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0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0)
1. 七、腫,脹
此二症不必相兼,更有虛實之分,不可混同,且腫之原因極多(例如充血性水腫、瘀血牲水腫之類),西醫病理學言之甚詳,必須參考。茲所欲言者,僅為習見之虛腫(俗有水臌、氣臌之名或稱浮腫)及腹脹之二者,以本編敘述,皆歷經實驗之症,故不欲多所鋪張,故示淵博。然僅此二者之實驗,學者苟能深信不疑,則於此極難診治之臌症已不啻得一指南針矣。
大凡腫脹二症,在中醫大約以腫屬水病,脹屬氣病,水病之中,又分陽水和陰水。推其意義,凡實證(皆因風、因熱、因濕、因氣以成,邪自外來皆有餘之象。初得之病,偶爾浮腫皆屬此類。),偶爾之浮腫,率多暴得之症,小便短赤,大便不爽,或熱瀉,或有寒熱嘔吐,骨節疼痛,舌苔黃絳或白厚,或皮膚起有紅點,(虛腫二便亦有不利,不可相混)脈象實而有力。
此種症象,率宜發散,宣通、利水、順氣、清熱、甚則宜於攻下(注意以上之腫係屬暴得,例如溫病多有之)。中藥內之麻黃、防風、生薑、桂枝、防己、柴胡、半夏、杏仁、陳皮、厚朴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瓜蔞仁等,均為有效之品,西藥內之硫苦、醋剝亦極有效,但若係久病之虛腫,則萬不可用也。以上係治暴得之水腫,皆有效。
余曾見一醫為人治一久病之水腫,始用麻黃等發汗,繼用硫苦等瀉之,一誤再誤,因而病死,(以此藥西醫書中有治腳氣水腫特效之語,故誤用之)可不慎歟!
虛證之腫,率多久病,其症象皆係漸漸而來(與實證暴然而腫者正相反),其原因,中醫書謂為脾、肺、腎三經虛弱,不能氣化。其症候率溺少、食少、無汗、無津液,漸漸四肢浮腫,日久延及全身盡腫(此症大便或溏或燥,絕不可誤用行氣瀉下之藥,若係男子,則腎囊亦腫。
)症自內發(皆不足之象,中醫謂之陰水),脈象多細弱,然亦有反見洪大無力之脈者(吐者、瀉者亦有之),皮膚腫處,以手按之,多不能復起(如按濕麵),皮膚蒼白(發熱者甚少)。中醫有效治(人參、黃耆之類)、補陽(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)、補腎(補骨脂等)等法為最確實,西藥中之巴拉奴妥林亦有效(單用西藥則不效。
)對於虛腫之症,尤宜於相當方劑之中,加以淡滲利尿之品(茯苓皮必重用,或酌加其他利水之藥),且宜兼顧胃氣,稍加砂仁。實證浮腫,原因一去,其腫立消(例如溫病關節腫不必治腫,溫毒既散腫必自癒。),不必深談。茲所欲述者,為治久病虛證之腫之要訣,此症認定後,即以大劑之補品,放膽與服,不可因有乾嘔,或自覺有熱氣沖咽胸滿等現象,而不敢用補品。
藥味愈簡愈好,藥量愈大愈好,補劑之中,加以滲利,加以和胃之品,重者數十劑,輕者十餘劑,無不收功(參看醫驗)。余往往接治他醫不治之虛腫,仍就原方,只減去其雜濫不關重要之品(例如補心、補肺、補血等藥),而加重其適合本症之藥(例如參、耆、桂、附,往往加至八錢至一兩),簡單數味,藥力專而效反大,數劑後無不見效者,藥雖平常,效已實驗。此即余治本症最得意之處,願以告同好也。
白話文:
七、腫,脹
腫脹兩種症狀不一定同時出現,而且有虛實之分,不能混為一談。腫的原因有很多(例如充血性水腫、瘀血性水腫等等),西醫病理學解釋得很詳細,必須參考。這裡只講常見的虛腫(俗稱水臌、氣臌或浮腫)和腹脹兩種,都是經過臨床驗證的病例,所以不贅述,只點明要旨。但只要能深刻理解這兩種病症的臨床經驗,對於難以治療的臌症,就等於掌握了診治的指南針。
一般來說,中醫認為腫屬於水病,脹屬於氣病。水病又分陽水和陰水。實證(都是由風、熱、濕、氣等因素引起,邪氣從外入侵,屬於陽氣有餘的現象。初期發病,偶爾出現浮腫都屬於此類。)的浮腫,往往發病迅速,小便短少顏色深紅,大便不暢,或有發熱腹瀉,或寒熱嘔吐,關節疼痛,舌苔黃厚或白厚,或皮膚出現紅點(虛腫二便也可能不暢,但不可混淆),脈象有力。
這種情況,通常應該採用發散、宣通、利水、順氣、清熱的治療方法,嚴重時甚至需要攻下(注意以上所說的腫都是突然發作的,例如溫病中常見的)。中藥中,麻黃、防風、生薑、桂枝、防己、柴胡、半夏、杏仁、陳皮、厚朴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瓜蔞仁等,都是有效的藥物;西藥中的硫酸鎂、醋酸脫水劑也很有效,但如果是久病的虛腫,絕對不能使用。以上都是治療突然發作的水腫的有效方法。
我曾經見過一位醫生治療一位久病水腫的病人,一開始用麻黃等藥物發汗,接著又用硫酸鎂等藥物瀉下,一錯再錯,導致病人死亡(因為西醫書上說這些藥物治療腳氣水腫有特效,所以才誤用),實在不可不慎!
