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6)

1. 四、嘔吐

此症病理,姑以虛實二字總括說明之:

1.實證嘔吐,凡熱性病(例如傷寒、溫病,胃癰、食滯等)之嘔吐,皆屬實證。(此類多新病不久,然亦有稍久者)其症狀率皆(參有其他病狀)嘔吐之物,或胃脘痛,或吐酸水,胃覺糟雜,飽悶脹滿,(胃潰瘍之胃痛,每於食物吐出即減輕)此必聯合其他症狀診斷之,(例如由惡寒之表證,漸漸嶇吐,則知其邪漸入內,面為小陷胸症也。)不難認定。其治法大率多宜通降,或苦寒之品,(所謂胃以通為補也。)以此種實證嘔吐,淺言之即胃內容物腐敗,或因腸之消化不良(或因腸熱有宿糞,)致胃內容物不能以次下降,因而上越,此種現象,以西藥之重曹、瀉鹽硫酸鎂(Magnesium Sulfate)等,從事中和胃酸、清理腸炎,更為釜底抽薪之計。普通嘔吐(中毒除外)服此種西藥,率可停止。余固粗工,原卑之勿甚高論也(胃之炎症,率分加答兒性鼻黏膜炎(catarrh)、化膿性、義膜性偽膜性(pseudomembranous)、蜂窩織性,腐蝕性、結核性、黴毒性等症,中醫則謂為胃熱停滯。)唯有一種溫邪逆傳之嘔吐,非常難治,亦非常危險,此必參看後列溫病醫驗,以芳香逐穢,開竅苦降等法治之,方能起死回生,萬不可以小陷胸湯及承氣湯等(所謂攻伐無過),誤人性命也。

2.虛證嘔吐。中醫之說,多謂之肝氣上衝,或謂之胃陽不足,或連合肝脾二經並說,其理似頗玄虛,然根據此理,用中藥治療,亦實有特效。西醫稱此症為神經性嘔吐,其症狀率多無故嘔吐,或只吐清水,或偶吐偶止。以上等症,均無其他原因可尋,常年累月,愈吐愈弱,甚或滴水不入,而吐仍不止。至此地步,往往西醫之麻醉、洗胃、止嘔等方法,不能根治;中藥之補陽、順氣、健中、平肝、揚清抑濁等法,反覺妙不可言,能收奇效。此或由於是類之中藥,頗能安定嘔吐神經歟?(胃癌一症,中醫名噎隔反胃,以早用西醫之外科手術為佳,內服藥品及注射均無效也。)

白話文:

四、嘔吐

嘔吐的病理,可以用虛實兩個字來概括說明:

  1. 實證嘔吐:凡是熱性疾病(例如傷寒、溫病、胃癰、食物積滯等)引起的嘔吐,都屬於實證。(這些情況多為新發病不久,但也有一些持續較久的)症狀通常伴隨其他病症,例如嘔吐物、胃脘疼痛、吐酸水、胃部感覺不適、飽脹等,(胃潰瘍引起的胃痛,通常在食物吐出後會減輕)。必須結合其他症狀進行診斷,(例如由惡寒的表證,逐漸發展到嘔吐,則知道邪氣漸漸侵入內部,可能是小陷胸湯證。)不難判斷。治療方法通常以通利、瀉下,或使用苦寒藥物為主,(所謂「胃以通為補」)。簡單來說,實證嘔吐就是胃內容物腐敗,或者由於腸道消化不良(或腸道積熱有宿便),導致胃內容物不能順利下降,因而逆流向上,這種情況,用西藥的碳酸氫鈉、瀉鹽、硫酸鎂等,中和胃酸、清理腸道,更能有效解決問題。一般的嘔吐(中毒除外)服用這些西藥,通常可以止吐。我水平有限,不敢妄言(胃部炎症,一般分為卡他性、化膿性、偽膜性、蜂窩織炎性、腐蝕性、結核性、梅毒性等,中醫則稱之為胃熱停滯)。只有一種溫邪逆傳引起的嘔吐,非常難治,也很危險,這必須參考後面的溫病醫案,使用芳香化濕、開竅瀉下等方法治療,才能起死回生,絕對不能使用小陷胸湯和承氣湯等(所謂「攻伐過度」)方法,以免危及生命。

