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4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4)
1. 二、痛
此病者感覺身體某部分,有疼痛之謂也。此疼痛之病理,即應簡單說明之,中醫論疼痛,有極概括之定義及治法,曰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是也,此二語雖極簡單,然其理想則甚圓到,此病徵與西醫所稱之炎症相關聯,故不得不連類說明之。
西醫論炎症有五徵,即1.局部發赤,2.腫脹(此腫脹指實症言),3.灼熱,4.疼痛,5.官能障礙。由以上二說觀之,即可瞭解有病時疼痛之病理。蓋吾人身體,無論何處疼痛,必該處之血行有障礙,血管運動神經受刺激,此為一定不易之理。(此病理非此數字所能說明)故病痛名目雖多,總以此說為最可信,且中西醫兩說,亦相吻合,故余采此理論。
惟中醫治疼痛,大綱細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,又細別為氣、血、風、濕、積聚、內癰、(外科從略)癥瘕、蛔蟯、疝痹、痧脹,中惡等類。其治法串分溫補、瀉下、宣通、順氣、消導、祛風、祛濕、殺蟲、破瘀諸法。與西藥之消炎(瀉藥)、麻醉等法(除外科手術)相比較,似覺靈活。
茲將疼痛證治,舉其概要如下:
1.實痛,此種疼痛,新得之病居多。例如傷寒初起之頭痛、腰痛、骨節痛。(此必惡寒,宜用發汗藥,散其表邪)溫病初起之頭痛、骨節痛。(宜於清解藥中兼輕散藥)熱性病之腸炎、大便不通(或瀉極臭稀糞之類)。或蟲積、食積,血瘀氣滯之胃痛,腹痛、脇痛、(宜瀉下或殺蟲,或舒氣,或破瘀消導等藥)腰、腿、肩、臂諸痛(此指痛痹而言,宜驅除風濕、活血。),皆屬實證。(實痛之中.又分寒熱,不可不知。)
2.虛痛,此種疼痛久病居多(例如心痛痙攣)。且其痛多不甚劇烈;而隱隱常痛(亦有劇烈者,例如心痛),用手按之則減,或痛或止(西醫所謂神經性疼痛),且痛多無一定之點,(除偏頭痛、心痛、皆屬虛證。)此種疼痛,以西藥之麻醉劑為有速效,然中藥之效力,則以持續常久勝也。(虛寒虛熱,均有疼痛,是宜詳審。)
白話文:
二、痛
疼痛是指身體某部位感到疼痛。中醫對疼痛的病理有簡潔的概括性定義和治療方法,即「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」。這句話雖然簡單,但其理念卻非常完善。疼痛與西醫所說的炎症相關聯,因此需要聯繫起來說明。
西醫認為炎症有五個特徵:1.局部發紅;2.腫脹(此處的腫脹指的是實證);3.灼熱;4.疼痛;5.功能障礙。從中醫和西醫的觀點來看,就能了解到疾病時疼痛的病理。因為無論身體哪個部位疼痛,該部位的血液循環必定受阻,血管運動神經受到刺激,這是確定的道理(但病理並不能僅用這幾個方面說明)。所以雖然疼痛的種類很多,但這個說法是最可靠的,而且中醫和西醫的說法也相吻合,因此我採用這個理論。
然而,中醫治療疼痛,主要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,再細分為氣、血、風、濕、積聚、內癰(外科略去不談)、癥瘕、蛔蟲、疝氣、痧脹、中惡等類型。治療方法則包括溫補、瀉下、宣通、順氣、消導、祛風、祛濕、殺蟲、破瘀等方法。與西藥的消炎藥(瀉藥)、麻醉劑等方法(外科手術除外)相比,中醫方法似乎更靈活。
