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1)

1. 一、熱

)當戰汗之時,萬不可服補藥,亦不可用汗下、和解、清涼等藥。只宜穩靜看護,稍與溫水飲之,以助其津液可矣。至若正氣太虛,大汗不已,診斷確實有虛脫之慮時,始可與獨參湯,(或注射強心西藥),以防汗脫而死,然萬不可誤斷也。

2.衄鼻,內出血,除女人逆經(俗名倒經)及習慣性鼻衄,均不在本題範圍,姑從略。茲所申明者,為熱性病之鼻衄。蓋凡衄血現象,率皆由於血熱上行,關係肺熱尤顯。此種衄血,凡溫病過服發散藥太大,或誤服(病已不在表)發汗藥及熱藥,逼熱上行,往往如此。(尤以桂枝最甚,余曾見有溫病因誤服桂枝,死後口鼻出血者,慎之。)若於最險之斑疹,一現即隱,身大熱,神昏氣促,險象環生之頃,服清熱解毒藥後,一得鼻衄,自是佳兆。蓋疹方外透,驟遭寒涼(例如外受風寒),或內受寒冷(例如飲冷水),頃刻毒氣收聚入內,立呈險象。此時若欲疹再透出,百不獲一,惟有急服連翹、雙花、犀角等以圖挽回。此時若有衄血,是邪有出路,尚有生望,(再照清熱宣透之藥治之,可以望生)否則不易求生矣。又有溫病日久,邪已入內,失於清下,若有鼻衄,亦係佳兆,(與戰汗皆是邪有出路)不可不知。

3.大小便

此種診斷,必分虛實二種言之。

①先說明實證之大小便,凡實證發熱,(參看論熱諸條)例如傷寒、溫病等,本病認定之後,其大便之多少,或有或無及其顏色,均宜注意。大凡熱在表時(尚未入裏),大小便均無影響,一如平人,清利如常。迨至胃腸漸起變化,(中醫謂之傳經,或名傳變)診斷上最重要者,即為二便。

凡大便極乾燥,或數日不解大便,或腹痛,或瀉極惡臭之稀糞,或一日數次瀉下,(中醫謂之熱結旁流)或大便黑色如油,(此血便最危險)或大便如膿血,(痢疾如有此象,後重異常)或大便白色,(缺乏膽汁,凡膽石、疝痛多有之,中醫謂之脇痛。)綠色,(小兒多有此症,亦膽熱也。

)皆為實證。(多有潮熱,非表證也。)均宜用下劑,(中藥則有大黃、芒硝等,西藥則有甘汞氯化亞汞(Hg2Cl2)、硫苦硫酸鎂(Magnesium Sulfate)等藥均可酌用。但此種瀉藥作用不同,不可盲用。

)若遲延不下,反誤病機,或致神經受其侵害,(精神昏迷、譫語發狂)或至炎症延及腹膜,(當下不下,腸管破裂,西醫謂之穿孔,出血、潰爛,誘起腹膜炎,全腹皆腫,不可救藥矣。)立致危險。故一見腸胃燥結,總宜速下,不可拘泥於保存津液,下不厭遲之說也。但溫病逆傳,邪入心包,瀉藥不可妄用,此條應參看溫病說明,不再重敘。

白話文:

一、熱

  1. 出汗:出汗時絕對不能服用補藥,也不能使用發汗、和解、清熱等藥物。只需靜靜觀察護理,少量給予溫水飲用,以補充體液即可。只有在正氣虛弱,大量出汗不止,確診有虛脫危險時,才能使用獨參湯(或注射強心西藥),以防止汗脫而死,但千萬不可誤診。

  2. 鼻出血:除女性月經逆流(俗稱倒經)和習慣性鼻出血外,其他情況不在此討論範圍。這裡主要說明的是熱性病引起的鼻出血。一般來說,鼻出血都是由於血熱上行,與肺熱關係尤為密切。這種鼻出血,往往是因為溫病服用過多發散藥物,或者誤服(疾病已不在肌表)發汗藥和熱藥,導致熱氣上行所致。(尤其桂枝最為嚴重,我曾見過溫病患者因誤服桂枝,死後口鼻出血的案例,務必謹慎。)如果在病情危重的斑疹(疹子出現又消失)伴隨高燒、神志不清、呼吸急促、病情危急之際,服用清熱解毒藥物後出現鼻出血,反而是好兆頭。因為疹子本來應該外透,卻突然遇到寒涼(例如外感風寒)或內受寒冷(例如喝冷水),毒氣迅速收聚於內,立即出現危急症狀。此時若想讓疹子再次透出,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,只能緊急服用連翹、金銀花、犀角等藥物試圖挽回。此時若有鼻出血,說明邪氣有了出口,還有生存希望(再按照清熱宣透的藥物治療,可以期待痊癒),否則很難生存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溫病久拖不治,邪氣已入侵內部,未能及時清熱瀉下,如果出現鼻出血,也是好兆頭(與大量出汗一樣,都是邪氣有了出口),不可不知。

3.大小便:

診斷大小便必須區分虛實兩種情況。

①先說明實證的大小便:凡是實證發熱(參考論熱諸條),例如傷寒、溫病等,確診病情後,大便的多少、有否以及顏色,都應注意。一般來說,熱在肌表時(尚未深入內部),大小便都無影響,與常人一樣,排泄正常。等到胃腸開始出現變化(中醫稱為傳經或傳變),診斷上最重要的就是大小便。

大便極度乾燥,或數日不解大便,或腹痛,或瀉下惡臭的稀便,或一日數次瀉下(中醫稱為熱結旁流),或大便黑色如油(此為血便,最危險),或大便如膿血(痢疾出現這種情況,病情嚴重),或大便白色(缺乏膽汁,膽結石、疝氣多見此症,中醫稱為脇痛),或呈綠色(小兒多見,也是膽熱),這些都是實證(多伴有潮熱,不是表證)。都應使用下瀉藥物(中藥有大黃、芒硝等,西藥有甘汞氯化亞汞(Hg2Cl2)、硫酸鎂(Magnesium Sulfate)等藥物,可以酌情使用。但這些瀉藥作用不同,不可盲目使用)。

如果遲遲不下瀉,反而誤了病情,可能導致神經受損(精神昏迷、譫語發狂),或炎症蔓延至腹膜(遲遲不下瀉,腸管破裂,西醫稱為穿孔,出血、潰爛,引起腹膜炎,全腹腫脹,無法救治),立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發現腸胃燥結,就應立即瀉下,不可拘泥於保存津液、瀉下不宜過遲的說法。但溫病逆傳,邪氣入侵心包時,瀉藥不可亂用,這一點應該參考溫病的說明,不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