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7)

1. 六、瀉

在腸之病理上,瀉之一字。實為常見之病態,此瀉症姑以中醫之虛實二字說明之。凡實證之瀉,大約多在熱性病之過程中(此在西醫多包括於腸炎類;其危及生命,則多由於腸穿孔,因而誘起腹膜炎[滿腹皆腫]所致),其症之來源,或由於熱及飲食物之積聚不下,因而誘起腹瀉(西醫病菌說屬之),腹痛或脹或後重(下墜)為一定現象。

所瀉之物,或極臭之稀屎或水,或紅白膿樣物(痢疾),重則盡瀉似膿血或血水之物(已近穿孔期)則危險至矣(凡瀉症皮膚發熱者,均較重之症,小便短赤亦必然。)。此症治法,必須參合該症之原病(例如傷寒、溫病、痢疾等,皆有瀉症。)而施以治療,大法不外用瀉藥,忽速刷清其腸胃之積垢,使其通利(消炎)。

中醫治此症,則於瀉下藥中,往往加以甘寒、苦寒、清熱、利小便之品,頗為靈妙。

然其瀉藥中,只有大黃、芒硝、瓜蔞等數味,不如西藥之種種瀉藥,各有作用,例如甘汞乃有殺菌性之瀉藥,對於赤痢,甚為相宜(此只論藥性,不可誤解。)依余之經驗,對於熱性病之瀉症,雖係同一治療目的(瀉下),然用瀉劑之時期及種類,則頗有分別。

大率瀉症未作之前(限於傷寒、溫病),於相當時期(例如應下之象俱備)例用瀉藥,以資通利,西醫慣用甘汞,然此時甘汞效力,實不如大黃、芒硝,再佐以苦清熱(例如黃芩等)、護陰(例如生地等)等藥,面面周到,收效亦速。若既經中藥汗下之後,內熱仍盛,仍瀉極臭之稀糞,若再服大黃、芒硝,反致傷胃,不但病者服藥困難,而且效驗不能如預期之圓滿。

在此時期,硫苦一味,竟有不可思議之妙用(甘汞絕無大效),此藥若在便結之前,絕無大效,而此時用之,則恰當其可,不可輕視。赤痢一症,以用甘汞為最相宜,然當大熱、潮熱之計,屢服甘汞,則非所宜(謹防其速發作用,誘起口炎),硫苦、人工鹽等,更無濟於事。

而中藥中之白頭翁湯(應作重劑),稍加熟軍製大黃(大黃又名將軍)、丹皮等藥(重則用大黃、芒硝,不必遲疑)其效如神。不出三、五劑,必獲大效,實超過於各種西藥之上也,此皆歷經比較之所得,願學者遇此場合一斌之(此段專論瀉症,若便秘之症用瀉藥,必須掉換試服,不可拘泥於一種瀉劑,大率西藥優於中藥,不可不知。)。

又大黃對於胃潰瘍,絕不可用,以此藥刺激性太大,反致誘其速潰。此雖不在於瀉症範圍以內,茲因論瀉劑,故連類及之。(俗稱心口疼,多係胃痛,但此症應與絞心症(心痛)鑑別,凡無胃病各症狀者(例如吞酸等),即應注意診斷,蓋心痛忌瀉劑也。)

凡虛證之瀉,診斷上不難認定,中醫因無細菌學,姑不論其病原菌為若何(例如腸結核桿菌等)?茲但就其瀉症之病象,加以說明。大凡虛瀉多係衰弱久病之人,然以實證日久,屢服苦寒及瀉藥,漸漸轉變為虛瀉者亦有之。例如傷寒、溫症、疹痢之後,日漸衰弱;消化不良,往往演成虛瀉。

白話文:

