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4)

1. 一、熱

2.裏證實邪發熱,實邪在裏面,日子淺者,率在肺胃,稍久必至腸內,所以它的主要症候,脈多沉數(快),甚則反而全閉,外面皮膚發熱(下午尤甚),內裏頭多有咳喘,口渴煩躁,胸滿,腹痛,嘔吐,舌苔黃厚乾裂,唇焦,或鼻衄,或厥逆,大便不通(或便膿血),小便短赤(或無),譫語(侵及神經則譫語,此時表證已多不存在,不可聽病人自訴,誤認仍有表證,用藥猶疑,且以上諸症;病人不必皆備,須注意也。)此時治法,率用清熱利便之品,尤以早用瀉藥為值合病機(瀉藥最好用大黃,有它症者,(例如咳喘)亦須兼顧,內裏一清,表熱自退,切記切記。)但熱未結實,瀉藥亦有流弊,故用瀉劑宜慎重也。(脈沉實數,乃可瀉之)。

3.半表半裏發熱,此時脈多弦,或稍數,胸脇滿,寒熱往來,口苦,耳聾,心煩,喜嘔,口乾而不欲飲水,舌苔多滑白,或無苔。此由表證將轉入裏證之階段,中醫率用和解的方法,例如小柴胡湯等,然此種病象,為時甚暫,且不易分晰,學者宜加以注意也。

4.內外兩感發熱,此種熱候,溫病居多,率皆由於內有蘊熱,又值天氣變動太驟。例如春末秋深,忽然寒冷,病者早有內熱,又受外面寒氣束縛。其見症,多有頭痛,頭或脹或覺沉,微惡寒,身痛,口氣多重濁,或咳喘,舌多白苔或微黃或無苔,胸悶嘔惡,二便恆覺不利,脈或洪或緊而細,或有汗或無汗,此是內外皆有實邪,治法宜於清熱(例如連翹、雙花、竹葉、桑葉等)之中,務必加入發散解肌之品(例如防風、薄荷、豆豉、荊芥之類),但不宜用麻黃、桂枝之類耳。(或稍加瀉藥,此溫病與傷寒治法不同之點也。)內熱症甚者(例如大渴等),必重用甘寒(例如菊花、知母、花粉、石膏之類),或苦寒(例如黃芩、梔子、黃連、龍膽草之類)之品。外症重者,可再稍加辛散之品(例如於防風、薄荷之外,加薑少許之類),必得微汗方解(先注重表證),然後再注重清裏可也。(或用熟軍無妨)。

5.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,此即西醫所謂回歸熱之類,中醫書又名差後勞復。(俗名重勞)乃於大病治癒之後,忽然又覺不適,遂即皮膚發熱,脈多虛浮似數(按之無力),並有倦怠,頭痛咳嗽,嘔惡煩躁,口乾等症(不必皆備)。然病者常現十分衰弱之象,此症西醫最確之檢查,血液中必有螺旋菌。以余經驗上言之,西藥中之清涼及退熱藥(例如稀鹽酸及規尼涅鹽酸金雞納霜(Chininum hydrochloricum)),為本病最和乎有效之藥品,實有輔助中藥之奇能。醫者對於此症,須注意其屢發自汗,遂即平復熱退,隔數日反覆發熱(下午尤甚)自汗,(或有盜汗)又復常態。此時,必須注意餘熱未盡四字,但為日已久,不可再用汗下、清解、順氣、和胃等法。(如此治法,屢試不效,必誤人命,以汗下等法皆不對症也。)若以中藥之滋陰等品,補助西醫退熱之劑,率多奏效。蓋此症體雖虛弱,病乃實邪,第一要認明此乃大病後,元氣已虛,復感時邪,正氣雖虛,邪熱亦盛。與中醫所謂陰虛發熱,陽虛發熱,迥乎不同,所以此時若用攻伐之藥(例如汗,清、下法。),既所不勝(元氣已虛,不勝藥力,不但不能退熱,且易發生險象。)若用補藥,則胃氣壅塞,實邪更易熾盛,必不能適合症象,屢經試驗,實不如中西並用(西藥如稀鹽酸、苦丁枸椽酸、規尼涅等,中藥如生地、黃芩、丹皮,寸冬等。)之靈效也。(余非偏信西藥,此實經驗談,願學者深信之)老年人及平素衰弱者,屢感時邪,治法與此略同,醫者細心體認可也。茲錄最近治驗二則於下(本編醫案所載之西藥、中藥互用法,均經多年試驗,用之毫無危險,不起化學反對作用,故敢筆之於書,以告學者。但中西藥並用,非常危險,凡非本編所載一定之用法,萬不可任意濫將中西藥品互用,是為至要。)

白話文:

