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1)

1. 七、腫,脹

虛腫單用西藥多無效,外科手術亦不能適用,於全身皆腫之後即放水法,亦非根本治法,願醫者唯一適用中藥也(參看醫驗)。

脹之一症,較腫為輕,西醫謂脹是腸腹內有蓄積之瓦斯(氣體),中醫則分虛脹與實脹二種。經云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,此語頗有精義,故歷來治虛腫者,可以純用補藥,治虛脹者(虛腫至胸腹,此時內臟亦腫,往往病人自訴苦悶填脹,醫者若誤認此是真脹,加入順氣消導之藥,則大謬矣。須知濁陰上干,必元陽大虛,乃如此也。

)則純用補藥之時甚少,即或確係虛證,亦宜於補藥中稍加疏利之品為妥(例如蔻仁等),萬勿一味蠻補也。至於實證之脹,率多以順氣緩下之劑為宜,原因一去(例如停水、停食作脹)脹滿即除,不難療治,勿庸贅述。

白話文:

七、腫,脹

虛腫單靠西藥大多無效,外科手術也無法適用。全身都腫了之後才放水,也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,醫生只能依靠中藥治療(詳見臨床驗證)。

脹這種症狀,比腫輕一些。西醫認為脹是腸腹內積聚了瓦斯(氣體),中醫則分為虛脹和實脹兩種。古籍記載:「各種脹滿腹大的症狀,都屬於熱證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所以,治療虛腫可以用純粹的補藥,但治療虛脹(虛腫發展到胸腹,此時內臟也腫,病人常自覺胸悶腹脹)時,很少能只用補藥。即使確實是虛證,也應該在補藥中加入少量疏利之品較為妥當(例如蔻仁等),絕對不能一味猛補。至於實證的脹,大多用順氣緩瀉的藥物即可。因為只要去除病因(例如停水、停食引起的脹滿),脹滿就會消失,很容易治療,不必多說。

2. 八、汗

已詳前發熱論,可參照。

白話文:

關於汗,前面發熱的論述已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之前的內容。

3. 九、頭痛

頭痛、眩暈、神昏、譫語此種病象,更須分別虛證、實證論治,不可含混。大凡實證多新得,輕則眩暈(溫病多有),重則頭痛(溫病、傷寒,凡熱性病初作,多有此症。所謂表證,宜用發散藥,然溫病逆傳已危,絕無表邪,而頭奇痛者更多,此時萬不可誤認仍有表證在也。

)再重(邪已入內)則神昏、譫語、發狂,此蓋由於腦神經受侵襲(腦膜炎、腦充血均有頭痛。),在中醫則責之心包絡受邪(不屬於表證矣),熱邪膠滯膻中(邪入心包血分,亦有似表證之極重頭痛、頭昏,但不惡寒,而嘔吐極甚,醫者應參看其他症象認定之。)。此症在溫熱病中,最易誤治,率因醫者僅知內熱二字(雖此不能謂之誤認,然一味清解或攻下。

大便愈下,上熱愈結,津液因熱耗與攻下而益傷,陡變驚厥角弓反張、鼻乾目吊、上竄無淚,或四肢厥逆、狂躁煩悶、胸高氣促、嘔逆、精神昏迷,粗工見此症狀,認為結胸,與以小陷胸湯,是謂無的放矢。更或大加攻下,與以承氣湯,是謂攻伐無過,蓋邪不在腸胃,愈瀉愈危,下愈虛,上愈實,醫藥殺人,即在於此。

余對此症,不厭反覆叮嚀,必使學者深識此症為(內閉)邪熱在上,邪入膻中,邪在血分,如非大便燥或熱結旁流,此症不但不可僅僅調胃,更不可魯莽攻下,致誤人命,戒之戒之。)而不能分清熱在何處。用藥初則清涼,繼則甘寒,繼則苦降(此三法非無效者,但至內閉之候,無濟於事矣。

),三法既施,束手無策矣。(西藥對於內閉險症,絕對無效,不必試用。)茲將余治溫病試驗所得,有效方法,詳列於下,以備參考。(此由論頭痛、眩暈、神昏、譫語等病理,連類而及,閱者勿以為不倫也。)

①初得溫病,咳嗽、頭痛、嘔吐、身酸或痛,舌白苔或無苔,脈或浮洪,身熱或微惡寒,治宜注重上焦(肺經)類以輕清之品,開發肺氣。例如連翹、雙花、菊花、桑葉、綠豆皮、竹葉、貝母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蘇葉等(此後四味,初得有外寒束縛,頭痛、身痛或惡寒者,方可加入。溫病忌汗四字,須活看,不必拘泥。)治之為宜。

