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4)

1. 十、咳嗽

此徵象係由於氣管內發生變化(例如發炎)所致;但中醫書論此症,亦有虛實之分。凡實證之咳嗽(傷寒、溫病、感冒、肺熱(炎)等,初得之時多咳嗽。),總不離乎肺受實邪(例如風、寒、暑、溫、濕及污穢時氣),肺氣不宣而生咳嗽(初起多於咳,繼則有痰),重則肺氣壅閉愈甚,而生胸脇痛喘脹(氣促、胸脹),不得臥或吐膿吐血,皆一時忽得之實證,治法必須先顧原病,例如嚴冬傷寒初得,兼有咳喘(必有表證),則於發汗藥中,加入理肺藥一、二味,自然痊癒(例如加入杏仁、蘇子等藥於麻黃湯中)。

溫熱病初得,兼有咳喘(傷寒邪自皮毛感受,溫病邪自口鼻而入,皆肺先受邪,故多有咳嗽),則於清解藥中,加入理肺藥一二味,自然痊癒。(例如加入杏仁、貝母於銀翹散、桑菊飲諸湯劑中)若忽略原病,一見咳嗽,便治肺病,斯為下工,不足言醫。治咳嗽之藥甚多,中藥內之有效者,不外杏仁、蘇子、貝母、桑皮、枇杷葉等。

嗽稍久者,紫菀、百合亦有效。若日久咳嗽不止,漸有虛象者,白芍一味實有特效,加入治嗽藥中,百不失一,此藥不但止嗽,而止血之力,更勝於西藥中之麥角等,且又能止汗,故對於肺癆吐血而有虛汗(自汗、盜汗)者,實為無上妙品。查本草所載,此藥並非專治以上各症,惟余經過歷年試驗及多次之比較,始確定為止癆嗽、吐血、咯血、自汗、盜汗之特效藥(用量必須五、六錢以上)。

其因咳嗽有痰者,中醫以橘紅、半夏等為有效之品,余則本其經驗所得,確定茯苓一味對於一切痰及痰飲(凡一切加答爾性之症候,例如多稀痰之肺水腫,加答爾性肋膜炎,水瀉、腹水等,皆有奇效。)與普通治痰藥合用(應認明寒熱之分,佐以它藥方可)有特效。(分量約五、六錢以上)此藥本草所載,亦非如余之所云,吾人治病用藥,但求實效,不必拘泥於古書也。

(凡口乾液短及有高熱者不可用,)滋陰補腎(例如蒺藜、枸杞子等)亦能止嗽,不可不知。西藥中止咳之藥,率多麻醉品;雖有特效,不可常用(恐成習慣)余常用小量之托氏散合以重曹,治咳嗽之稍久者,平穩有效。但此藥內,亦有阿片,仍不脫麻醉範圍,不過較歇魯因可待因(Codein)、鹽莫等,略覺和平耳。肆間治肺病之成藥甚多,危險太大,萬不可盲從試服,自貽伊戚也。

(凡咳喘不能臥下者,皆屬重症,肺炎初得即如此,故凡不能言語之小兒咳嗽,氣促胸挺有熱者,先防肺炎加重,應豎抱之不可強令臥下。)

白話文:

十、咳嗽

咳嗽是氣管內部發生變化(例如發炎)引起的症狀;但中醫認為咳嗽有虛實之分。實證咳嗽(例如傷寒、溫熱病、感冒、肺熱等引起的咳嗽,初期多見咳嗽),主要是肺部受到外邪(例如風、寒、暑、溫、濕及污濁之氣)侵犯,肺氣宣發不利而產生咳嗽(初期多為乾咳,之後可能伴隨痰液),嚴重時肺氣阻塞加重,出現胸痛、喘息、胸悶(氣促、胸脹),甚至無法平躺、吐膿吐血,這些都是急性實證,治療必須先治本病。例如嚴冬患傷寒初期,伴隨咳嗽喘息(必然有表證),就要在發汗藥中加入一些理肺藥(例如在麻黃湯中加入杏仁、蘇子),即可痊癒。

溫熱病初期,伴隨咳嗽喘息(傷寒是從皮膚毛髮感受邪氣,溫熱病是從口鼻吸入邪氣,都先侵犯肺部,因此多有咳嗽),則需在清熱解毒藥中加入一些理肺藥(例如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方劑中加入杏仁、貝母),即可痊癒。如果忽略原病,一看到咳嗽就只治肺病,這是治病的低階方法,稱不上是醫生。治療咳嗽的藥物很多,中藥中有效的藥物主要有杏仁、蘇子、貝母、桑皮、枇杷葉等。

咳嗽時間較長者,紫菀、百合也有效。如果咳嗽久治不愈,逐漸出現虛證,白芍單味藥就有特效,加入其他止咳藥中,效果百試不爽。白芍不僅止咳,而且止血效果比西藥麥角還要好,還能止汗,所以對於肺癆吐血伴有盜汗、自汗的患者,是極好的藥物(用量需五、六錢以上)。查閱本草書籍記載,此藥並非專治上述各症,但經過多年實驗和比較,我確認它是治療肺癆咳嗽、吐血、咯血、自汗、盜汗的特效藥。

