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7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7)

1. 十六、二便不禁

二便不禁此亦應分虛實證治之。凡熱性病,例如傷寒;多有大小便不能自主者,(大便或溏或稀水,小便點滴頻數。)率應治其主症。(主症一去,此症不治自癒。)若係虛證,(此必參照其他各症,例如暴厥,及虛勞人,驚恐疲勞,及大病之後,皆屬之。)則宜分別其何處衰弱,治其主症,再加以收澀之品,(此病理是神經衰弱及麻痹(膀胱),中醫統名為虛弱。)多有能治癒者。

余治癒一因變亂長途逃難,勞苦驚恐太甚,因而患小便不禁之青年,以白朮等治之而癒。

白話文:

大小便失禁要區分虛實來治療。凡是熱性疾病,例如傷寒,常常會出現大小便不能控制的情況(大便可能稀溏或像水一樣,小便則頻頻少量),應先治療主要的疾病症狀。主要的疾病症狀治好了,大小便失禁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是虛證引起的(這需要參考其他症狀,例如暴厥、虛勞的人、受到驚嚇疲勞,以及大病初癒的人,都屬於此類),就要分辨是哪個部位虛弱,先治療主要的症狀,再配合一些收斂止洩的藥物(這種病理在西醫來說是神經衰弱和膀胱麻痺,中醫統稱為虛弱)。很多這種情況都能治癒。

我曾經治癒一個年輕人,他因為戰亂逃難,勞累奔波、驚恐過度,導致小便失禁,我用白朮等藥物治療,就治好了。

2. 十七、炎症

此病理余純采西醫之說,似不宜於此書中論及之,然此病象,甚關緊要,且有助於中醫之診斷,故加以詳細說明於下,願學者注意及之;不可存門戶之見也。

1.炎症之定義,吾人身體上組織之一部,受炎性刺激後,其反應起充血滲出(俗云發紅),營養障礙,細胞增殖(俗云腫)者,名曰炎症。即因外來刺激(例如受了大寒、大熱、火燒、木刺等),組織之生活機亢進,且起變化之反應狀態也,(亢進就是發旺的意思,例如喝了酒,心臟的生活機加快是也;起變化,就是受刺激之部分,變了原樣,例如吃了麻醉藥,腦神經就變化成遲鈍的樣子。反應二字,反奴是對答,應就是應付的意思)炎字之意義,原基於臨床上實驗之名稱,從一部發赤灼熱、定出炎字之名。西醫以局部發赤、腫脹、灼熱、疼痛及官能障礙,(官能障礙,就是不靈的意思,例如腸胃受熱,就能消化不良是也。)為炎症的五個最著徵象。此五徵,不是每個炎性病,均要全備,往往缺其二、三,(例如有疼痛之骨節炎,亦有不腫者,而不發赤,不腫痛者,例如神經炎等多有之)蓋隨其原因之強弱,(例如不甚劇烈藥之刺激局部,即不能五徵皆有)發生之部位,經過之急慢,病勢之輕重,自有差異也。(嘗見有中醫隨便斷定病名,曰某某炎,(例如腎臟炎)殊屬可笑,余以為中醫不可不知西醫之醫理,文字上萬不可冒襲西醫之名稱,以中西診斷術不同,何以能知其為某某炎耶?(例如腎臟炎與腎盂炎)關於炎症及病變之學說甚多,茲擇其有價值,可供參考者,述之於下。

充血說,往時論炎症,率以充血為理由。洛開坦司開氏Rokitansky?謂,發生主要機轉,由於毛細血管之擴張,血行之緩慢靜止,致血液之成分滲出,血液濃厚,與各赤血球黏著而發生,至血管擴張血行緩慢之原因,歸於血管運動神經之障礙,然此說已經近世醫者認為不確,以血管擴張充血為炎症前驅,雖屬事實,若以此即為炎症本體之主徵則不可。