②溫病稍久,邪不得解,口渴煩悶嘔吐,舌苔黃絳,小便赤短,大便或燥或瀉極臭之稀糞,身熱,頭暈頭痛(此時頭痛,萬不可認為表證),脈沉數洪實甚則或反沉小(四肢厥逆脈多沉小),治宜注重胃中實熱,酌加苦寒方可,若仍盡用輕清之品,病重藥輕,無濟於事,必兼用川連、石菖蒲、桑皮、瓜蔞或石膏、黃芩、梔子、鬱金等(西醫謂石膏毫無效用,盲從者即置之弗用,可再細心試驗,即知余列此味,非率而操觚者),橘紅、陳皮、大黃(余於此症,喜熟軍,以溫病病在上焦,不宜大下,故稍用熟軍亦有大效,過下之弊,往往演成內閉外脫之險症,又不可不慎也)等藥。此外再以病之情狀加入清輕芳香、清熱解毒之品,率多奇效。

白話文:

頭痛、眩暈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這些病症,更需要仔細區分是虛證還是實證來治療,不能含糊。一般來說,實證大多是新發的,輕微的會眩暈(溫病常見),嚴重的會頭痛(溫病、傷寒,凡是熱性病初期,多有這種症狀。這時是所謂的表證,應該用發散的藥物,但是溫病如果病情逆轉,已經很危險了,絕對沒有表邪了,而出現頭劇痛的情況更多,這時千萬不能誤認為還有表證存在)。再嚴重(邪氣已經進入體內)就會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發狂,這大概是因為腦神經受到侵襲(腦膜炎、腦充血都會有頭痛)。在中醫來說,這是心包絡受到邪氣侵擾(已經不屬於表證了),熱邪停留在胸腔(邪氣進入心包血分,也會有類似表證的劇烈頭痛、頭昏,但不怕冷,而且嘔吐非常嚴重,醫生應該參考其他症狀來判斷)。這種病症在溫熱病中最容易誤診,往往因為醫生只知道是內熱(雖然不能說是誤診,但如果只是單純清熱或攻下),大便越拉,上部的熱氣越聚集,津液因為熱耗和攻下而更加損傷,突然變成驚厥、角弓反張、鼻子乾燥、眼睛上吊、眼眶無淚,或者四肢冰冷、煩躁不安、胸悶氣短、嘔吐、精神昏迷。庸醫看到這些症狀,認為是結胸,用小陷胸湯來治療,這就是沒有目標的亂用藥。更嚴重的會大力攻下,用承氣湯,這就是過度攻伐了,因為邪氣不在腸胃,越瀉越危險,下面越虛,上面越實,醫藥殺人,就是這樣發生的。

我對這種病症,不厭其煩地反覆叮嚀,一定要讓學者深刻認識到這種病症是(內閉)邪熱在上,邪氣進入胸腔,邪氣在血分。如果不是大便乾燥或熱結導致的腹瀉,這種病症不僅不能僅僅調理腸胃,更不能魯莽地攻下,以免耽誤性命,要戒慎小心。醫生應該區分清楚熱在什麼部位,而不是不能區分。用藥初期要清涼,接著用甘寒藥,接著用苦降藥(這三種方法並非無效,但到了內閉的時候,就沒有用了)。這三種方法都用過後,就束手無策了。(西藥對於內閉這種危險病症,絕對無效,不必嘗試。)現在將我治療溫病實驗所得的有效方法,詳細列在下面,以供參考。(這段是從討論頭痛、眩暈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等病理,連帶提到的,讀者不要認為是不相關的。)

① 初得溫病,出現咳嗽、頭痛、嘔吐、身體酸痛或疼痛,舌苔白或沒有舌苔,脈象或浮大,身體發熱或稍微怕冷,治療應該注重上焦(肺經),用輕清的藥物,開發肺氣。例如連翹、金銀花、菊花、桑葉、綠豆皮、竹葉、貝母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蘇葉等(這後四味藥,在初期有外寒束縛,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或怕冷的人,才可以加入。溫病忌汗這四個字,要靈活看待,不必拘泥。)治療才適宜。

② 溫病稍微拖久,邪氣沒有解除,出現口渴、煩躁、嘔吐,舌苔黃紅,小便短赤,大便或乾燥或腹瀉,排泄極臭的稀糞,身體發熱,頭暈頭痛(這時的頭痛,千萬不能認為是表證),脈象沉數洪實,嚴重的甚至出現沉小(四肢冰冷脈多沉小),治療應該注重胃中實熱,酌量加入苦寒的藥物才行,如果仍然只用輕清的藥物,病重藥輕,就沒有效果,必須同時使用黃連、石菖蒲、桑白皮、瓜蔞或者石膏、黃芩、梔子、鬱金等(西醫說石膏毫無作用,盲從的人就不用它了,可以再仔細實驗,就會知道我列出這個藥,不是隨便寫的),橘紅、陳皮、大黃(我對於這種病症,喜歡用熟大黃,因為溫病病在上焦,不適合大力攻下,所以稍微用一點熟大黃也有很好的效果,過度攻下的弊端,往往會演變成內閉外脫的危險病症,也要小心謹慎),這些藥物。此外再根據病情加入清輕芳香、清熱解毒的藥物,大多會有奇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