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8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8)
1. 六、瀉
粗工臨症,拘於既往各症多係實熱,往往以餘熱未盡;病後勞復之理想,模稜立方,或則顧慮與個人以前立論處方前後矛盾,明知一誤再誤,不肯改弦易轍。此輩論症用藥,看似不離本題,實則已與奉病奉字疑誤大相徑庭,此等見解,萬不可存。須知病現虛象,即宜補養,症現極虛,即宜峻補,已往之病,盡可拋開,隨機應變聲為能手。以上數語,係指自始認症,抑無錯誤者而言,非學問經驗兼富者不能。
若診斷不確,用藥忽瀉忽補,忽涼忽熱,則是毫無知識,何足云醫。
四十年前,余曾治一秦嫗,初病本係霍亂(係另醫診治),數十日後,(已成虛證),余臨診時,已通體皆涼,脈停汗出,急以大劑參、耆、桂、附,大補元陽,竟得回生。繼續服藥至十餘日,又現虛熱象,結果又以生地、寸冬等滋陰藥而治癒。設當危急之時,仍用治霍亂之方,而不用大熱之藥,則無以回將散之元陽,其後若見陰虛,仍再繼續用溫補,必致津液日涸,仍不免於死亡。
此症演進凡三變,而症狀各相反,醫者若存顧全自己論症,始終丫致,不相矛盾之私見,表面上用藥及治法,一貫無誤,然此症必無生理。書云,醫者意也,其是之謂乎。此秦姓住德州柴市街略南,為秦德純君之家族,記得介紹余者,友張松泉、徐仲甫兩先生也。
凡虛瀉之症,大率身體瘦弱,皮膚蒼白,腹部凹陷,不腹痛或有隱微之痛,脈多細弱無力或小數,舌多無苔,小便清利,普通多無高熱(與後有熱者參看),斯瀉之糞多稀溏,或稍有白油樣之物(不可誤認為痢疾),或完穀不化,一日三五次至七八次者居多,尤以下半夜或晨間,必瀉一二次(有五更瀉、雞鳴瀉等俗名信)。愈瀉愈弱,則虛證畢現,例如盜汗、喘息、身腫以致於死。
此種泄瀉,中醫多責之脾虛,相火衰弱,故多以健脾(白朮、山藥、茯苓等)、補氣(參、耆等)、補相火(補骨脂,肉蓯蓉等)、補陽(南子、肉桂等)、收澀(桑螵蛸、粟殼等),以上等藥皆歷經試驗有效者,等藥治療之,強半有效,藥力持續甚久,因而根本治癒者頗多。
西藥中之硝酸蒼鉛硝酸鉍、單那爾並、阿片末等,對此症更易見效,但比較效力持續之時間略短,且長時間服用西藥之阿片等,又恐慢性中毒成癮,故余每遇此症,必連用數日西藥後,即漸漸改用中藥,收效之佳,不可思議(西藥則漸減,中藥必用大量方可。)然此皆指普通之虛瀉者而言,若係肺結核末期之瀉(腸結核),中藥內之桂、附、參、耆,萬不可用,西藥收斂劑用之,亦只生效一時(此時只有用西藥之一法)無濟於事也。
更有陽虛發熱之虛瀉,及小兒慢驚風(此症多由疹後、痢疾或吐瀉症轉來)之虛瀉,皆有發熱,則中藥補劑有唯一之特效,西藥不能望其項背也(阿片不可用於小兒,注意切記)。以上陽虛之瀉,參看前論陽虛發熱,茲不復述。
白話文:
六、瀉
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,常侷限於以往的經驗,認為大多數疾病都是實熱證,即使餘熱已盡,也仍用瀉法。對於病後恢復的理想狀態把握不清,處方猶豫不決,甚至擔心與自己以前的論述和處方矛盾,明知錯誤卻不肯改變。這些人看似在對症下藥,實際上已經偏離了辨證論治的原則,這種見解絕對不可取。必須知道,即使疾病表現為虛證,也應該適當補養;症狀極度虛弱,更要積極峻補。以往的經驗可以拋開,要隨機應變才能成為治療高手。以上幾句話,是針對從一開始就診斷正確的情況而言的,缺乏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的人是做不到的。
如果診斷不準確,用藥忽而瀉下忽而補益,忽而寒涼忽而溫熱,那就是完全沒有醫學知識,怎能稱之為醫生呢?
四十年前,我曾治療一位秦姓老婦,最初患的是霍亂(由其他醫生診治),數十日後病情轉為虛證,我診治時,她全身冰冷,脈象停滯,汗出不止,我立即用大劑量的黨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大補元陽,最終使其起死回生。繼續服用藥物十多天后,又出現虛熱症狀,於是改用生地黃、冬蟲夏草等滋陰藥物才治癒。如果在危急時刻,仍然使用治療霍亂的方劑,不用溫熱藥物,就無法回補散失的元陽之氣;如果之後出現陰虛症狀,仍然繼續溫補,就會導致津液枯竭,最終還是難逃一死。
這個病例演變了三次,每次症狀都相反。如果醫生固執己見,堅持自己最初的診斷和治療方案,表面上用藥和治療方法一貫無誤,但實際上這種治療方法是缺乏生理基礎的。古書云:「醫者,意也」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這位秦姓老婦住在德州柴市街略南,是秦德純先生的家人,記得當時介紹我給她的,是我的朋友張松泉、徐仲甫兩位先生。
凡是虛瀉的疾病,大多數患者身體消瘦,皮膚蒼白,腹部凹陷,沒有腹痛或僅有隱隱作痛,脈象多細弱無力或脈搏微弱,舌苔少或無苔,小便清長,一般沒有高熱(與伴有發熱的虛瀉相對照),大便稀溏,或略帶白色油狀物(不可誤認為痢疾),或食物消化不良,每日三五次到七八次不等,尤其在後半夜或清晨,必定瀉下一次或兩次(俗稱五更瀉、雞鳴瀉)。瀉得越厲害,虛證就越明顯,例如盜汗、呼吸困難、身體浮腫,最終導致死亡。
這種泄瀉,中醫多認為是脾虛、相火不足引起的,因此常用健脾藥(白朮、山藥、茯苓等)、補氣藥(黨參、黃耆等)、補相火藥(補骨脂、肉蓯蓉等)、補陽藥(肉桂等)、收澀藥(桑螵蛸、粟殼等)治療,這些藥物都經過臨床驗證有效,大多數患者療效顯著,藥效持續時間較長,因此能夠徹底治癒的病人也很多。
西藥中的硝酸銀、硝酸鉍、單寧酸、鴉片等,對此症療效也比較好,但藥效持續時間相對較短,而且長期服用西藥中的鴉片等,容易導致慢性中毒和成癮。因此,我遇到這種疾病,通常會連續服用幾天西藥,然後逐漸改用中藥,療效非常好,令人難以置信(西藥要逐漸減量,中藥則需要大量服用)。但是,這都是針對一般的虛瀉而言的,如果是肺結核晚期引起的泄瀉(腸結核),中藥中的桂枝、附子、黨參、黃耆絕對不能使用,西藥收斂劑也只是暫時有效(此時只能用西藥),於事無補。
此外,還有陽虛發熱引起的虛瀉,以及小兒慢驚風(這種疾病大多是由疹後、痢疾或吐瀉症轉化而來)引起的虛瀉,都伴有發熱,中藥補劑有獨特的療效,西藥無法與之相比(鴉片不能用於小兒,務必記住)。以上陽虛引起的泄瀉,可以參考前面關於陽虛發熱的論述,在此不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