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9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9)
1. 一、熱
④藥物治療,本病發現種種徵象,當然對症用藥,以冀補救。然此症用藥得法,亦必須長年累月,方能痊癒。病家必須精選真正有經驗,有學術之醫生,極端信任,請其治療,萬不可盲從庸醫,寒熱濫投,必不得已,寧以暫不服藥為愈。
(2)治療肺癆之宜忌
①宜食諸品,菠菜(此菜最宜常食)、白菜、豆芽、豆腐、豆類、薊菜(此菜有二種,一名薊菜,一名曲麻菜,最有止血之效,宜常食之)、黃瓜、茄子及青菜等,肉汁、雞湯、牛乳、雞蛋、魚肝油。
②忌食諸物,煙、酒、濃茶及一切辛辣之品,油炸火烤之品,乾燥之品,不喜食之物(雖係應食之品,倘病人不喜食之,不可強與。例如牛乳、魚肝油等)
③應忌事項,大熱大寒天氣(尤以大熱為最甚)、大聲喊叫、猛烈震動、忿怒、色欲、過勞、悲慘、執拗、不合理之長時間仰臥。
④應忌醫藥,麻醉藥、峻補藥、按摩、針治(此指中醫而言)及一切偏方,一切中西補藥。(患者不得醫生許可,萬不可自購市上所售之補藥濫服。)
10.陽虛發熱,此種發熱,率皆由於大汗、大下及大吐瀉之後,日久天長,全身之陽氣,消耗殆盡。在小兒則於吐瀉症、痘後、疹後,或因秉賦素弱、飲食積聚、過用攻伐,或過服涼藥,皆可演成此症。在中醫於小兒科即名慢驚風,其症狀最易見者,即為全身瘦弱、頭頸極細、發細而脫、皮膚甲錯、甚則神昏氣喘、二目無神、熱不退、或乍寒乍熱、面色青黃、口唇雖燥裂出血、但不喜歡冷水、而出氣極涼、瀉利、冷汗、完穀不化、或四肢冰冷、角弓反張、寐不合眼、日久泄瀉頻頻、或乾嗽,以上諸症均屬危候。凡日久熱不退,及由吐瀉而成者,此即屬孤陽外越(陰虛陽越),必用薑、桂、附子、參、耆、朮、芍、熟地等培補根本,庶可挽回一線元陽。莊-夔氏所著之《福幼編》,以溫補見長。余治陽虛發熱症,不論大人小兒,試驗四十餘年,無不神效,可取法也。此症若純以西藥治之,絕對無效,醫者必識其言。又有小兒時常發熱解表暫愈,又發熱;攻裏暫愈,又發熱;養陰滋陰發熱仍然,此亦陽氣浮游,無所歸著之象,以四君子湯加山藥、扁豆治之多效,不必用附子、肉桂。凡口起白疳及身腫者,則更危矣。
以上病者皮膚發熱,約分十種,病原不同,治法亦不同,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,醫者無不知之,惟發熱之症,與1.汗,2.衄,3.大小便,4.舌苔,尤有重要關係,茲再分別說明於下,不厭求詳也。
1.汗,大略分發汗,自汗,盜汗,戰汗四種。
①發汗,即用發散藥蒸發津液,開發表陽,使在表之寒邪(注意寒字),得汗而解,凡初得之傷寒病,有頭痛、身痛、惡寒者,皆宜發散。又有一種溫病,自汗惡寒發熱者,亦宜做解其表(例如荊芥、防風之類),不可用止汗藥,表解之後,汗自止也。此症有主用桂枝者,大誤,以桂枝性太燥,用之必衄血。
白話文:
一、熱
④藥物治療:此病症出現各種徵兆,當然要對症下藥,希望能有所改善。但此病用藥即使方法正確,也需要長期服用才能痊癒。病人必須精選真正有經驗、有學問的醫生,完全信任他,請他治療,絕對不可盲目跟從庸醫,胡亂使用寒熱藥物,實在不行,寧願暫時不服藥。
(2)治療肺癆的宜忌
①宜食之物:菠菜(此菜最適合經常食用)、白菜、豆芽、豆腐、豆類、薊菜(此菜有兩種,一種叫薊菜,一種叫曲麻菜,具有極佳的止血功效,宜常食)、黃瓜、茄子以及其他綠葉蔬菜等,肉湯、雞湯、牛奶、雞蛋、魚肝油。
②忌食之物:煙、酒、濃茶以及所有辛辣食物,油炸煎烤的食物,乾燥的食物,以及病人不喜歡吃的食物(即使是應該吃的食物,如果病人不喜歡,也不可強迫食用,例如牛奶、魚肝油等)。
③應忌事項:酷熱和酷寒的天氣(尤其酷熱最為嚴重)、大聲喊叫、劇烈震動、憤怒、性行為、過度勞累、悲傷、固執、長時間不合理地仰臥。
④應忌醫藥:麻醉藥、峻補藥、按摩、針灸(指中醫針灸)以及所有偏方、所有中西藥補藥。(病人未經醫生允許,絕對不可自行購買市面上販售的補藥服用)。
10.陽虛發熱:這種發熱,通常是因為大汗、腹瀉以及嘔吐之後,日久天長,全身陽氣消耗殆盡。兒童則在吐瀉症、出痘或出疹之後,或者因為先天體質虛弱、飲食積聚、過度使用攻伐之藥,或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都可能導致這種病症。在中醫兒科稱為慢驚風,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就是全身瘦弱、頭頸極細、頭髮細而脫落、皮膚粗糙,嚴重者甚至神志不清、呼吸急促、眼神呆滯、發熱不退,或者時冷時熱、面色青黃、口唇雖然乾燥裂出血,但不喜歡喝冷水,而呼出的氣體卻很涼,腹瀉、出冷汗、消化不良,或者四肢冰冷、角弓反張、睡覺時眼睛無法閉合、長期腹瀉不止,或者乾咳,以上這些症狀都屬於危急的徵兆。凡是長期發熱不退,以及因吐瀉而引起的發熱,都屬於孤陽外越(陰虛陽越),必須使用生薑、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白芍、熟地等藥物來培補根本,才能挽救衰弱的陽氣。莊夔所著的《福幼編》,以溫補見長。我治療陽虛發熱症,無論大人小孩,已經試驗四十多年,效果都很好,可以參考。這種病症如果單純用西藥治療,絕對無效,醫生必須了解這一點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兒時常發熱,用解表藥暫時痊癒,又再次發熱;用攻裏藥暫時痊癒,又再次發熱;用養陰滋陰的藥物,發熱仍然持續,這也是陽氣浮動,無處歸宿的表現,用四君子湯加山藥、扁豆治療多半有效,不必使用附子、肉桂。如果出現口腔白斑和身體浮腫,則更加危險。
以上皮膚發熱的病人,大約分為十種,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醫生必須了解這點。然而發熱的症狀,與汗、鼻出血、大小便、舌苔,關係尤為重要,茲再分別說明如下,力求詳盡。
1.汗:大致分為發汗、自汗、盜汗、戰慄四種。
①發汗:就是使用發散藥物蒸發體液,疏通表陽,使表層的寒邪(注意「寒」字)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。凡是初期患傷寒,有頭痛、身痛、惡寒的,都應該使用發散藥物。還有一種溫病,自汗惡寒發熱的,也應該先解表(例如荊芥、防風之類),不可使用止汗藥,表症痊癒之後,汗自然會停止。此症如果主要使用桂枝,是大錯特錯,因為桂枝性燥,使用它會導致鼻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