蓋血管之擴張充血時,未必盡有炎性變化(例如充血),有炎症時,亦非必皆伴血管之擴張充血(例如骨膜炎),以故單純之充血論,不足以概括炎症之意義。

吸引說,此學說由維爾霍氏代表,主張炎症本性,為組織細胞之變化,而血管擴張(即寬緩放大之意)與滲出(即浸潤之意),不過一種續發現象。其說蓋以炎性刺激,能亢進細胞之榮養機(細胞之生活力之意),自周圍吸引多量榮養物,發起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(例如油類崩壞)或促進細胞之分裂增殖,發現新細胞,至炎症部群集之細胞,亦係因刺激而增殖,此亢進細胞之榮養機,使發起之混濁腫脹,脂肪變性之刺激,曰榮養刺激。

白話文:

十七、炎症

關於炎症這種病理現象,我原本是採用西醫的說法,覺得不太適合放在這本書裡討論。但是,這種病症的表現非常重要,而且有助於中醫的診斷,所以我在這裡詳細說明,希望各位學者能注意。不要有門戶之見。

1. 炎症的定義

我們身體某部分的組織,受到炎症的刺激後,會產生充血滲出(俗稱發紅)、營養障礙、細胞增殖(俗稱腫脹)等反應,這就叫做炎症。也就是說,因為外來的刺激(例如:受寒、受熱、燒傷、木刺等),使組織的生命活動變得旺盛,並且產生變化的反應狀態。(旺盛就是發旺的意思,例如:喝酒後心臟跳動加快;變化就是受刺激的部位改變了原來的樣子,例如:吃了麻醉藥後,腦神經變得遲鈍。反應的意思是指,對答和應付。)「炎」這個字的意思,最初是從臨床實驗觀察到的現象而來的,因為某個部位發紅發熱,所以就用「炎」字來命名。西醫認為,局部發紅、腫脹、發熱、疼痛以及功能障礙(功能障礙就是不靈活的意思,例如腸胃受熱就會消化不良)是炎症的五個最明顯的徵象。但是,這五個徵象並非每個炎症都會全部出現,常常會缺少其中的兩三個。(例如:有些關節炎會有疼痛,但沒有腫脹;有些沒有發紅、腫脹、疼痛,例如神經炎等。)這是因為炎症的原因強弱、發生的部位、病程的快慢、病情的輕重不同而有所差異。(例如:刺激不強烈的藥物刺激局部,就不會出現所有的五個徵象。)我曾經看過有些中醫隨便斷定病名,說是什麼什麼炎(例如腎臟炎),實在很可笑。我認為中醫應該了解西醫的醫理,但文字上絕對不能照搬西醫的名稱。因為中西醫的診斷方法不同,怎麼能知道是某某炎呢?(例如:腎臟炎和腎盂炎)。關於炎症及病變的學說有很多,以下我選擇一些有價值、可供參考的來說明。

① 充血說

過去討論炎症,通常都以充血為理由。洛開坦斯基(Rokitansky)認為,炎症發生的主要機制是毛細血管擴張,血流變慢甚至停滯,導致血液成分滲出,血液變得濃稠,紅血球互相黏著而形成。至於血管擴張、血流變慢的原因,則歸因於血管運動神經的障礙。但這種說法已經被現代醫學認為不準確。雖然血管擴張充血是炎症的前兆,但不能以此作為炎症的本質。

因為血管擴張充血時,未必一定有炎症變化(例如充血);有炎症時,也不一定伴隨著血管擴張充血(例如骨膜炎)。因此,單純的充血說不足以概括炎症的意義。

② 吸引說

這個學說由維爾霍(Virchow)提出,認為炎症的本質是組織細胞的變化,而血管擴張(即放鬆、放大)和滲出(即浸潤)只是一種後續現象。他的理論是:炎症刺激可以使細胞的營養活動變得旺盛(即細胞的生命力),從周圍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,導致細胞變得混濁腫脹、脂肪變性(例如油類分解),或者促進細胞分裂增殖,產生新的細胞。炎症部位聚集的細胞也是因為受到刺激而增殖。這種使細胞營養活動旺盛、引起細胞混濁腫脹、脂肪變性的刺激,稱為營養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