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9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9)
1. 十七、炎症
B.自身體既存之炎性病灶,病灶就是人身內部生病的小孔、小疙瘩的相似地方。這地方有時遇到機會,它就生出催炎體。其催炎體比方這種病水浸潤出來到無病的地方,它就能催該部也發生新炎症。由血管或淋巴管輸送於遠隔部,以催起新炎症,此炎症之原因也。
3.炎症之病變,概括為血管變化與組織變化之二種:
①血管變化,於炎症初期,多現動脈性充血,血管運動神經失其固有之調節作用,於是小動脈及毛細管擴大,灌注多量之血液。此際在黏膜,(例如口內皮)或外面皮膚,可目見潮紅現象,即由於該部之充血使然。然炎症充血,與單純性充血(例如腦充血)有異。因其持續之時間甚長,所以續發血管壁之變化,而白血球自此遊出,聚集於血管周圍之組織中。(浸潤)此滲出之白血球,常包圍於組織中害物存在之地方(例如竹木刺)。
此現象名為化學牽引作用。若病變進行,赤血球及血小板亦滲出於血管壁之外,此時炎症則更覺顯明。此種滲出液,若瀦留於漿液膜腔,或浸潤於組織中,則成炎症性浮腫。結果則現紅腫之象。例如溫熱病之關節腫。
②組織變化,於炎症中,又分退行性變化(此種變化該部多現壞死,在慢性炎症中,該部多陷於乾酪變性,俗云白乾,在外皮則云陰疽之類。)及進行性變化(在輕炎症滲出液),不久被吸收,(治癒)若進行至一定程度,則炎灶之白血球,由貪食作用,而搬出局部之細菌及廢頹物,且從炎灶之周圍組織,新生血管、淋巴管,以吸收液性及可溶性之廢頹物,同時又增殖結締織細胞,形成肉芽組織而成瘢痕(俗云疤)以治癒。此炎症病變之大概也。
4.炎症分類及名稱,此種分類及名稱,歸納起來,定為四種:
①變性炎,係指臟器實質起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者而言。此即實質炎,余曾見一患腎臟炎者,割除之腎臟一具,由肉眼視之,已成腐敗樣,即此類。
②滲出性炎,以現滲出性作用為特徵。例如漿液性、纖維素性、化膿性、喀答兒性、(流出之義)出血性、壞死性、腐敗性等炎症,均屬此類。但數種合併移行變化者亦常事,中醫不必細分,例如肋膜,只要診得有水,便可推定為滲出性炎症,施以滲利治法。中醫無放水法,不必談,中藥內之茯苓,對於滲出性炎症,有特效,則歷經試驗,均不爽,但須大量耳。
③增殖性炎,以結締組織之增生為其特徵,此為以上二種炎症之補正作用。
④肉芽性炎,此種由於特種傳染性原因而起。例如梅毒,雖為肉芽組織,然能久保其狀態,不易結成瘢痕,且多有陷於壞死之趨向者。
5.炎症之經過,有遲速二者之不同,大凡一時性炎症之經過,僅數時間,即可恢復常態。若在急性炎,則須亙三、四周或數日以上,而後治癒。在慢性炎,則更須延長,而後有治癒之可能,大約炎症經過之遲速,多關係於刺激方法之強弱,(例如以稀薄之巴豆油,注入皮下,則起漿液性炎,其經過較短,若以濃厚之巴豆油注入皮下,則起化膿性炎,其經過亦長。)刺激時間之長短,(例如同受溫度之刺激時間短者,可起單純性充血,時間過久,則發重劇之壞疽性炎。)及組織之狀態,而異其趨向。(例如在榮養不良貧血之組織.雖受刺激時間短,作用輕,亦發較著之炎性變化,其他如慢性瘀血,榮養障礙之組織,雖受僅微刺激,亦能起高度炎症。)此炎症經過之大略也。(凡炎症血管壁之變化及血液成分之滲出,復其原來狀態,即為治癒,此理極淺,勿庸贅述也。)
白話文:
十七、炎症
