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6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6)

1. 十三、心悸

此症在熱性病中最多(病人自訴心慌,即是此症。)西醫所謂心悸亢進是也。此時心力抵抗病邪,有不足之勢,醫者用藥,應格外注意。若係發汗藥,必先用小量:以防危險。中藥之發汗藥,於此時防有危險,西藥之退熱劑更甚,能使發汗過多心臟驟然停止而致命。二十年前,余曾診一直隸左翼統領黃華軒君之感冒症,脈現結代而心悸,因惡寒、頭痛、身痛,完全表證,余用表散藥,分量極輕,囑取微汗。第二日病稍減,武人性急,嫌藥量太輕,乃改延某醫。

竟用大劑麻黃、羌活發汗,服藥後,翌晨未起,差弁呼之不應,啟衾視之,已死去多時矣,特記於此,用為垂戒。西醫遇心臟衰弱之熱性病,往往於退熱或清涼藥中,佐以強心之品,(例如別拉密童Pyramidon加入樟腦酸Camphoric acid,稀鹽酸加入赤酒等類,用意頗為周到。

)但中藥發汗劑,則無此法,若於發汗藥中,加入兼顧心氣或兼顧嘔吐等藥,反致藥力不專,不易發汗,更致誤事,不可不知。余又親見常服西藥,金雞納霜丸及少量之別拉密童,安基比林等,驟然死去者。記得有一人患癆熱,醫者教以服小量之別拉密童藥片亦有效,乃連日服之。

一日正食橘,方送入口,忽死去,記此以為垂戒。此人曾經余診治,見其脈弱,不能服退熱劑,只與滋陰中藥無效,乃竟如此死去,此非西藥之過也。若係久病虛證之心悸(怔忡),自以重用大補氣血,及補心氣藥為正軌。余治此症,由經驗上得來一秘訣,即藥量要大,藥味要簡是也。

(參看醫驗)蓋怔忡病患者,至極重時,(此症輕時往往人不介意)比較上西藥強心劑,不如中藥效力之持久。且實芰答力斯毛地黃(Digitalis)等西藥,有蓄積作用(即連服此藥易於中毒之謂)之不便,故特附記於此。(急性心臟衰弱,(例如大吐血後或摔傷等)必注射西藥強心劑,此時中藥太緩,無用武之地,不可不知。)

白話文:

十三、心悸

心悸在發燒的病人中最常見(病人自己覺得心慌就是心悸)。這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心悸亢進。此時心臟力量不足以抵抗疾病,醫生用藥時必須格外小心。如果使用發汗藥,一定要先用少量,以免發生危險。中藥的發汗藥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會有危險,西藥的退熱劑更甚,可能導致過度發汗,使心跳驟然停止而致命。二十年前,我曾診治一位直隸左翼統領黃華軒先生的感冒,脈象呈現間歇跳動且伴有心悸,症狀有惡寒、頭痛、身痛,完全是表證,我使用疏散風寒的藥物,劑量極輕,囑咐只求微微出汗。第二天病情略微減輕,但他個性急躁,認為藥量太輕,便改找其他醫生治療。

結果,那位醫生使用了大量麻黃、羌活等發汗藥物,服藥後,隔天早晨他沒有起床,僕人呼喚也沒回應,掀開被子一看,已經過世多時了,特此記錄,作為警惕。西醫在治療心臟衰弱伴發燒的病人時,常常在退燒藥或清涼藥中加入強心藥(例如將Pyramidon加入樟腦酸、稀鹽酸加入紅葡萄酒等,用意相當周到)。但是中藥的發汗劑沒有這種方法,如果在發汗藥中加入兼顧心氣或兼顧嘔吐的藥物,反而會使藥效不專一,不易發汗,更易造成錯誤,不可不知。我又親眼見過經常服用西藥奎寧丸和少量Pyramidon、安替比林等藥物的人突然死亡。記得有個人患有肺結核發燒,醫生建議他服用少量Pyramidon藥片也有效,他就連續服用。

有一天,他正在吃橘子,橘子才送入口中,就突然死了,記下此事以作警惕。此人曾經在我這裡看過病,我見他脈象虛弱,不能服用退熱劑,只給他滋陰的中藥卻無效,結果就這樣死了,這不能怪西藥。如果是久病導致虛弱的心悸(心神不安),則應該大量服用補氣血和補心氣的藥物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我治療這種疾病,從經驗中得到一個訣竅,就是藥量要大,藥味要少。

