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0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0)
1. 一、熱
以荊芥、防風、葛根、薄荷、藿香等解表最為相宜。(但須兼清內熱之藥,例如連翹、銀花等)若係嚴冬傷寒病,用麻黃、羌活等藥發汗,自是正理。若溫病盛行之際,內有鬱熱,外為寒束(天氣驟冷、驟暖變動劇烈之時,此症最多,例如春末秋深之溫病是
②自汗、盜汗(俗名虛汗),此二種汗症,雖有自汗係陽虛,盜汗係陰虛之說。然在久病(注意久病二字,若在初得傷寒、溫病之自汗,不在此例。)之人,如此現象,總以斟酌補陽(參、耆之類)補陰(生地、熟地、白芍之類),以期挽回衰弱之頹勢為宜。
又有所謂大汗亡陽、孤陽外越者,則係元氣將散(陽脫症),西醫稱之為死汗(此與下列之過服發汗藥,致大汗淋漓者不同一),則非大劑人參、附子、肉桂、白芍、熟地大補陰陽(補陽斂汗必兼用補陰之品,否則陽無附麗也),加以介類潛陽之法(例如牡蠣、鱉甲、龜板之類),不足挽回生命於萬一也。
(又有一種過用發汗藥,以致大汗淋漓不止者,頃刻之間,可以心臟停止,致人於死,凡中藥之麻黃、羌活,西醫之退熱藥例如安基比林等,用之過量,往往發生此種危險,但西藥退熱劑,與中醫發汗藥不同,其汗出乃該藥之副作用,醫者不可認安基比林等為發汗藥,自不待言,倘遇此種危險汗出之場合,西藥中之強心注射,在所必施,不可不知也。)又中醫介類潛陽之類,以治虛汗,尤為奇效,歷試不爽,附識於此,學者應注意也。
③戰汗,此是所受之邪,欲借汗解。故此種汗解之前,病者必有一番極劇烈之不安,如瘋如狂,喊叫哭笑,手舞足蹈,一如邪魔,恐怖狀態,不一而足,或則周身戰慄,顫動不寧、脈停氣促(汗後脈自出),因而繼續汗出。或則大汗淋漓,立時表裏透澈,脈靜身涼。
此種戰汗,蓋即內外邪正相爭,既得汗出,即是邪有出路,為溫病及傷寒症固閉實邪解散之佳兆,實為病勢一大轉機。亦有戰汗之後,邪尚未淨,再作戰汗而解者。更有戰而不汗,(邪盛正衰)必待鼻衄,(凡疹一現即隱,身熱氣喘,實為危症,不易再出,若得鼻衄者,尚可救,亦同此理。)或屢用清下之藥而解者。
最危險者,為一戰之後,正氣不敵,邪氣不退,不能再作戰汗,遂即精神散亂,尋衣摸床,昏迷愈甚而死(此種危象,多由於病者素衰弱,或大病日久,元氣消耗太甚而然)此戰汗之大略也。以上戰汗,多因得病過程中,失於汗下,邪正交持日久,自然分解之現象,其戰汗乘機而作,不拘一格。
有因服下藥後得瀉而作戰汗者,有因大渴恣飲涼水(余親見之或有飽啖西瓜及飲冰激淩而作戰汗者。)而作戰汗者,有服清涼活血生津之品而得戰汗者。蓋邪方欲解,稍得助力,以啟其機,自然戰汗。此種汗解,不可強求,然實為表裏透澈之好現象,自無疑也。(病家遇此戰汗,不知吉凶,往往惶恐無措,醫者可詳告之。
白話文:
一、熱
使用荊芥、防風、葛根、薄荷、藿香等藥物來解表最為適合。(但是必須同時使用清內熱的藥物,例如連翹、金銀花等)如果是嚴冬時節患上的傷寒,使用麻黃、羌活等藥物發汗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正值溫病盛行的季節,體內有鬱熱,體外又有寒邪束縛(天氣驟冷、驟暖變動劇烈的時節,這種病症最常見,例如春末秋深之際的溫病),就需要這樣處理。
②自汗、盜汗(俗稱虛汗),雖然有自汗是陽虛,盜汗是陰虛的說法。但是對於久病的人(注意「久病」二字,如果是剛患上傷寒、溫病而出現的自汗,不在此例),出現這種現象,通常應該酌情補陽(人參、黃耆之類)和補陰(生地、熟地、白芍之類),以期恢復衰弱的狀態。
又有所謂的大汗亡陽、孤陽外越,這是元氣將要散失(陽脫症),西醫稱為「死汗」(這與下文所述的服用過多發汗藥物,導致大汗淋漓者不同),此時必須大量使用人參、附子、肉桂、白芍、熟地等藥物大補陰陽(補陽斂汗必須同時使用補陰的藥物,否則陽氣無所依附),再加上具有潛陽作用的藥物(例如牡蠣、鱉甲、龜板之類),才能盡力挽回生命。
(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度使用發汗藥物,導致大汗淋漓不止,頃刻之間,可能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而死亡。中藥中的麻黃、羌活,西藥中的退熱藥例如安替比林等,用量過多,往往會發生這種危險。但是西藥退熱劑與中醫的發汗藥不同,其汗出是該藥的副作用,醫生不可將安替比林等藥物視為發汗藥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如果遇到這種危險的汗出情況,西藥中的強心注射劑必須使用,不可不知。)此外,中醫中具有潛陽作用的藥物,治療虛汗,效果尤其神奇,經久驗證,效果確實不錯,在此記錄下來,學習者應該注意。
③戰汗,這是體內受邪氣侵襲,想要藉由汗液來排解邪氣。因此,在這種汗液排出之前,病人必然會經歷一段極為劇烈的不安,如同瘋狂一般,喊叫哭笑,手舞足蹈,如同邪魔附體,恐怖的狀態不一而足,或者全身戰慄,顫動不安,脈象停滯呼吸急促(出汗後脈象才會恢復),然後繼續出汗。或者大汗淋漓,立刻表裡通透,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。
這種戰汗,是內外邪正相爭的表現,一旦汗液排出,就表示邪氣有了出口,是溫病和傷寒症實邪固閉得以解散的良好徵兆,實為病情的一大轉機。也有戰汗之後,邪氣尚未淨盡,再次出現戰汗而痊癒的。還有的情況是戰慄而不出汗(邪盛正衰),必須等到鼻出血(凡是疹子一出現就隱退,身體發熱氣喘,這是危急症狀,不容易再次出現,如果出現鼻出血,還有救治的可能,道理相同。),或者多次使用清熱瀉下的藥物才能痊癒。
最危險的是,一次戰汗之後,正氣不足,邪氣不退,不能再次出現戰汗,於是精神錯亂,胡亂摸索衣物和床鋪,昏迷加重而死(這種危象,大多是因為病人原本身體虛弱,或者大病日久,元氣消耗過多造成的)。這就是戰汗的大致情況。以上所述的戰汗,大多是疾病過程中,由於汗液排泄不足,邪正交爭日久,自然分解的現象,戰汗乘機而發,情況各不相同。
有的因服用藥物後得到瀉下而出現戰汗,有的因口渴大量飲用涼水(我親眼見過有人飽食西瓜和飲用冰淇淋而出現戰汗。)而出現戰汗,有的服用清涼活血生津的藥物而出現戰汗。因為邪氣正要消散,稍微得到幫助,就能觸發機制,自然就出現戰汗。這種汗液的排出,不可強求,但是確實是表裡通透的好現象,毫無疑問。(病人遇到這種戰汗,不知道吉凶,往往惶恐不安,醫生應該詳細告知病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