關於腸道疾病的「瀉」這個字,其實是很常見的病態。這裡姑且用中醫的虛實兩種概念來說明。

實證的腹瀉,大多發生在熱性疾病的過程中(西醫大多歸類於腸炎;危及生命的情況多是因為腸穿孔,進而引發腹膜炎,導致腹部腫脹)。這種腹瀉的起因,可能是因為熱邪或飲食積滯,導致腹瀉(西醫的病菌說也包含在內),腹痛、腹脹或有裡急後重(下墜感)是常見的現象。

排泄物可能是極臭的稀便或水狀物,也可能是紅白膿狀物(痢疾),嚴重時甚至會排出像膿血或血水的東西(已經接近腸穿孔的階段),非常危險(凡是腹瀉伴隨發燒的,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況,小便短少發紅也是必然的)。治療這種情況,必須結合原發疾病(例如傷寒、溫病、痢疾等,都會有腹瀉症狀)來進行治療,主要的原則是用瀉藥,快速清除腸胃裡的積垢,使其通暢(消炎)。

中醫治療這種情況,會在瀉下藥中加入甘寒、苦寒、清熱、利小便的藥物,效果很好。

然而中藥的瀉藥,只有大黃、芒硝、瓜蔞等幾味,不像西藥有各種不同的瀉藥,各有作用,例如甘汞有殺菌作用,對赤痢很有效(這裡只是說明藥性,不要誤解)。依我的經驗,對於熱性疾病的腹瀉,雖然治療目標相同(都是瀉下),但使用瀉劑的時間和種類卻有很大的區別。

一般來說,在腹瀉還沒發作之前(限於傷寒、溫病),在適當的時機(例如已經有該瀉下的徵象),可以使用瀉藥來疏通腸道。西醫慣用甘汞,但這時候甘汞的效果不如大黃、芒硝,再加上苦寒清熱的藥物(例如黃芩等)和滋陰的藥物(例如生地等),面面俱到,效果會更快。如果已經用過中藥發汗或攻下,但體內熱邪仍然很盛,仍然腹瀉排出極臭的稀便,這時候再服用大黃、芒硝,反而會傷害胃,不僅患者服藥困難,效果也無法如預期的理想。

這時候,使用硫苦這味藥,竟然有不可思議的效果(甘汞效果不大),這藥在便秘之前效果很小,但在此時使用則恰到好處,不可輕視。赤痢這個病,使用甘汞最適合,但在高燒、潮熱的時候,多次服用甘汞就不恰當(小心它快速發揮作用,引起口炎),硫苦、人工鹽等也沒有什麼幫助。

而中藥中的白頭翁湯(應使用較重的劑量),稍微加入熟製大黃(大黃又名將軍)、丹皮等藥(嚴重時則用大黃、芒硝,不必遲疑),效果就像神一樣。三到五劑藥下去,一定會有顯著的效果,實在是勝過各種西藥,這是我經過比較所得的結論,希望學習醫術的人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試試看(這段專門討論腹瀉的症狀,如果便秘用瀉藥,必須換藥試用,不可拘泥於一種瀉劑,大致上西藥的瀉藥優於中藥,這是必須知道的)。

還有,大黃對於胃潰瘍絕對不能用,因為這種藥刺激性太強,反而會加速潰瘍。這雖然不在腹瀉的範圍之內,但因為討論瀉藥,所以就順便提一下。(俗稱的心口痛,大多是胃痛,但這種症狀應該和絞心痛(心臟病引起的疼痛)區別,凡是沒有胃病相關症狀(例如胃酸逆流等),就應該注意診斷,因為心痛忌用瀉藥。)

凡是虛證的腹瀉,在診斷上不難確認,中醫因為沒有細菌學的概念,姑且不論其病原菌是什麼(例如腸結核桿菌等)?這裡只就腹瀉的症狀加以說明。大凡虛證的腹瀉多發生在虛弱久病的人身上,但也有些是因為實證時間太久,多次服用苦寒和瀉藥,逐漸轉變為虛瀉。例如傷寒、溫病、麻疹、痢疾之後,身體逐漸衰弱;消化不良,往往會演變成虛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