一、熱

  1. **裏證實邪發熱:**邪氣入侵體內,時間較短的,多在肺胃,時間長了就會深入腸道。主要症狀是脈象沉而快(甚至完全不顯),皮膚發熱(下午尤甚),伴有咳嗽、喘息、口渴煩躁、胸悶、腹痛、嘔吐,舌苔黃厚乾燥甚至裂開,嘴唇乾裂,可能流鼻血、四肢厥冷、便秘(或便血)、小便短少顏色深紅(或無尿)、神志不清(邪氣侵犯神經系統則神志不清,此時表證已多消失,不可聽信病人自述,誤認為還有表證,猶豫用藥)。以上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,需仔細觀察。治療方法通常是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早期使用瀉藥效果最好(瀉藥最好用大黃,如有其他症狀,如咳嗽喘息,也需同時治療)。體內邪氣清除後,表熱自然消退。但如果熱邪尚未凝結,瀉藥也可能有副作用,因此使用瀉藥需謹慎(脈象沉而有力且快,才能使用瀉藥)。

  2. **半表半裏發熱:**脈象多為弦脈,或稍快,胸脇部脹滿,寒熱交替,口苦、耳聾、心煩、想嘔吐、口乾但不願喝水,舌苔多為滑潤潔白,或無苔。這是表證向裏證轉化的階段,常用和解的方法,例如小柴胡湯等。但這種病症持續時間很短,不易區分,學習者需注意。

  3. **內外兩感發熱:**這種發熱多見於溫病,通常是體內已有蘊積的熱邪,又遇到天氣驟變,例如春末秋初天氣突然變冷,病人本身就有內熱,又受外寒的阻遏。症狀包括頭痛(脹痛或沉重感)、輕微惡寒、身痛、口氣重濁、咳嗽、喘息,舌苔可能為白色、微黃或無苔,胸悶、噁心嘔吐,大小便不通暢,脈象可能洪大或緊細,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。這是內外都有實邪,治療應在清熱(例如連翹、雙花、竹葉、桑葉等)的基礎上,加入發散解表之品(例如防風、薄荷、豆豉、荊芥等),但不要用麻黃、桂枝等藥。(可以少量加瀉藥,這是溫病與傷寒治療方法的不同之處。)內熱較重的(例如口渴嚴重),必須大量使用甘寒(例如菊花、知母、花粉、石膏等)或苦寒(例如黃芩、梔子、黃連、龍膽草等)的藥物。外證重的,可以再加一些辛散的藥物(例如在防風、薄荷的基礎上,加少量生薑等),必須微微出汗才能解表(先治表證),然後再著重清裏。(或用熟地)。

  4. **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:**相當於西醫的回歸熱,中醫稱作差後勞復(俗稱重勞),是在大病痊癒後,又突然感覺不適,出現皮膚發熱,脈象虛浮似數(按之無力),並伴有倦怠、頭痛、咳嗽、噁心嘔吐、煩躁、口乾等症狀(不一定全部出現)。病人常表現出十分虛弱的狀態,西醫檢查血液中常有螺旋體。根據我的經驗,西藥中的清涼退熱藥(例如稀鹽酸和奎寧鹽酸鹽),對此病最有效,能很好地輔助中藥。醫生要重視此病反覆發熱,自汗,然後熱退,數日後又發熱、自汗(或盜汗),再恢復正常。此時,必須注意「餘熱未盡」四字,但因為時間已久,不可再用汗下、清解、順氣、和胃等方法。(如果用這些方法,屢試無效,必會危及生命,因為這些方法都不對症。)如果用中藥的滋陰藥物,輔助西藥退熱藥,效果多半很好。因為這種疾病雖然體虛,但病邪是實邪,首先要認識到這是大病之後,元氣已虛,再次感受時邪,正氣虛弱,邪熱卻盛。這與中醫所說的陰虛發熱、陽虛發熱完全不同,所以如果用攻伐的藥物(例如汗、清、下法),則力不勝任(元氣已虛,不耐藥力,不但不能退熱,反而容易發生危險)。如果用補藥,則胃氣壅塞,實邪更容易熾盛,肯定不符合症狀。經多次實驗,不如中西藥並用(西藥如稀鹽酸、苦丁枸櫞酸、奎寧等,中藥如生地、黃芩、丹皮、款冬等)效果好。(我並不是偏信西藥,這是經驗之談,希望學習者能相信)。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,經常感受時邪,治療方法與此類似,醫生需細心體會。這裡記錄我最近治療的兩個病例。(本書記載的中西藥並用法,都經過多年驗證,使用安全,不會產生化學反應,因此敢寫在書中告訴學習者。但中西藥並用非常危險,凡非本書所記載的特定用法,絕對不能隨意濫用中西藥,這是最重要的。)