咳嗽有痰者,中醫常用橘紅、半夏等藥物,我根據經驗發現,茯苓對於各種痰飲(一切膠凝性症狀,例如稀痰較多的肺水腫、膠凝性胸膜炎、水瀉、腹水等,都有奇效)都有奇效,與其他治療痰的藥物合用(需區分寒熱,再搭配其他藥物)效果極佳(用量約五、六錢以上)。本草書中記載茯苓功效並非如我所述,我們用藥治病,只求效果,不必拘泥於古書。

(口乾舌燥、高熱者禁用)滋陰補腎的藥物(例如蒺藜、枸杞子等)也能止咳,不可不知。西藥止咳藥多為麻醉劑,雖然效果好,但不能常用(容易產生依賴性)。我常用少量托氏散加重碳酸鈉治療久咳,療效平穩。但此藥中含有鴉片,仍然屬於麻醉藥範圍,只是比可待因、嗎啡等藥物溫和一些。市面上治療肺病的成藥很多,風險很大,千萬不要盲目服用,以免造成損害。

(凡咳嗽喘息不能平臥者,都屬於重症,肺炎初期即會如此,所以凡不能說話的嬰幼兒咳嗽、氣促、胸部隆起伴有發熱者,要預防肺炎加重,應豎抱,不可強迫其平躺。)

2. 十一、喘喘

喘喘之一症,更有虛實之分,中醫論喘最詳,大凡參一脈象,以定虛實。實證之喘,不外宣通肺氣,有寒則用麻黃、杏仁等,(必參照其他症象)有熱則用桑葉、葦根、金銀花、瓜蔞仁,皆和平有效之治法。(余不取葶藶瀉肺法)虛(陰陽)證之喘,則不外於補腎及固攝各藥,例如六味地黃丸、腎氣丸,補骨脂等,甚或用黃耆、人參,均為治喘妙品。葉天士先生論喘極精,其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二語,真得治喘妙諦。

其治法中之秘訣,在上者(實證)則以清肅上、中二焦,宣通肺氣為主治,在下者(虛證)則以填補、溫補、鎮攝為主治。可謂得治喘要義,學者宗之,自是正軌;臨症時再參合其他各症,細審脈象,然後論治,方為圓到。若第見喘治喘,斯為庸工矣。

(記得數年前余友諸友鶴君,延余診一唐姓(住北鑼鼓巷)喘症極危,查閱前醫務方,因病者患喘多日,中醫認為肺實,均用瀉肺藥不效.西醫注射止喘藥喘止,然病者更痛苦,氣將不屬,痛苦難堪。余詢知病者多日未大便,只與以人工鹽十五格拉模克(gram),一劑而癒,此事不足言治病,直治藥耳,醫者為世診病,大率如此,何分中西,思之真可笑也。)

白話文:

十一、喘喘

喘症分虛實兩種,中醫對喘的論述最為詳盡,診斷時必須參考脈象,以確定是虛證還是實證。實證的喘,主要治療方向是宣通肺氣;若有寒證,則使用麻黃、杏仁等藥物(需參考其他症狀);若有熱證,則使用桑葉、葦根、金銀花、瓜蔞仁等藥物,這些都是平和有效的治療方法。(我不採用葶藶瀉肺的方法)虛證(包括陰虛和陽虛)的喘,則主要在於補腎和固攝,例如使用六味地黃丸、腎氣丸、補骨脂等,甚至使用黃耆、人參,都是治療喘的良方。葉天士先生論述喘症非常精妙,他所說的「在肺為實,在腎為虛」這句話,真正掌握了治療喘的精髓。

治療喘的秘訣在於,實證(上焦病變)主要以清肅上焦、中焦,宣通肺氣為治療重點;虛證(下焦病變)則以滋補、溫補、固攝為治療重點。這就是治療喘息的要義,學習者遵循此法,便是正途;臨床診斷時,還要結合其他症狀,仔細診察脈象,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案,這樣才算完善。如果只看到喘就治療喘,那就是庸醫了。

(記得幾年前,我的朋友鶴君請我診治一位姓唐的喘症危急病人(住在北鑼鼓巷),我查看了他之前所用的藥方,因為病人患喘多日,之前的醫生都認為是肺實,使用了瀉肺藥卻無效;西醫則注射止喘藥,喘雖然止住了,但病人更加痛苦,呼吸極度困難,痛苦不堪。我詢問得知病人多日未排便,於是只給他服用十五克的生理食鹽水,一劑就痊癒了。這件事說明的不是治療疾病的方法,而是治療藥物本身,醫生替人看病,大多如此,中西醫都一樣,想想真是可笑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