虛證的腫,大多是久病所致,症狀都是逐漸出現的(與實證突然腫脹正好相反),原因是中醫認為脾、肺、腎三經虛弱,不能正常運化水液。症狀通常是小便少、食慾差、不出汗、沒有津液,逐漸出現四肢浮腫,時間久了會腫遍全身(這種情況大便可能稀溏或乾燥,絕對不能誤用行氣瀉下的藥物,如果是男性,則陰囊也會腫脹)。症狀從內部產生(都是氣血不足的現象,中醫稱為陰水),脈象多細弱,但也可能出現脈象洪大無力的情況(嘔吐、腹瀉的病人也可能這樣),皮膚腫脹的地方,用手按壓後,往往不能馬上恢復原狀(像按壓濕面一樣),皮膚蒼白(發熱的情況很少)。中醫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補益(人參、黃耆等)、溫補陽氣(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)、補腎(補骨脂等),西藥中的巴拉奴妥林也有效(單獨使用西藥則無效)。
治療虛腫,尤其應該在適當的方劑中,加入淡滲利尿的藥物(茯苓皮必須重用,或酌加其他利水藥),並且應該兼顧脾胃之氣,適當加入砂仁。實證浮腫,只要病因去除,腫脹就會自然消退(例如溫病引起的關節腫脹,不必專門治療腫脹,溫毒去除後,腫脹就會自行消退),不必多說。這裡主要想講的是治療久病虛證腫脹的關鍵,一旦確診為此病,就應該用大劑量的補藥,大膽服用,不要因為有乾嘔,或者自覺有熱氣衝咽胸悶等現象,而不敢使用補藥。
藥味越簡單越好,藥量越大越好。補劑中,加入滲利、和胃的藥物,病重者服用幾十劑,病輕者服用十幾劑,都能收到療效(參考臨床經驗)。我經常接診其他醫生治不好的虛腫病人,我都是根據原方,只去掉一些雜亂無關緊要的藥物(例如補心、補肺、補血等藥),而增加一些適合此病的藥物(例如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,往往加到八錢到一兩),用幾味簡單的藥物,藥力專一,效果反而更好,幾劑藥後就能見效,藥物雖然平常,但療效已經得到驗證。這是我的治療此病最得意的經驗,願意與同行分享。
虛腫單獨使用西藥大多無效,外科手術也不能適用,全身都腫脹後採用放水的方法,也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,希望醫生們唯一能使用的還是中藥(參考臨床經驗)。
脹的症狀比腫輕,西醫認為脹是腸腹內積聚了瓦斯(氣體),中醫則分虛脹和實脹兩種。《內經》說: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,所以歷來治療虛腫,可以用純補藥,但治療虛脹(虛腫發展到胸腹,此時內臟也腫脹,病人往往自訴胸悶腹脹,如果醫生誤認為這是真正的脹,加入順氣消導的藥物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要知道,濁陰上泛,一定是元陽大虛,才會這樣。)則很少用純補藥,即使確系虛證,也應該在補藥中加入少許疏利之品較妥(例如砂仁等),絕對不能一味猛補。至於實證的脹,大多以順氣緩下的藥物為宜,病因去除(例如停水、停食導致脹滿)後,脹滿就會消失,不難治療,不必多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