  2. 虛證嘔吐:中醫認為,多是肝氣上逆,或是胃陽不足,或者肝脾二經共同作用的結果,其理論看似玄妙,但根據此理使用中藥治療,確實有特效。西醫稱此為神經性嘔吐,症狀通常是無緣無故嘔吐,或者只吐清水,或者時吐時止。以上這些情況,都找不到其他原因,長期這樣,嘔吐會越來越虛弱,甚至滴水不進,仍然不停地嘔吐。到這種程度,西醫的麻醉、洗胃、止吐等方法,往往無法根治;而中藥的補陽、理氣、健脾、平肝、升清降濁等方法,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中藥,能夠很好地安定嘔吐的神經。(胃癌,中醫稱噎隔反胃,最好及早採用西醫的外科手術治療,內服藥物和注射均無效。)

2. 五、譫語

中醫論心神,與西醫論腦神經,息息相通,故熱必譫語,中醫謂之邪入心包絡,西醫則謂為熱度太高,侵害腦神經,其現象則言語顛倒,精神錯亂,其治法,中藥則以牛黃,犀角、紫雪丹、至寶丹及承氣湯之類為有效,西醫則以退熱(安基比林等藥)、瀉下藥(或注射藥)為有效。更有一種神經衰弱至於極點之病人,亦有譫語(例如將死之時),中醫則必大補元氣。

又有破傷風、腦膜炎、急驚風、產褥熱(產後風)及瘡症(血已中毒),亦有譫語,則必急速注射西藥各種血清,方能有效,中藥不必與也。

神經病:此類疾患,分末梢神經病最常見者,例如顏面神經麻痹(口眼歪斜),肋間神經痛(脇痛),坐骨神經痛(腰痛),振顫麻痹(痿症),神經官能病,神經衰弱症(虛弱),癲癇(羊角瘋),偏頭痛、狂病(風痰),神經性嘔吐(已詳前),歇斯的裏(臟躁症),眩暈(頭暈),神經性心悸亢進(怔忡)麻痹(痹症)等皆屬之,此類疾患,率無一定實質,而且發作無常,時癒時病,因其不能有固定之情狀,故其治法,西醫率用麻醉鎮靜等藥,確實有效(嗅素劑之類。)然此類藥品,不可常服,吾人為病家健康計,不得不格外慎審,(防其中毒)。

依余之經驗,當病狀劇烈時,不妨暫以西藥(不可用大量),治其現狀(或注射),病勢稍減,則停止西藥,仍以用中藥較為和平。蓋中藥對於以上各症,雖不盡有效,然於偏頭痛、嘔吐,腰疼、虛弱、眩暈、怔忡等症,有時西藥絕不能治者,中藥則能大建奇功,其餘各症,中藥可謂多無靈效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五、譫語

中醫和西醫對心神(腦神經)的理解是相通的。發燒導致譫語,中醫認為是邪氣入侵心包絡,西醫則認為是高燒損害了腦神經。症狀表現為言語顛倒、精神錯亂。治療方面,中醫常用牛黃、犀角、紫雪丹、至寶丹和承氣湯等;西醫則使用退燒藥(如安替比林)和瀉下藥(或注射藥物)。

臨終病人或神經衰弱極度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譫語,中醫會著重於大補元氣。

破傷風、腦膜炎、急驚風、產褥熱(產後風)和瘡瘍感染(血液中毒)等疾病也會伴隨譫語,此時必須迅速注射西藥血清,中藥治療效果不佳。

神經病:這類疾病種類繁多,最常見的是末梢神經病變,例如顏面神經麻痺(口眼歪斜)、肋間神經痛(肋痛)、坐骨神經痛(腰痛)、震顫麻痺(痿症)、神經官能症、神經衰弱(虛弱)、癲癇(羊癇瘋)、偏頭痛、狂病(風痰)、神經性嘔吐、歇斯底里(臟躁症)、眩暈(頭暈)、神經性心悸亢進(怔忡)、麻痺(痹症)等。此類疾病大多沒有明確的病理基礎,發作時間不固定,時好時壞,難以預測。西醫常用麻醉鎮靜劑(如嗅鹽)等藥物治療,效果確實顯著,但此類藥物不能長期服用,需謹慎使用,避免中毒。

根據我的經驗,當病情嚴重時,可以先暫時使用西藥(劑量不可過大)來控制症狀(或注射治療),病情稍有好轉後就應停止西藥,改用中藥治療,效果較為平和。雖然中藥對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療效並非都很好,但在治療偏頭痛、嘔吐、腰痛、虛弱、眩暈、心悸等方面,有時西藥無效,中藥卻能收到奇效。其他大多數神經系統疾病,中藥療效有限,需注意此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