道發熱。
這兩種病的結果,雖然看起來相似,但是在發病初期,中醫的治療方法和藥物,是完全不同的,而且會有奇效。但是西醫對這兩種病,治療方法沒有區分,所以治療效果遠不如中醫。)除了預防注射、對症治療、等待病程發展之外,如果病人已經病倒,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使病情快速痊癒。(血清療法的效果也不完全準確),結果只能看腸道的病變情況如何,等待病情自然轉好。這實在不得不說是西醫的缺點。
然而這種缺點,或許是因為中西醫藥的隔閡太深。這個隔閡,並不是說西醫不懂中藥,中醫不懂西藥。現在中西藥物,已經有逐漸混合的趨勢;最近看中醫刊物,有很多討論西藥的文章,西藥中也有從事中藥化學研究的人。
表面上看起來,似乎已經減少了隔閡,中西醫藥正在融合。殊不知中西醫藥的隔閡不但仍然存在,而且恐怕會因為這種不徹底的融合,反而失去中醫治療方法和藥物的特長,不但沒有好處,反而有害。(舉例說明如下:①西藥中最近已經使用麻黃素,它的功效包括平喘和利尿等作用,但是如果用這種麻黃素代替中醫的麻黃湯,來治療傷寒的太陽證,一定會出大錯。
②中醫刊物上,曾經有人把麻黃等發散藥列入解熱劑中,說服用後有發汗的作用,稱之為發汗解熱劑,與西藥的安基比林等退熱藥相提並論,說安基比林服用後,常常會發汗,也稱之為發汗解熱劑。這種寫法,看起來中西貫通,毫無隔閡,但是如果把這兩種藥,分別治療同一種疾病,絕對不可能都有效。而且既然稱麻黃等為發汗退熱劑,如果用麻黃治療各種熱病,它殺人會像反手一樣容易。
如果把安基比林等退熱劑,冠上發汗二字,就更可笑了。因為安基比林的發汗,只是它的副作用,絕不是麻黃發汗解表,能徹底透達表裡的功效可以相比的。傷寒表證,或者比較嚴重的感冒症,一試就知道,怎麼能只憑空想,強加湊合來誤導後人。我深怕因為這種不徹底的融合,失去中西醫的特長,以及它們本來的面貌,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說明,並不是喜歡辯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