(參考醫案)因為心神不安的病人,病情嚴重時(病情輕微時往往病人自己也不在意),比起西藥強心劑,中藥的藥效更持久。而且像地高辛(Digitalis)等西藥,有累積作用(也就是連續服用容易中毒)的缺點,所以特別記錄在此。(急性心臟衰弱,例如大吐血後或摔傷等情況)必須注射西藥強心劑,此時中藥太緩慢,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,不可不知。

2. 十四、呃逆

呃逆(俗稱打嗝)此現象係胃氣不降。實證(熱性病居多)有此,率用瀉藥有效(此根據余之經驗,屢試不爽。大凡治呃逆,應於治主症藥中,(例如肺熱、腸熱等症)加入一二緩下之品,呃逆立去。此指呃逆甚者而言,若較輕之症,無其他熱證者,以二陳湯等治之亦有效。

但歷試古方(例如旋覆花、代赭石湯等)多不效,不得不鄭重聲明之。)若久病虛證之呃逆上氣,自宜以暖胃溫中論治,亦多有效。西醫治此症,率用麻醉藥,以鎮其痙攣,固有特效,但非根本治法耳。(西醫治此症,亦注重主症,主症一去,呃逆亦愈,與中醫殊途同歸,不可妄有軒輊。

白話文:

十四、呃逆

打嗝是因為胃氣下降不足。如果是實證(多半是熱症),通常使用瀉藥就能有效。(這是我的經驗,屢試不爽。治療打嗝,通常在治療主要病症的藥方中(例如肺熱、腸熱),加入一到兩種緩瀉的藥物,打嗝就會立刻停止。這指的是嚴重的打嗝,如果症狀較輕,也沒有其他熱症,用二陳湯等藥方治療也很有效。

但是我試過許多古方(例如旋覆花、代赭石湯等),多半無效,不得不鄭重說明這一點。)如果久病導致虛證而出現打嗝、氣往上衝的情況,就應該用溫暖胃部、溫和中焦的療法治療,也多半有效。西醫治療打嗝,通常使用麻醉藥,以抑制痙攣,確實有特效,但這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。(西醫治療打嗝,也重視主要病症,主要病症治癒了,打嗝也好了,中西醫雖然方法不同,但殊途同歸,不應妄自比較高下。)

3. 十五、口乾

口乾、口渴實證之口乾、口渴,必由於肺胃熱蒸,津液消耗,治宜參照主症(例如肺炎),加以清涼或瀉下藥品。(西藥中之清涼劑甚有效)若係虛證(肺癆尤甚),則以生津養陰之法治之,但宜注重主症,(中藥對虛證之口乾、口渴效多緩,不如西藥之稀鹽酸等)肺癆尤甚,不易速效。

余曾治一虛瀉之久病患者,自覺咽喉內如煙火上衝,然不渴,又有乾嘔,舌紅有泡,小便短赤,口唇皆腫。前醫誤認為實證,幾殆,此症脈極細微,後服用桂、附、參、耆等藥,竟爾收效,口有津液,逆氣亦止,小便亦漸多。當此場合,始見吾輩醫者關係民命也。(中醫遇此疑難症候,虛實之辨,不差累黍,此中醫所以能存在於今日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五、口乾

口乾、口渴如果是實證,一定是肺胃有熱邪導致津液消耗,治療要參考主要症狀(例如肺炎),使用清熱或瀉火的藥物。(西藥中的清涼劑效果很好)如果屬於虛證(肺癆尤其嚴重),則應採用滋陰生津的方法治療,但仍要注意主要的病症。(中藥對於虛證引起的口乾口渴,療效較慢,不如西藥的稀鹽酸等)肺癆尤其嚴重,不易快速見效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長期虛弱腹瀉的病人,自覺咽喉像有煙火往上衝,但不覺得渴,還有乾嘔,舌頭紅腫有泡,小便短少顏色深紅,口唇都腫了。之前的醫生誤認為是實證,幾乎危及生命,這個病人的脈搏非常微弱,後來服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等藥物,竟然見效,口腔有了津液,逆氣也停止了,小便也漸漸增多了。在這個案例中,才體會到我們醫生肩負著關乎人民生命的大任。(中醫遇到這種疑難雜症,在虛實辨證上絲毫不差,這就是中醫能夠延續至今的原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