以下簡述疼痛的證候和治療:
-
**實痛:**這種疼痛大多是新發生的疾病。例如傷寒初期引起的頭痛、腰痛、關節痛(這通常伴隨惡寒,應該使用發汗藥,驅散表邪);溫病初期引起的頭痛、關節痛(應該在清熱解毒藥中加入輕微發散的藥物);熱性病引起的腸炎、便秘(或瀉出臭稀便);或者蟲積、食積、血瘀氣滯引起的胃痛、腹痛、脅痛(應該使用瀉下藥或殺蟲藥,或者舒氣藥,或者破瘀消導藥);腰、腿、肩、臂疼痛(這是指痛痹,應該驅除風濕、活血),都屬於實證。(實痛中又分寒熱,不可不知。)
-
**虛痛:**這種疼痛大多是久病引起的(例如心絞痛)。而且疼痛通常不很劇烈,而是隱隱作痛(也有一些劇烈的,例如心絞痛),用手按壓則疼痛減輕或停止(西醫所稱的神經性疼痛),而且疼痛部位不定(除了偏頭痛、心絞痛,都屬於虛證)。這種疼痛,西藥的麻醉劑見效很快,但中藥的效果則持續時間更長。(虛寒虛熱都會引起疼痛,需要仔細辨證。)
2. 三、血
此血字,在中醫多連氣血言之,以氣血二字,原不能分立也。此血字似不宜列於病理,余欲學者特別注意,且余對血證實驗亦特別有心得,故錄於此。西醫言病理,對於血之變態,則專注重於有形,其說之大概約分四種:
①動脈性充血,即由於身體內一部分血管運動神經作用障礙,或由於血管壁之弛緩,而起之充血,此種充血,多為一時性,與原因共消長。例如因長途步行,致令腿腫;因忿怒憂愁,致誘起腦充血是也。
②靜脈性充血(即瘀血),一由於心臟衰弱,二由於靜脈管閉塞狹窄或壓迫。例如經閉肝鬱等症,均屬之。
③貧血,即中醫所稱之血虛血虧之類是也。
④出血,此則大分之為二種,一外出血,一內出血。例如咯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便血(外出血)及腦膜腔等出血(內出血)均屬之。
吾人治療血病,非常困難,中醫方法,治血藥中,必兼順氣(或補氣)之品,此理非簡單數語可以說明,茲故從略。今將余所經驗,極有效之方論列下,以供參考。
①吐血及咯血,此症分為胃及肺二經之病,診斷時必須詳審。大凡胃吐血,以前必有胃病徵象,例如胃脘痛、背痛、吞酸、嘔吐等,其誘因則多在食後,或食辛熱之物,或常大便黑色,或大便乾燥,所吐之血,多混有食物而無泡沫,且係多量血液,凡此種種,皆胃吐血也。肺病咯血,更易診斷,大率肺病患者,不可一診即疑為肺結核。
在中醫既無細菌學,更不可冒襲新說,妄加推斷。故遇肺病咯血,必細心查其病因、病狀、脈象,然後隨症用藥,較西醫治法,尚覺活動,於是肺咯血一症,不難治癒。此種論旨,余實確切實驗,不知凡幾也。蓋肺咯血及吐血之症,必有肺疾患之特徵,例如咳嗽、胸痛或痰喘,或覺胸內溫暖上湧,或先有甜味,其所吐之血,多含泡沫,凡此種種,皆肺出血也。
中醫治法,凡胃病多用通利,的是正規,然當大吐血時,往往以中藥和平,緩不濟急,此時自以西藥止血為宜(例如麥角劑Ergotamine類)。若係胃潰瘍之吐血(此症以前胃部必有大痛),中藥治療實不如西藥,可以根本治癒。(如次硝酸養鉛硝酸氧鉛、重曹、人工鹽等,可參閱醫驗。
)至若肺病之咯血,余曾歷試西藥止血劑,非無大效,然實不如中藥之白芍為效驗確實而永久,(參看醫驗)若再佐以理肺、滋陰、健脾之中藥,治療肺結核,實有驚人之效驗,此非臆斷,實有確驗也。(參看醫驗)於此而有極應注意之一點,即凡遇咯血,萬不可一律認為肺癆病。
以余之經驗,實有內有鬱熱,而致咯血者,大劑涼藥(例如黃芩、梔子、天花粉、白茅根等)竟能治癒之。此雖例外,錄此亦足以知此症之變化,不可不慎也。
