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2)

1. 九、頭痛

(參看醫驗)

③溫病七、八日後,失治,熱邪逆傳入膻中,實為危候。(溫病初起不難治癒,入此階段殺人極速,中醫奧妙即在此處,起死回生其效如神。惜學者臨症茫然,不易臻此境也。)此時病者,並不能指定何處痛苦,所最著者,精神昏迷,嘔逆更甚,頭痛、頭暈、無汗(絕非表證),或自汗,四肢厥逆,(若係多日不大便,小便赤短,潮熱,亦可稍用瀉藥,大便不結不腹痛者勿用。)

目瞑,鼻乾無涕淚,身體發痙,狂躁,胸高氣促,(小兒誤服瀉藥,尤多此現象,非陷胸症也。)甚則角弓反張。若用瀉藥太過,下愈通,上愈實(諸竅將閉),醫者須認定此症,即係邪閉膻中。

無形、無質,膠滯鬱結既不在胃腑,亦不在腸,屢用攻下,是速其死也,此時惟一治法,即在以芳香上宣諸竅(石菖蒲、鬱金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石斛等類,再佐以其他清熱解毒之藥),此時犀角一味,為必不可少之品(此藥最昂貴,必要時勿惜也),至寶丹、紫雪丹,更為有效(此藥開竅最速),神昏發痙之候,速以此類藥救之,再參以滋陰藥,例如生地、元參、麥冬,及以上芳香諸品,大劑(若嘔逆太甚,可分數次服)緩緩與服(能一次服更佳,可一日兩劑。),強半有生望也(此症稍延時日,多致不救。

)。

久病亦有實證,例如胃潰瘍症,率多經年累月,吾人讀書要靈活,不可拘泥,胃脘痛一症,最要與心痛詳辨,凡心口痛,而無吞酸、便秘、食後脹悶、嘔吐嘈雜等等胃病現症者,多係心痛(絞心症、心炎等),宜以西藥(中藥無效)治療,凡心口絞痛、氣短,一經勞動涼風,立時痛起,喘促不能起立,痛時上連胸背(間有吐白沫一二次者)者,皆心痛危症,死期近矣,不可認為胃痛也(心痛一症,中醫往往不易認識,故附識於此)。

以上因論神昏譫語,連類及於溫病,又特舉出溫病內閉之危症,以告學者。此段文字應與前論大熱似寒一節對照,自不致有誤認。蓋大熱似寒之危症,是上關下格。(即腸胃熱滯,上下不通氣,因而內外不通氣,是有形之熱滯,所以非急開下竅不可,用重瀉藥)溫病熱入膻中之危象,是內閉外脫。

(係熱痰膠滯膻中,因而肺脹血滯心包,內外不通氣,並非腸胃不通氣,與腸尤無涉,是無形之熱滯,所以越用瀉藥,病越加重,非急開諸竅不可。)此數語最為緊要,臨症時要認清也。

至若虛證之頭痛、眩暈,率多久病,不難辨認。大凡頭痛時發時愈,或偏頭痛,或眩暈,最為常見。中醫論此症(此症亦有因實證頭痛日久失治,轉變為虛證頭痛者,不可不知),率謂清陽不升,風火乘虛上攻(肝風)巔頂,及濁陰阻滯,氣血瘀痹而然。此說驟觀之似近玄虛,然細參此理,實與西醫神經性頭痛、眩暈之說吻合。

白話文:

九、頭痛

溫病發病七、八天後,如果治療失當,熱邪逆流進入膻中(胸部中央)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。溫病初期很容易治癒,但到了這個階段,病情惡化速度極快,中醫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,能起死回生,效果如同神明一般。可惜的是,很多學習者臨症時茫然無措,難以達到這種境界。此時病人不一定能明確指出哪裡疼痛,最明顯的症狀是神志昏迷,嘔吐加重,頭痛、頭暈、無汗(絕對不是表證),或者自汗,四肢厥冷。如果病人多日未排大便,小便顏色深少,潮熱,可以少量使用瀉藥,但如果大便不秘結且無腹痛則不用瀉藥。

病人還會出現眼瞼下垂、鼻乾無涕淚、身體抽搐、狂躁不安、胸悶氣促(小孩子誤服瀉藥,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,但這不是陷胸症)。嚴重時還會出現角弓反張(抽搐導致身體弓起)。如果使用瀉藥過度,大便雖然通暢了,但上焦反而更加阻塞(各個竅穴將要閉塞),醫生必須判斷這是邪氣閉阻於膻中的症狀。

這種邪氣是無形無質的,膠滯鬱結既不在胃腑,也不在腸道,如果一味使用攻下之法,反而會加速病人的死亡。此時唯一的治療方法,就是使用芳香之品宣通諸竅(例如石菖蒲、鬱金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石斛等,再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),犀角是必不可少的藥物(此藥非常昂貴,必要時不要吝惜),至寶丹、紫雪丹效果更好(此藥開竅最快)。對於神志昏迷、抽搐的症狀,要迅速使用這些藥物搶救,再配合滋陰藥物,例如生地、元參、麥冬,以及上述芳香藥物,用量要大(如果嘔吐很嚴重,可以分幾次服用),慢慢服用(如果能一次服用更好,可以一天兩劑),這樣就有很大的生還希望。(這種症狀如果拖延時間,大多數都無法搶救。)

久病也可能出現實證,例如胃潰瘍,大多數是經過多年累積的。我們讀書要靈活,不能死板教條。胃脘痛必須與心痛仔細區分。凡是心口疼痛,但沒有吞酸、便秘、飯後脹悶、嘔吐嘈雜等胃病症狀的,大多是心痛(絞痛、心肌炎等),應該用西藥治療(中藥無效)。凡是心口絞痛、呼吸短促,稍微勞動或受涼風吹,就立刻疼痛發作,喘不過氣來,無法站立,疼痛還會向上蔓延至胸背(有時會吐一兩次白沫)的,都是心痛危症,生命垂危,不能誤認為胃痛。(心痛這種症狀,中醫往往不容易辨認,所以特別在此說明。)

以上因為討論神志昏迷、譫語,而聯想到溫病,又特別列舉出溫病內閉的危症,來告誡學習者。這段文字應該與前面討論“大熱似寒”那節相對照,就不會誤解了。“大熱似寒”的危症,是上關下格(也就是腸胃熱滯,上下不通氣,所以內外不通氣,是有形的熱滯,所以必須緊急瀉下,使用峻烈的瀉藥)。溫病熱邪進入膻中的危象,是內閉外脫(熱痰膠滯於膻中,導致肺脹、血液瘀滯於心包,內外不通氣,但並非腸胃不通氣,與腸胃無關,是無形的熱滯,所以越用瀉藥,病情越嚴重,必須緊急開通諸竅)。這幾句話非常重要,臨症時一定要認清。

至於虛證的頭痛、眩暈,大多是久病造成的,不難辨認。一般來說,頭痛時發時止,或者偏頭痛,或者眩暈,是最常見的。中醫論述這種症狀(這種症狀也可能因為實證頭痛久治不愈而轉變為虛證頭痛,不可不知),大多認為是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風火乘虛而上攻巔頂(肝風),以及濁陰之氣阻滯,氣血瘀滯不通所致。這種說法乍一看似乎很玄虛,但仔細推敲,實際上與西醫的神經性頭痛、眩暈的說法是吻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