人體內部既有的發炎病灶,就像身體內部的小孔或小疙瘩之類的地方。這些地方有時會產生促炎物質。這些促炎物質,就像病水一樣,滲透到沒有生病的地方,就會誘發新的炎症。它們可能經由血管或淋巴管傳播到遠處,引起新的炎症,這就是炎症的原因。
炎症的病變大致分為血管變化和組織變化兩種:
①血管變化:炎症初期,大多出現動脈充血,血管運動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作用,導致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,大量血液灌注。此時在黏膜(例如口腔內膜)或皮膚表面,可以看到發紅的現象,就是因為局部充血造成的。但是炎症性充血和單純性充血(例如腦充血)不同,因為炎症性充血持續時間很長,因此會導致血管壁的變化,白血球從血管中滲出,聚集在血管周圍的組織中(浸潤)。這些滲出的白血球通常會圍繞在組織中病原體存在的地方(例如木刺)。這種現象稱為化學趨化作用。如果病變繼續發展,紅血球和血小板也會滲出血管壁外,此時炎症會更加明顯。如果這種滲出液滯留在漿膜腔內,或浸潤到組織中,就會形成炎症性水腫,表現為紅腫,例如溫熱病引起的關節腫脹。
②組織變化:炎症中的組織變化又分為退行性變化(這種變化局部常出現壞死,在慢性炎症中,局部常發生乾酪樣變性,俗稱白乾,在皮膚表面則稱為陰疽等)和進行性變化(輕微炎症的滲出液很快會被吸收,從而痊癒)。如果炎症發展到一定程度,炎灶中的白血球會通過吞噬作用清除局部的細菌和壞死物質,同時從炎灶周圍組織新生血管和淋巴管,吸收液體和可溶性壞死物質,並增生結締組織細胞,形成肉芽組織,最終形成瘢痕(俗稱疤痕)而痊癒。這就是炎症病變的大致過程。
炎症的分類和名稱,歸納起來可分為四種:
①變性炎:指臟器實質發生混濁腫脹、脂肪變性。這也就是實質炎,我曾經見過一個腎臟炎患者,切除的腎臟肉眼可見已經腐敗,就是這種情況。
②滲出性炎:以滲出性反應為特徵。例如漿液性、纖維素性、化膿性、膿性(流出的意思)、出血性、壞死性、腐敗性炎症都屬於這一類。但幾種炎症合併或轉化也很常見,中醫不必細分。例如胸膜,只要診斷有積液,就可以推斷為滲出性炎症,採用利水消腫的治療方法。中醫沒有放水的方法,不必多說。中藥中的茯苓對滲出性炎症有特效,經多次實驗都驗證有效,但需要大量服用。
③增殖性炎:以結締組織增生為特徵,這是前兩種炎症的修復作用。
④肉芽腫性炎:由特殊的感染原因引起,例如梅毒,雖然形成肉芽組織,但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態,不容易形成瘢痕,而且大多傾向於壞死。
炎症的過程有快慢之分,一般一過性炎症的過程只需幾個小時就能恢復正常。如果是急性炎症,則需要三到四周或幾天以上才能痊癒。慢性炎症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痊癒。炎症過程的快慢,大多與刺激的強度(例如用稀釋的巴豆油注入皮下,會引起漿液性炎症,過程較短;如果用濃縮的巴豆油注入皮下,則會引起化膿性炎症,過程較長)、刺激時間的長短(例如同樣是受熱刺激,時間短的可能只引起單純充血,時間長則會發生嚴重的壞疽性炎症)和組織的狀態有關(例如營養不良、貧血的組織,即使刺激時間短,作用輕微,也會出現明顯的炎症變化;其他如慢性瘀血、營養障礙的組織,即使只受輕微刺激,也能引起高度炎症)。這就是炎症過程的大致情況。(炎症中血管壁的變化和血液成分的滲出恢復原狀,就是痊癒,這個道理很淺顯,不必多說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