白話文:
三、血
中醫常將氣與血相提並論,氣血二者本不可分割。因此,單獨將「血」列為病理範疇似乎不太合適,希望學習者特別注意。我對血證的臨床經驗豐富,故在此記錄相關內容。西醫在病理學上,對血液的異常變化,著重於有形方面的觀察,大致可分為四種:
-
動脈性充血:因身體某部位血管運動神經功能障礙,或血管壁鬆弛所致的充血,通常是暫時的,與病因消長相關。例如長途步行導致腿部腫脹;憤怒憂愁誘發腦充血。
-
靜脈性充血(即瘀血):一是由於心臟衰弱;二是由於靜脈阻塞、狹窄或受壓迫。例如月經閉止、肝鬱等症狀都屬於此類。
-
貧血:相當於中醫所說的血虛、血虧。
-
出血:可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。例如咯血、吐血、鼻出血、血尿、便血(外出血),以及腦膜腔等部位的出血(內出血)。
治療血症非常困難。中醫治療血症的藥方,通常會同時兼顧理氣(或補氣),其原理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明,在此從略。以下列出我個人經驗中,療效顯著的方劑,僅供參考。
- 吐血和咯血:此症分屬胃經和肺經的病症,診斷時必須仔細審察。一般來說,胃出血患者之前常有胃病症狀,例如胃脘痛、背痛、吞酸、嘔吐等,誘因多在飯後,或食用辛辣熱燥之物,或大便黑色、乾燥,吐出的血常混雜食物且無泡沫,且出血量較多,這些都是胃出血的表現。肺病咯血則較易診斷,但肺病患者也不一定就是肺結核。
中醫沒有細菌學理論,更不能盲目套用西醫的說法。因此,遇到肺病咯血,必須仔細檢查病因、病狀、脈象,然後對症下藥。相比西醫,中醫治療方法更靈活,因此肺咯血並非難治之症。這些論點,我都經過多次驗證。肺咯血和吐血的患者,通常會有肺部疾病的徵狀,例如咳嗽、胸痛或痰喘,或感覺胸內溫熱上湧,或先有甜味,吐出的血常帶有泡沫,這些都是肺出血的特徵。
中醫治療胃病,多採用通利的方法,這是正規的治療方式。但遇到大出血時,中藥的緩慢作用往往緩不濟急,此時應優先使用西藥止血(例如麥角胺類藥物)。如果是胃潰瘍引起的吐血(之前胃部通常會有劇烈疼痛),中藥治療不如西藥能徹底治癒。(例如次硝酸鉛、硝酸氧鉛、碳酸氫鈉、人工鹽等,可參考相關醫學驗證資料)。至於肺病咯血,我曾嘗試過多種西藥止血劑,療效不差,但仍不及中藥白芍的效果確實且持久。(參考相關醫學驗證資料)如果再配合理肺、滋陰、健脾的中藥,治療肺結核效果驚人,這不是臆測,而是有確切驗證的。(參考相關醫學驗證資料)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,就是遇到咯血,不能一概認為是肺結核。
根據我的經驗,有些患者是因為內有鬱熱而導致咯血,使用大量清熱藥物(例如黃芩、梔子、天花粉、白茅根等),竟然能治癒。雖然這是例外情況,但記錄下來可以說明此症的變化多端,不可不慎。
- 接下來是中醫治療女性月經閉止和崩漏兩種疾病的經驗總結:一般來說,治療月經閉止,療效較好的階段可分為三個:第一個階段是養血,第二個階段是行血,第三個階段是大攻大破,而最有效的正是第三階段的攻下,這是治療血閉唯一有效的方法。崩漏(西醫稱為子宮肌瘤)僅用西藥止血多無效,詳見下文其他病症說明,可參考相關資料。
以上關於血症的說明,簡潔扼要,略顯簡略,但都是確實的記錄,希望不要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